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太平軍和清軍差距懸殊,為什麼還能堅持數十年的抗戰呢?

太平軍和清軍差距懸殊,為什麼還能堅持數十年的抗戰呢?這個是和大形勢有關的。太平軍在癸好三年至五年(清咸豐三至五年,公元1853-1855年),經歷了一個盛極而衰、再由低谷反彈的階段:從佔領武昌到圍攻南京只花了一個月時間,平均每天行軍60裡,而從圍城到攻破滿城。

天下第一城南京也只用了13天就完全佔領,此後太平軍控制寧、鎮、揚三城,同時掃北、西征,天下震動,以至於咸豐有熱河北狩之議。但隨後太平軍戰線拉得過長,加上北方僧格林沁、南方曾國藩相繼崛起,掃北失敗、西征軍在上游接連受挫,從兩湖一路退到九江、湖口,而天京附近則揚州失陷,鎮江、瓜洲和天京被長期圍困,江面水師漸處下風,一時間似乎支援不住。

但隨著石達開在湖口大敗曾國藩,隨後韋俊復奪武昌、石達開進軍江西,雙方進入一個穩定相持階段,在這期間,江南、江北兩大營暮氣沉沉,無法直接攻破南京-鎮江-瓜洲防禦體系,而清軍東線的吉爾杭阿等部被上海小刀會拖了18個月,難以增加壓力,這些都讓太平軍熬過最艱難階段。

丙辰六年(咸豐六年、1856年)則是一個關鍵點:上半年,石達開進軍江西連破八府五十二縣,曾國藩坐困南昌一籌莫展,隨即秦日綱部解圍鎮江,連破江北、江南大營,天京完全解圍,太平軍達到勝利頂峰,但隨即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韋昌輝先後被殺,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當時有人估計能再撐一兩年就不錯了。但此時清和英法的矛盾恰好爆發: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響,隨即英法聯軍和清廷打打停停折騰了4年,令北方清軍主力無法南下。

南方湘軍等清軍只能單獨作戰,且得不到太多外援,外國勢力由於和清廷處於交戰狀態,對太平天國存在一個試探、敷衍、不擴大矛盾的心態,這些都讓太平軍付出代價後終於熬過最難階段,雖然上游武昌、九江等和江西丟失,但皖北基地得以保持,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後期干將逐漸成長,折騰大王洪仁尚未到來,洪秀全“加恩惠下”,“各又振作數年”。

庚申十年(咸豐十年,1860年)天京合圍,但此時李秀成已策劃“圍魏救趙”成熟,太平軍調動全國各路人馬徹底擊破江南大營,並順勢攻下蘇南大部分城鎮,直逼上海,此後清和英法間的戰事雖然平息,但咸豐-同治間宮廷政局動盪,英、法也有個調整政策的過程,待這一切穩定,太平軍又拿下了浙江大部(雖然皖北失利),這些都延長了太平天國的壽命。

等到清朝南方三路大軍(曾、李、左)成形,清、洋、僱傭軍合作的“三位一體”成熟,已經是1862年的事了,從這時至天京陷落,太平天國不過支撐了兩年不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