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長老經》第十二章不能隨便念,不能隨便念!第十二章:不要做壞人

按:僧是一個群體概念,主要是指作為團體的僧眾,而不單指個別人,除非是聖者。而且經論中提到的僧眾,其中往往有聖者共住。

念僧者,對僧眾要應受供養恭敬禮事,僧眾尤其是有學或無學的聖者,是世間眾生無上福田。也是修學聖道之真伴。作為佛弟子的聖僧,戒眾具足,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僧眾之中,有聖者也有凡夫,不應以出身、威儀、學識、年齡和言辭等表面特徵來衡量僧眾尤其是聖僧,應一視同仁地恭敬供養。長老不是以年齡,而是以德行、修行、斷煩惱等來衡量。另外,這裡還提到,那些已經破戒的出家眾不在僧數。

念僧者,是佛弟子眾,戒眾具足,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四雙八輩,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

行者應念僧,僧是我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見,如是應歡喜,一心恭敬,順從無違。

我先伴種種眾惡、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惡道伴;今得聖人伴,安隱至涅槃。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我當清淨持戒、正憶念,如佛所說法藥,我當順從。僧是我斷諸結病中一因緣,所謂瞻病人,是故當念僧。

複次,僧有無量戒、禪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測量。

‘若人愛敬佛, 亦當愛敬僧,

不當有分別, 同皆為寶故!’

如薄拘羅比丘,鞞婆屍佛時,以一呵梨勒果供養眾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常無疾病;今值釋迦牟尼佛,出家漏盡,得阿羅漢。

如是等少施得大果報,是故名世間無上福田。

僧中有四雙八輩者,佛所以說世間無上福田,以有此八輩聖人故,名無上福田。

聖眾不可量, 難以威儀知,

不可以族姓, 亦不以多聞,

亦不以威德, 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嚴容, 復不以辯言。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 空老內無德。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為長老。”

“又有四種人如庵羅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聖功德成就,而威儀、語言不似善人;有威儀、語言似善人,而聖功德不成就;有威儀、語言不似善人,聖功德未成就;有威儀、語言似善人,而聖功德成就。

眾僧大海水, 結戒為畔際;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屍宿!’”

念僧者,是佛弟子眾,戒眾具足,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四雙八輩,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

行者應念如佛所贊僧:若聲聞僧,若辟支佛僧,若菩薩僧功德。是聖僧五眾具足,如上說。

問曰:

先已以五眾贊佛,云何復以五眾贊僧?

答曰:

隨弟子所得五眾而贊具足。

具足有二種:一者、實具足,二者、名具足。

如佛弟子所可應得者,盡得而贊,是名名具足;如佛所得而贊,是名實具足。

複次,為欲異於外道出家眾、在家眾故,作如是贊。

外道在家眾,贊其富貴、豪尊、勢力;出家眾,贊其邪見苦行,染著智慧,執論諍競。

念僧眾中,或有持戒、禪定、智慧等,少不足稱;以是故佛自贊弟子眾,一切功德根本住處,戒眾具足,乃至解脫知見眾具足。住是戒眾中不傾動,引禪定弓,放智慧箭,破諸煩惱賊,得解脫,於是解脫中生知見。譬如健人先安足,挽弓放箭,能破怨敵,得出二怖:免罪於王,拔難於陣;決了知見,賊已破滅,心生歡喜,是故以五眾贊。

應供養者,五眾功德具足故。

如富貴、豪勢之人,人所宗敬;佛弟子眾亦如是,有淨戒、禪定、智慧,財富;解脫、解脫知見,勢力故,應供養恭敬、合掌禮事。

世間無上福田者,施主有二種:貧者,富者。貧者禮事、恭敬、迎送而得果報;富者亦能恭敬、禮事、迎送,又以財物供養而得果報,是故名為世間無上福田。

譬如良田,耕治調柔,以時下種,溉灌豐渥,所獲必多。眾僧福田亦復如是,以智慧犁耕,出結使根,以四無量心磨治調柔;諸檀越下信施穀子,溉以念施恭敬、清淨心水;若今世、若後世得無量世間樂,及得三乘果。

