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深圳博達億合.薦」中華民國十一年貳毫銀幣

中國貨幣鑄造流通的歷史雖久,但歷來只有貨幣制度而無貨幣本位制度。近代中國在西方貨幣制度的影響下,開始考慮建立銀本位制度。但在以“兩”還是以“元”為貨幣單位問題上爭論不休。宣統二年(1910)四月,度支部奏定《幣制則例》,確定國幣單位名稱為“元”,以銀為本位,一元為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種銀幣,五分鎳幣及二分、一分、五釐、一釐四種銅幣為輔幣。從此,我國貨幣進入以“元”為主幣的時代。但近代廣東不同於全國,以輔幣“銀毫(毫銀)”為主幣,並且沿用了半個世紀,很是奇特。

廣東銀毫為何成為廣東市場流通的主幣呢? 首先,廣東人向有使用銀毫的傳統。廣東人俗稱小銀幣為銀毫(毫銀),廣東話“一毫”即“一毛”之意,因此稱呼二角、一角、五分面值小銀幣為“二毫、一毫、半毫”銀毫。廣東銀幣又稱廣東省造銀元,泛指廣東鑄錢廠生產的各種面值銀元。廣東鑄錢廠原為廣東錢局,後改為戶部轄度支部造幣廠廣東分廠。由光緒年間開始生產銀幣一直到民國年間生產了數十種不同面值的銀元和銀幣。辛亥革命後,廣東造幣廠將舊幣(龍洋)收回改鑄“中華民國貳毫銀幣”,設計簡潔,重一錢四分四釐,成色銀七銅三。發行之後,商民稱便,聲譽頗佳,逐漸流佈全國,成為長江以南各省貿易流通中的重要輔幣。從存世實物看,民國元年至十三年(除民國五年、六年外)以及民國十七年、十八年,廣東造幣廠每年均鑄造發行二毫銀幣。 文中所示為北京博達億合拍賣有限公司寶安分公司近期從一名藏家趙先生手裡所徵集到的廣東省造中華民國十一年貳毫銀幣,直徑2。1cm,重量約5。3g。

正面鑄“貳毫銀幣”,並繞以“中華民國十一年”、“廣東省造”字樣,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鑄“20”並繞以英文字“KWANG-TUNG PROVINCE TWENTY CENTS(廣東省造20仙)”。藏品鑄造精美,表面包漿自然,品相儲存完好,歷史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極具收藏價值和觀賞性,據瞭解,2016年新加坡錢幣專場,曾有一枚中華民國十一年廣東省造貳毫銀幣拍出98萬人民幣。在近現代錢幣交易中,銀元是錢幣收藏的大類,歷來都受到很多藏家的關注,不同版別的銀幣都有獨特的韻味,值得藏家深品。銀幣是上世紀中國發行的貨幣,在當時來說可謂是特異獨行,別具一格,有著歷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價值不菲,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