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保本型理財產品清零,投資者如何抉擇?

「本文來源:都市條形碼」

從2022年1月1日起,“資管新規”正式落地,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迴歸代客理財的本源,除了存款業務外,其他理財產品都將由投資者自負盈虧。

您會購買理財產品嗎?

在理財界有這樣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身邊有了一些閒錢,如何合理規劃和利用好這些閒置的錢款賺取一些額外的收入,成為不少人的目標,於是能夠錢生錢的理財產品,成了不少人的首選。

市民

:“我公司幫忙理財,公司有會計幫忙理財,把錢給他們就好了。”

市民

:“我還是保守型的,一般是2到3年,然後會買一點短期的也會,沒什麼錢,所以適當的弄一點就行了。”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購買理財產品同樣意味著承擔一定的風險,很多人非常擔心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連本金都會賠進去,因此幾乎沒有風險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這些年也是大受歡迎。

市民

:“風險太大,普通人特別是老年人承受不了啊,年輕人肯定喜歡一點。”

市民

:“保本的它安全一點,利息少一點,安全一點,因為我們人老頭腦不是這麼靈活,也反應不怎麼快,一不小心就點了(購買),不小心就把你錢套走了。”

不少有購買理財產品習慣的人說,儘管保本型理財產品賺的錢相對少一些,但是他們最看重的還是沒有風險,買的就是一個放心。

市民

:“手上這點錢是工作了40年,積攢了一點點,可以說是一點點,因為都沒有錢,買了房子,然後小孩結婚以後自己基本上也沒多少錢。比方說像我愛人他們炒股,那些數字我一看見頭就痛了,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市民

:“首先你得懂一點理財的知識,如果你連一點基本知識都不懂就去理財,我覺得不太靠譜。”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旦沒有了保本型理財產品,很多投資者都不太願意選擇其他風險更高的理財產品,而更多的人關心的是今後自己應該採用哪種方式進行理財。

保本型理財產品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

銀行理財淨值化會帶來哪些變化?

對投資者有哪些影響?

轉型過後銀行理財產品

新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都市頻道《新聞聯合播》欄目邀請了

雲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楊國輝

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

個人金融業務部產品組副主管劉凌玲

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長期以來銀行的理財產品分為幾類?大家所說的"保本"理財產品屬於哪類?

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產品組副主管劉凌玲

:“原來針對理財產品的一些保本的特性,可以把它區分為

保本固定收益型

,也就是說它既保本,它的收益也非常確定。第二種是

保本浮動收益型

,這種型別的產品可以簡單的解讀為保本,但是收益不確定。第三種是

非保本固定收益型

,但實際上這個比較矛盾,既然說沒有本金保證條款的話,那麼固定收益的屬性,其實也就不是那麼特別的清晰。第四個是

非保本浮動收益型

,其實70%或者80%的產品都是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真正保本的產品在過去的歷史當中是有的,在說明書上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產品的名稱上或者產品的程式碼上它有保本二字的描述,但是

進入到新規時代的話,就沒有保本的概念了

。因此在分類當中,實際上就不涵蓋保本這個概念的產品了。”

很多老客戶說自己在銀行買了10多年的理財產品,從未虧損過,是不是就意味著真的沒有風險?那麼相應的風險由誰來承擔?

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產品組副主管劉凌玲

:“

風險越高,收益越高,流動性越差,那麼風險越低,收益越低,流動性越好

,基本上是這麼一個方式,如果您既要求資金想用的時候就能用,又要求風險低,還要求高收益,這應該說過去十多年,客戶們都透過購買產品或者是說自身的親身體驗,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存在,但它真的合理嗎?所以這個風險既然是有的,那麼既然在您身上沒有體現,那它轉嫁給了誰?轉嫁給了市場,市場的成本在不斷地拉昇,然後這個風險在不斷地累積,期限錯配和資金池的概念是一模一樣的。如果市場的風險在不斷地累積,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說是不是沒有影響?不會的,國家出臺資管新規的目的,就是看到了這個市場如果再這麼無序地運作下去,它會存在一個未來不可確定的巨大的由市場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那麼身處其中的每一個投資者都會受到影響。”