如薄拘羅比丘,鞞婆屍佛時,以一呵梨勒果供養眾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常無疾病;今值釋迦牟尼佛,出家漏盡,得阿羅漢。

如沙門二十億,鞞婆屍佛時,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養眾僧,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足不蹈地;生時足下毛長二寸,柔軟淨好;父見歡喜,與二十億兩金。見佛聞法,得阿羅漢,於諸弟子中精進第一。

如是等少施得大果報,是故名世間無上福田。

僧中有四雙八輩者,佛所以說世間無上福田,以有此八輩聖人故,名無上福田。

問曰:

如佛告給孤獨居士:“世間福田應供養者有二種:若學人,若無學人;學人十八,無學人有九。”今此中何以故但說八?

答曰:

彼廣說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說故八;彼二十七聖人,此八皆攝。信行、法行,或向須陀洹攝,或向斯陀含攝,或向阿那含攝;家家向斯陀含攝;一種向阿那含攝;五種阿那含向阿羅漢攝;信行、法行入思惟道,名信解脫、見得,是信解脫、見得,十五學人攝。九種福田,阿羅漢攝。

複次,行者應念僧,僧是我趣涅槃之真伴,一戒、一見,如是應歡喜,一心恭敬,順從無違。

我先伴種種眾惡、妻子、奴婢、人民等,是入三惡道伴;今得聖人伴,安隱至涅槃。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我當清淨持戒、正憶念,如佛所說法藥,我當順從。僧是我斷諸結病中一因緣,所謂瞻病人,是故當念僧。

複次,僧有無量戒、禪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測量。

如一富貴長者信樂僧,白僧執事:“我次第請僧於舍食。”日日次請,乃至沙彌,執事不聽沙彌受請。

諸沙彌言:“以何意故不聽沙彌?”

答言:“以檀越不喜請年少故。”

便說偈言:

“鬚髮白如雪, 齒落皮肉皺,

僂步形體羸, 樂請如是輩。”

諸沙彌等皆是大阿羅漢,如打師子頭,欻然從坐起而說偈言:

“檀越無智人, 見形不取德;

舍是少年相, 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相者,如佛說偈: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 空老內無德。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為長老。”

是時諸沙彌復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此檀越品量僧好惡。”即復說偈:

“讚歎呵罵中, 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 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 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 是則為棄物!”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鬚髮白如雪,秀眉垂覆眼,皮皺如波浪,其脊曲如弓,兩手負杖行,次第而受請;舉身皆振掉,行止不自安,譬如白楊樹,隨風而動搖。

檀越見此輩,歡喜迎入坐,坐已須臾頃,還復年少形。

檀越驚怖言:

“如是耆老相, 還變成少身;

如服還年藥, 是事何由然?”

諸沙彌言:

“汝莫生疑畏,我等非非人。汝欲平量僧,是事甚可傷!

“我等相憐愍,故現如是化,汝當深識之,聖眾不可量!如說:

“‘譬如以蚊[口*(隹/乃)], 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與人, 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貴, 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歲, 稱量諸大德!

大小生於智, 不在於老少;

有智勤精進, 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 雖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則為大失!如欲以一指測知大海底,為智者之所笑!

“汝不聞佛說:‘四事雖小而不可輕?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是不可輕;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可輕;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也;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

“又有四種人如庵羅果:生而似熟,熟而似生,生而似生,熟而似熟。佛弟子亦如是:有聖功德成就,而威儀、語言不似善人;有威儀、語言似善人,而聖功德不成就;有威儀、語言不似善人,聖功德未成就;有威儀、語言似善人,而聖功德成就。

“汝云何不念是言,而欲稱量於僧?汝若欲毀僧,是則為自毀,汝為大失!已過事不可追,方來善心,除去諸疑悔,聽我所說:

“‘聖眾不可量, 難以威儀知,

不可以族姓, 亦不以多聞,

亦不以威德, 又不以耆年,

亦不以嚴容, 復不以辯言。

聖眾大海水, 功德故甚深。

“‘佛以百事贊是僧, 施之雖少得報多,

是第三寶聲遠聞, 以是故應供養僧!

