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包拯被歐陽修指著鼻子罵小人,最後靠宋仁宗說情才從家中出來

大名鼎鼎的包拯,包青天應該是無人不知的,他幾近是中國古代官吏中剛正不阿,除暴安良,廉政情報的代表人物,如果包拯說自己是第一,沒幾個人敢叫第二。但是許多人不知道,在真實歷史中包拯雖然也算有些名頭,但在北宋那個名相雲集,名臣遍地的時代。想比起來一沒啥詩詞作品,二沒文集的他根本就不怎麼出名,也沒啥大作為。甚至還被歐陽修指著鼻子罵小人,搞得包拯只能躲到家裡去不敢出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於歐陽修指責包拯這件事,在其 《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中寫的清清楚楚:

而祁(宋祁)亦因此而罷,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謂蹊田奪牛,豈得無過?

大意是“宋祁因此被罷官,而包拯則取代了他成為三司使,這叫做因為別人的牛踐踏了自己的稻田,就把人家的牛搶走,這麼做真的對嚒?“

換句話說,歐陽修實際上在這裡是指則包拯虛偽,認為他當初彈劾宋祁實際上是為了自己。那這件事前因後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這件事則要從北宋的三司使說起,在北宋,三司使掌管著全國的錢穀出納,財政收支,號稱“計相”,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最高財政部長。

這麼說的話很多人應該就明白了,這簡直是個不得了的職位。我們說不得了,不僅是因為它是管錢的職位,更因為它是極度危險的職位。但凡在這個位置上的人,除了自己心中一杆秤以外,你說他廉?還是貪?恐怕一百個人有一個看法。

而包拯當時的官職是“諫官”,說白了就是專門給這種理不清的官職挑刺的刺頭兒。所以當溫成皇后的伯父,《三俠五義》中龐太師原型張堯佐擔任三司使的時候,包拯就夥同另外兩個同事,陳昇之、吳奎上報說:

近年以來,水從城中冒出,地震、黃河氾濫,這是小人當道所致。天下都認為張堯佐主持大計,諸路苦於索求無厭,內帑受到藉助的煩擾,法制凋敝,實在是因為張堯佐。臣等認為,親暱之私,聖人也不能避免,但能處理妥當,不造成危機,這才是有所得。

這裡我們看到,實際上包拯等人彈劾張堯佐的藉口非常搞笑,是因為有地震,黃河氾濫,他們覺得是有小人在作祟。而且張堯佐還任人唯親,不辦實事,由此反對外戚張堯佐擔任三司使。那真實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實際上歷史中的張堯佐雖說是藉著外戚的身份才飛黃騰達,但還是算一個頗為有能力的官員。

《宋史》說他:

堯佐起寒士,持身謹畏,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里進,遽至崇顯,戀嫪恩寵,為世所鄙。

也就是說張堯佐個人還是不錯的,“通吏治,曉法律,持身謹畏”,但是卻因為外戚的身份得到恩寵,所以當時的人比較看不起他。很顯然這裡看不起張堯佐的人也包括包拯,只是張堯佐有錯麼?答應應該是沒有的,但是沒辦法,包拯等對此還是死咬不放。

包拯這一彈劾,也只能下臺了。

張堯佐下位之後,張方平繼位,實際上他也是位蠻有能力的官員,蘇軾稱他有孔融和孔明的能力,可見對其能力的評價非常之高。在其任三司使的時候,恰好北宋西邊邊界戰事連連,於是其上奏免

兩蜀橫賦四十萬,減鑄鐵錢十餘萬緡。

不僅如此張方平在當時北宋的交通,水利等方面建樹都非常豐富,甚至連富弼在讀他奏摺的時候,都像宋仁宗說:

此國計大本,非常奏也。

由此可見張方平之治世能力。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猛人,誰都沒有料到他會載在包拯手裡,原來他在位期間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在當時的都城買了一座豪宅,包拯得知此事後立馬就跳出來彈劾了。

終歸是落人口舌,那也沒辦法,張方平於是被貶撤職。接著宋祁上位,上任三司使。說到宋祁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寫了一首非常牛逼的詞,大家肯定熟悉—《玉樓春·春景》: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紅杏枝頭春意鬧”歷來被評為寫春的巔峰,所以宋祁又叫“紅杏尚書”。不僅如此,他還是歐陽修的好基友,兩人共修《新唐書》,一起辦公,一起泡馬子,好不愜意。

結果這會包拯又來逼逼了,他上諫說宋祁的哥哥是宋庠是宰相,所以三司使這麼重要的位置就不能給宋祁,宋仁宗一聽有道理,於是宋祁屁股還沒坐熱呢,就被辭掉了,然後決定讓包拯去做三司使。

包拯這三翻四次的瞎亂搞,之前都還好。這次居然把歐陽修的好基友都搞了,於是忍無可忍的歐陽修決定給自己兄弟出頭,畢竟他的官職可要比包拯高多了,資格也老。於是便有了《論包拯除三司使》中那句罵他“蹊田奪牛”實際上是嘲笑他是偽君子,小人的事,順便還把他之前彈劾張堯佐、張方平的事蹟拿出來扒了一扒。

被歐陽修這種當朝大牛直接硬懟,身為一個小小諫官的包拯自然非常害怕,為此躲在家裡嚇的不敢接任三司使。最後還是宋仁宗出面,包拯才就職的。

總的來說,這件事倒並不能怪包拯,確實他有古人的侷限性,但至少對他來說,諫官這個位置本身就是到處挑刺,無論如何包拯都還算是盡職盡責的。問題就是包拯太直了,實在太直,又沒有看清全域性的眼光。像張方平這種天才級別的官員,人家撿到都當寶了,包拯卻因為他買了棟低於市場價的房子而去舉報,一定要把他拉下馬,也真是不知道怎麼吐槽才好。這也是為什麼在宋仁宗朝的包拯沒有多大作為的原因,眼光太過於狹隘。

不過包拯運氣真的非常好,明人一本《包龍圖演義》,直接把他推向了中國歷史巔峰,這點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