保本理財產品的退出是否說明:其部分業務存在發展不規範、多層巢狀、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等問題?最突出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雲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楊國輝

:“這裡面的話我們要界定清楚一個概念,就是理財算投資的一個產品,它不等同於存款,所以之前的問題的話是投資人把理財,特別是銀行理財等同於存款,所以保本的話是一個正常的心理預期,但金融機構為了實現保本承擔了一定風險。現在是投資人風險意識的加強以及銀行業務監管的要求,理財不保本,我個人認為的話

是一個理性正常的迴歸,更好的體現了風險和收益的關係

。預期比存款更高,收益必然要承擔更高的風險,當然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因為巢狀投資而難以穿透更加複雜的底層資產情況。”

退出後是否就代表市民們的投資今後要承擔無法"保本"的風險了?

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產品組副主管劉凌玲

:“在銀行為客戶構建的個人投資組合的這個過程當中,理財產品只是其中的一種選擇,這種產品形式的更迭或者是說進化或者說最佳化,不代表著個人客戶的投資一定要去承擔無法保本的風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銀行在為客戶做專業的投資規劃配置建議的時候,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我們要為客戶評估風險,每個客戶能夠承受的風險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客戶能夠承受較大的風險,但是有的客戶他就是風險厭惡者,他就要保本,保本是他在產品的選擇過程當中比較看重的一個點,如果客戶對這個點比較在意的話,那麼當然不可能華山一條路,就建議客戶非得去配置一些高風險的產品。”

2018年資管新規釋出後,

明確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

對其發行的產品進行"淨值化"管理,

銀行不再繼續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

而以前發行過的保本型產品也要

在過渡期內逐步向"淨值化"產品轉型。

這意味著什麼?

理財產品逐步向

"淨值化"轉型

據銀行公佈的2021年半年報顯示,交通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已全部清零,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建設銀行只有一支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在售,工商銀行已經沒有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在售。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是必然的。

中國建設銀行昆明城西支行個人金融部經理助理 胡可欣

:“淨值化產品它的意思是說產品的發行方在產品發售的時候,不再明確地承諾保本保息的預期收益,所有的產品收益都會以淨值的形式定期地公開,投資者會根據他投資產品的實際運作的情況來享受收益還有承擔風險。”

2022年隨著資管新規落地,所有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都將走向淨值化,而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對於投資人慣有的投資和思考方式,也將有不小的改變。

中國建設銀行昆明城西支行個人金融部經理助理 胡可欣

:“在淨值化實行以前,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要到期了以後,客戶才能收回本金並且獲得投資收益。但是在整個投資週期裡,其實客戶是沒有辦法知道他投資的產品是虧了還是賺了。”

淨值化轉型減輕了銀行資產端的壓力,但是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今後購買理財產品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更多了。

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產品組主管 劉凌玲

:“一定要向您的客戶經理或者是營銷人員瞭解清楚,您購買的理財產品是什麼樣的風險屬性。第二它投資的比例到底有多少是用於低風險產品,有多少是投資於高風險產品,第三你持有的理財產品有多長的期限。也就是說如果客戶要求流動性安全性的話,就不可能要求收益效能夠達到高於市場平均標準的收益水平。”

淨值型理財產品是什麼意思?

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產品組副主管劉凌玲

:“新規理財產品的所有分類,都可以用淨值型展現,所謂淨值,只不過是標準化理財產品的一種市場價格,它和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公募基金的報價方式是一樣的。舉個例子,比如說今天我買一個產品是1。06元,那麼持有了一定的週期,一個固定週期之後,我贖回的時候產品的價格變成了1。16元,那麼在這個淨值變化的過程當中,淨值從低到高的一個差,然後再乘以我的實際持有份額,才能夠真正計算出我在持有這個產品期間獲得的收益,因此

淨值的波動或者說淨值的變化,實際上是理財產品在市場上的一個市場價格的變化

。”

淨值型理財產品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保本型),有什麼區別?

