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當今社會的人太過浮躁,看齊魯大地的文化教你怎樣修生養性!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人,又是一名業餘愛好寫作的小編,我想應該宣揚一下山東的文化,山東的文化源遠流長,首先是山東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為基礎,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程序中發揮作用的人文精神。齊魯大地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思想學說和文化風尚創造了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特質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影響,支撐起堅實巍峨的齊魯文化大廈。

在山東,家喻戶曉的乃孔孟文化最為著名,山東也自古被稱之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孔孟文化是以魯國的社會歷史為基礎,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地域文化。它是齊魯大地的文化精髓,也是山東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一、孔孟文化的形成

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孔子,為春秋時期魯國人。其思想的形成是在魯國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與魯國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文化氛圍息息相關,魯國是典型的以農耕為主的國家,鄒魯之地民風淳樸,講究情義,崇尚禮儀、秩序。魯國出自周室,自視為正宗,繼承了周禮中崇德重民思想和周代的禮樂制度。當社會後期諸候爭霸、禮樂崩壞、王權衰落、君巨

、易位的混亂局面出現時,孔子為了維護和恢復社會秋序,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溫、良、恭、儉、讓、廉、恥、剛、毅、木、訥、義、明、謙、和等道德條目和規範,以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面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等一系列正心、修身的修養方法。他的哲學思想強調“過猶不及”的“中庸”,其調和的思想打上了魯國崇尚先王之訓,講求禮樂等傳統的烙印。同時,孔子強調道德教化,把它看成為政之道的重要內容,孔子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心理特徵、倫理道德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子於生活在戰國時代,他對孔子思想作了系統的闡述,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成為繼孔子之後又一著名的儒學大師。孟子提出了爭取民心、尊賢任能主張。孟子認為人的道德品質,如仁、義禮、智等乃是人性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孟子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人性論溯源於天、歸本於人的思想,對漢儒有很大的影響。孔孟二人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二、孔孟文化的傳承

1。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幾乎將畢生的心力都放在政治上,但始終沒能得其所願,此後一直致力於廣收門徒,從事教育。弟子們如眾星拱月般推崇和一再傳彰光大孔子學說,使得孔子擁有了如今的地位和聲譽。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們在孔子生前均不曾另立門戶,但由於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為儒家後來的發展與分化地下了伏筆。

曾子是孔子的晚年弟子,據說天賦不高,經常受到禮子的批評。但他非常注重道德修養,堅持“吾日三省吾身”,最終成為孔門弟子中除顏回之外最為重要的道德楷模。孔子去世後,曾子開始收徒講學和著述,主要從孝道、倫理道德方面閘釋與宣傳孔子的遺說。有子也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他勤勉好學,受到了孔子的喜愛與賞識。在學術見解方面,有子也基本繼承了孔子的學說: 重視孝悌道德,主張和為貴,強調以禮為本。子游勤奮好學,也深得孔子的賞識,對古典文獻和禮樂教化有較深的研究,子游之學稱得上是儒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子復和子游一樣,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性格雖然有些怪異,但一心向學,曾被孔子普為文學第一。孔子去世後,子夏離開魯國,先到衛國為衛靈公做事,後應邀前往魏國西河講學,名聲由此大振,弟子眾多,影響常廣泛。

2 子思與《中庸》

子思(公元前483年一前402年),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是孔子之

後、孟子之前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子思雖是孔子的孫子,但孔子去世時他還年少,並沒有跟隨孔子學習,而是透過向孔門的多位弟子學習,才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論體系,最終形成自己的學術思想,後人尊稱其為“述聖”。

子思一生有大量著作、《中庸》為其代表作,影響最大,其學說的核心。子思在《中庸》中寫道: 道是不可須臾離的,如能修養得好,可與天地相參,如文王、武王和孔子。子思及儒家的“道”,是說人的貧富窮通、國家的治亂興衰都由天命來決定,人的本效能對天命作出正確的反應,即行為的準則。《中康》中還寫道:“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

以為道。”所謂的“道不遠人”,就是所謂的“率性之謂道”,道並不需要他求。這實際是在說人性善,是孟子性善論的前奏。

三、孔孟文化的影響

作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孔孟思想對中國影響深遠。一直到今天,在山東人身上還保留有孔孟思想的深刻烙印。

1。尊師重道的傳統

孔子、孟子都是有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學而不厭”、“海人不倦”,是我國教師的“萬世師表”。他熱愛教育,認為教師的工作與政治家的活動具有同等重要性。曾在稷下學官“最為老師”、“三為祭酒”的荀子發展了這一思想,並使尊師隆禮成為其教育思想的最大特點。

他把天、地、君、親、師並列起來,提到同樣崇高尊貴的地位。政教合一、官師一體、尊師重道的歷史傳統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社會地位,也加重了教師的社會責任,導致了中國古代教師具有明顯的政治化、倫理化的傾向。直到現在,曲阜的尊師之風依舊很盛,可見儒家文

化影響之深遠。

2。儒家思想對山東人性格的影響。

在山東,忠孝義之風源遠流長。山東人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響,正直忠厚,好

仁不爭,老實憨厚,特別能忍辱負重,隨遇而安。忠誠可靠,講究孝道,家庭觀念重,重義氣,講氣節。這些性格的形成都與儒家文化的精神實質密不可分。

3。孟子與《孟子》

盂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 名軻,自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城) ,師

從子思,是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有“亞聖”的尊稱。

孟子留給後人的也只是一本語錄體《孟子》。其記述孟子言行以及他與時人或弟子的相互回答。到了南宋,一代大儒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奉為儒家四大經典。

《孟子》基本繼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孟子,滕文公上》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這句話不但包括了他的哲學思想,還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講“人性本善”,是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說起的。《公孫丑 》上寫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心之,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以施行“不忍人之政”。按照這樣的邏輯推論下去,就可得出人人都可成為堯舜的結論。既然“人告可以為堯舜”,當時的諸候自然就可成為“聖君”,

都可推行“仁政”了。由此可知,孟子的“人性本善”為其仁政理論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也是對孔子仁政學說的重大發展、發揚。孟子在《孟子·盡心下》裡寫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平丘民而為天子,得平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這種話是前人不曾說,後人也不敢說的。與同時代的各家相比,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可謂獨樹一幟。

4。荀子與《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一前238年),名況,號卿,戰國末年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趙國人。

荀子曾兩次入齊,三度擔任稷下學官的祭酒(學官稱號)。

荀子作為戰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後的又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其主要思想集中在《荀子》一書中。它仿《論語》體例,始於《勸學》,終於《堯問》,其中:《天論》闡述自然觀: 《解散》、《正名》闡述認識論、邏輯思想和思想方法; 《性惡》閘述人生論; 《勸學》《修身》解述教育理論; 《議兵》闡述軍事理論; 《禮論》、《王制》《王霸》、《富國》等篇闡述社會政治思想。總的來說,《荀子》是中國古代集儒、法、道、墨等諸子學術思想的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