不應分別是老少, 多知少聞及明闇;

如人觀林不分別, 伊蘭瞻卜及薩羅。

汝慾念僧當如是, 不應以愚分別聖。

摩訶迦葉出家時, 納衣價直十萬金,

欲作乞人下賤服, 更求粗弊不能得。

聖眾僧中亦如是, 求索最下小福田,

能報施者十萬倍, 更求不如不可得。

“‘眾僧大海水, 結戒為畔際;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屍宿!’”

檀越聞是事,見是神通力,身驚毛豎,合掌白諸沙彌言:

“諸聖人,我今懺悔!我是凡夫人,心常懷罪,我有少疑,今欲請問。”

而說偈言:

“大德已過疑, 我今得遭遇,

若復不諮問, 則是愚中愚!”

諸沙彌言:“汝欲問者便問,我當以所聞答。”

檀越問言:“於佛寶中信心清淨,於僧寶中信心清淨,何者福勝?”

答曰:“我等初不見僧寶、佛寶有增減,何以故?佛一時舍婆提乞食,有一婆羅門姓婆羅埵逝,佛數數到其家乞食;心作是念:‘是沙門何以來數數,如負其債?’

“佛時說偈:

“‘時雨數數墮, 五穀數數成;

數數修福業, 數數受果報。

數數受生法, 故受數數死;

聖法數數成, 誰數數生死?’

“婆羅門聞是偈已,作是念:‘佛大聖人,具知我心。’

“慚愧取缽入舍,盛滿美食以奉上佛。

“佛不受,作是言:‘我為說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

“婆羅門言:‘是食當與誰?’

“佛言:‘我不見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無蟲水中!’

“即如佛教,持食著無蟲水中,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如投大熱鐵。

“婆羅門見已驚怖言:‘未曾有也,乃至食中神力如是!’

“還到佛所,頭面禮佛足懺悔,乞出家受戒。

“佛言:‘善來!’

“即時鬚髮自墮,便成沙門;漸漸斷結,得阿羅漢道。

“復有摩訶憍曇彌,以金色上下寶衣奉佛。

“佛知眾僧堪能受用,告憍曇彌:‘以此上下衣與眾僧。’

“以是故,知佛寶、僧寶,福無多少。”

檀越言:“若為佛佈施,僧能消能受;何以故婆羅埵逝婆羅門食,佛不教令僧食?”

諸沙彌答言:“為顯僧大力故。若不見食在水中有大神力者,無以知僧力為大!若為佛施物而僧得受,便知僧力為大。譬如藥師欲試毒藥,先以與雞,雞即時死,然後自服,乃知藥師威力為大!是故,檀越當知:

“‘若人愛敬佛, 亦當愛敬僧,

不當有分別, 同皆為寶故!’”

爾時,檀越聞說是事,歡喜言:“我某甲從今日,若有入僧數中,若小若大,一心信敬,不敢分別!”

諸沙彌言:“汝心信敬無上福田,不久當得道!何以故?

“‘多聞及持戒, 智慧禪定者,

皆入僧數中, 如萬川歸海!

譬如眾藥草, 依止於雪山;

百穀諸草木, 皆依止於地;

一切諸善人, 皆在僧數中!’

“複次,汝等曾聞佛為長鬼神將軍贊三善男子:‘阿泥盧陀、難提、迦翅彌羅不?’佛言:‘若一切世間天及人,一心念三善男子,長夜得無量利益。’以是事故,倍當信敬僧!是三人不名僧,佛說念三人有如是果報,何況一心清淨念僧?是故檀越當任力念僧名!

“如說偈:

“‘是諸聖人眾, 則為雄猛軍,

摧滅魔王賊, 是伴至涅槃!’”

諸沙彌、為檀越種種說僧聖功德,檀越聞已,舉家大小,皆見四諦,得須陀洹道。以是因緣故,應當一心念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