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產品組副主管劉凌玲

:“預期收益,它其實上和保本、不保本沒有直接的關係。預期收益為什麼叫預期?它是對理財產品持有一段時間之後,未來一個時間點贖回或者是說到期終止的價格預估。為什麼用預估,就肯定是它有達成、有超過或者不達成的可能。在過去的10多年間,客戶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基本上都能夠按照產品說明書上載明的預期收益率能夠獲取收益,所以我們很多的個人客戶簡單的把預期收益型產品理解為了保本型理財產品,但是它們之間其實是有很大的差距。

無論是淨值化理財產品,還是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其實上它是對客戶未來理財產品,能夠獲取收益的一個報價展現形式

。”

淨值化理財產品會有哪些風險?

雲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楊國輝

:“

保本理財產品退出後,市民如果繼續購買理財產品,從理論上是存在無法保本的風險的,需要市民們更加理性和客觀地去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理財產品。

既然是投資,所以可能存在無法保本的風險,當然也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回報,投資人投資習慣將會發生改變,因為目前投資人對銀行理財認知,大部分人還停留在保本收益的階段,對市場上淨值型產品接受程度還有一段過程,並且大多數的淨值型產品現在還具有保本的這樣的一個特性,所以未來投資人要逐漸接受銀行理財非保本的特性,怎樣吸引投資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這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

既然市民依舊有謹慎投資、穩健投資的需求,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生存空間為何會逐漸消失?

雲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楊國輝

:“投資人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風險厭惡型、偏好保本型的產品,但是預期收益型產品的下降,其實並不是資管新規的目的。

資管新規的出臺主要是將一些不規範不標準的產品,向規範化和標準化方式進行引導

,從正常的一個監管邏輯來看,其實短期上就要約束一些不規範的業務,控制增量的規模,長期的話要規範整個行業的發展,統一監管下主動管理能力強的機構將會進一步地脫穎而出,所以資管新規會重塑整個行業的格局。”

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打破剛兌,閉眼買理財的時代已經終結,除了存款外,購買任何理財產品都需要投資者自負盈虧。對於投資者來說,該怎麼來理財呢?

雲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楊國輝

:“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大,也比較複雜,因為沒有一個適合所有投資人的理財方法,我想這個問題解決,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的投資學的常識,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它的本質就要求分散化投資,

通俗的解釋,就要進行結構化的自然管理。也就是說在你的資金裡面,應該是有部分進行安全性資產的配置,比如說進行一部分的存款,買一些國債,另一部分可以進行一些高收益的資產配置,比如說股票期貨。”

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產品組副主管劉凌玲

:“可以透過各大銀行這種正規的投資渠道或者正規的理財投資經理的建議,去做一個選擇,但是如果客戶非常厭惡風險,就是對保本這個點特別在意,那麼我的建議是

可以選擇存款

可以選擇國債

,甚至可以選擇信用等級非常高的雲南省政府的

地方債

。這些型別的產品,它就屬於在整個投資規劃的配置當中,它風險等級比較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客戶的本金,不會出現任何損失的前提下,能夠獲得一個合理收益的這麼一些選擇。”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保本型理財產品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理財產品公開淨值使得產品更加公開透明,投資者可以瞭解淨值變化情況,對投資者更加具有吸引力。但俗話說得好:“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為最大限度保證資金安全,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等產品時需仔細閱讀產品說明,瞭解所投資資產標的的風險狀況,主動學習理財知識,具備專業經驗,最大程度讓手裡資金保值、增值。

從2020年六月開始,條碼君推出了一檔全新的網路評論專欄:

有一碼說一碼

。每週我們都會關注熱點話題邀請評論員、市民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討論,提出觀點。希望有想法有態度的你,也積極投稿哦!

編導:周聰

編輯: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