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唐朝貞觀之治真的為後來盛世墊底了基礎?個人看法不對之處多包涵

貞觀之治只是大戰亂後的恢復性增長,而且終李世民一生,唐朝經濟和人口始終沒有恢復到隋朝的全盛時期。“至四年(即貞觀四年),米鬥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千裡不齎糧。”這是很多朋友最愛引用的一段史料,出自《新唐書·食貨志》,這段史料長期被證明李世民的偉大,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同樣引用一位在貞觀四年從西域來到長安朝見的外國君主對唐朝沿途的觀感:“往吾入朝,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也。”這位外國君王就是高昌國國王麴文泰,貞觀四年,他攜妻子宇文氏來長安朝見李世民,應該說這次朝見還是愉快的,李世民不但賜他妻子姓李,認了乾親,封為常樂公主。“城邑蕭條”和“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千裡不齎糧”真的相差太遠了。

其實史書這些謬讚並不僅僅是新唐書才有,《晉紀總論》的作者幹寶曾經對司馬炎“太康之治”也進行過類似《新唐書·食貨志》一樣的讚美:“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看看幹寶的用詞,和《新唐書》何其相似!然而房玄齡在編纂《晉書》的時候,認為幹寶牛皮吹得太大,根本就沒有使用過他這本《晉紀總論》。

我們可以看看李世民在貞觀朝究竟興了多少徭役,從這些徭役大概可以窺測出“貞觀之治”的底色:貞觀朝,李世民先後興修了諸如乾陽殿、洛陽宮、永安宮,飛山宮、襄城官、翠教官、玉華宮,九成宮和北闕等大批宮殿,即以修得較小而又比較草率的汝州(河南臨汝)西山襄城宮而言,役工達一百九十萬。貞觀朝徭役之多,已經達到了“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徒行文書,役之如故”的緊張局面。

甚至出現了“一人就役,舉家便廢”的慘象。甚至不少大臣李世民大興徭役非常有意見,認為“役瘡痍之人,襲亡隋之弊”、“懷(河南沁陽)、洛以東,殘人不堪其命。”(《唐五代賦役史草》,作者:張澤鹹,出版:中華書局)然而李世民卻振振有詞的表示: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綜上所述,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無非是隋末戰亂後的恢復性增長,不要忘記唐帝國建立時,人口只有隋朝鼎盛時期的四分之一,這麼少的人口意味著人均耕地的大幅度上升,也意味著百姓物質條件的改善。然而不管怎麼說,李世民去世之後三年,“隋代開皇年間全國有八百七十萬戶,現在全國有三百八十萬戶。”這足以說明貞觀之治只是毫無新意的恢復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