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普洱茶製作工藝源流小考

根據西雙版納古傣文記載:早在1700多年前,當地就有茶樹栽培。據漢文史料記載,普洱茶因集散於雲南普洱府(今寧洱縣)而得名。以雲南大葉種茶樹樹葉為原料,經過曬青、渥堆發酵等特定工藝加工製作而成。

歷史上普洱茶的製作工藝是什麼?

從散見於古籍中的普洱茶記載

我們可以試著加以考證。

唐朝

“散收無造法”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看,現存普洱茶最早文字記錄的漢文典籍是唐代樊綽的《蠻書》,在《卷七·雲南管內物產》中有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從中我們可知當時還未得普洱茶之名,從“散收無造法”可知,在唐朝雲南產的茶葉還沒有確切的加工方法,由此可知,至少到了唐朝,雲南的普洱茶製作工藝並不可考,可能仍是處於一種完全無標準、無規律的混亂中。

蒸而成團

由於史料缺乏,宋元兩代缺乏歷史文獻記載,期間普洱茶的製作工藝不得而知。但是,到了明朝萬曆年間,謝肇淛所著的《滇略》中有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從這則記載中,我們能夠知道,至少在明朝,普洱茶已被成為“普茶”,並且已經開始採用蒸汽熱蒸後,搓揉壓制成團茶的製作工藝。

清朝“

採摘烘焙,製成團餅

到了清朝,普洱茶可謂是迎來了鼎盛時期,不僅皇帝喜愛,《紅樓夢》中也有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吳大勳所著的《滇南見聞錄》中有載:“團茶產於普洱府屬之思茅地方,茶山極廣,夷人管業。採摘烘焙,製成團餅。”

清代阮福所著的《普洱茶記》中也有載:“本地收取新茶時,須以三四斤鮮茶,方能折成一斤幹茶。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裝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領銀承辦。”

由此可知清朝的普洱茶加工技術已趨於成熟,鮮葉採摘後需烘焙殺青,最後壓制為團茶、餅茶,團茶、餅茶重量大小不一。此時的工藝已經與如今製作工藝很接近了。並且在清朝時期,還會採用粗老茶葉熬製成為普洱茶膏,茶葉加工中新的加工技術也逐步出現。

現代史上的普洱茶加工

建國初期,根據據馮軍的《雲南茶葉產銷概況》中記載,在20世紀50年代,普洱茶的加工工序已經分為初制和複製。

初制是:殺青、手揉、曬乾;複製分為毛茶精製與蒸揉兩部分。“精製”是將毛茶用篩、簸、撿等方法,揚去片,粳、末。“蒸揉”是將茶坯按不同等級進行拼配,然後透過對幹茶進行氣蒸,裝入三角布袋,揉成各種大小圓扁不同的形狀,然後置於乾燥地方,自然陰乾即成。

自此開始普洱茶加工工藝越來越細分,越來越標準化。這一時期的普洱茶加工工藝,一直傳承至今。

現如今,雲南普洱茶的加工,大概可分為毛茶初制、渥堆發酵、精製蒸壓3個步驟,其中渥堆發酵更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在普洱茶中的,並且只對普洱熟茶的加工。

關於毛茶初制,可檢視舊文:

【學茶·貳期】普洱毛茶製作工藝——“曬青”

版權宣告:本文歸作者黃葛(since2018tea)原創撰寫,媒體轉載請經同意後註明出處,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