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斷供”明顯增多,年輕人為房所累,值不值得?

2021 年過去了,發生了很多事情。但是相信很多朋友最大的感覺就是經濟不是特別的理想,不管從各種報告裡聽到的,還是切身感受到的。我過去一年的時間裡,節目中從各個方面都講過,在此不再多說。總之感覺什麼都不好做,大企業裁員,小企業關閉,絕大多數的朋友他們的收入也很難說得到了滿意的上漲。樓市也在這兩年不斷的高壓政策之下,可以說也是偃旗息鼓。

大家可能會問的,之前發了那麼多的貨幣都跑到哪裡去了,感覺各個行業都缺錢對不對?之所以大家會有這種疑問的,還是因為普遍存在著一種錯誤的假設,認為社會上的錢總量是不變的。不是在你手裡,在我手裡有人虧了就一定有人賺了。而大多數朋友會有這樣的誤解,根本原因是沒有搞清楚貨幣和債務的關係。

而且我最近查閱了大部分的經濟學的一些科普文章,發現很少有人真正的能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老百姓說清楚的。確實這個問題解釋起來比較費勁,因為裡面有很多概念極具迷惑性。但是如果我們不理解這個問題,實際上根本沒有辦法去理解我們所處的經濟環境,更談不上做出個人層面的正確決策。所以今天我就試著用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話,跟大家聊一聊這個事。

我相信你聽完之後不但會解答你的這個問題,還會對當前經濟的整個執行現狀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最重要的是你會知道新的一年以及接下來的幾年時間,你要怎麼去做?要搞清楚貨幣和債務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 2008 年那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四萬億計劃說起。

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絕大多數朋友不理解的是啊,這個錢究竟是怎麼印出來的?啊又是怎麼分發出去的?當時的中國啊印鈔的通道選擇了固定投資資啊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基建,主要有兩個考慮,第一企業那個時候因為外需不足,出口是斷崖式下跌,東莞的那些號稱小香港的鎮域經濟很多一夜之間就全完了,這樣民間的投資力量也就會迅速下降。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站出來來彌補整個社會的投資不足,這是一個方面很好理解。

那麼另外一個方面,這個時候搞基建其實它的成本是比較低的這個低主要是體現在資金成本上面。因為全社會的利率往往在經濟危機的時候都處在一個利率比較低的水平,政府靠著發行低息的債券來搞基建其實是很划算的。這個時候搞基建,除了想刺激陷入危機的經濟,更多的是想以後這些基礎設施能發揮長期的作用。

實際上這個時候國家期望的是什麼呢?期望這些專案在以後的經濟逐漸復甦的過程當中,能夠有效地變成生產要素,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如果利息低了,那以後這些基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覆蓋資金成本。但是這裡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相對比較容易,前提是至少這些基建專案有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關鍵。

一會我們還會說到,簡單說,政府在經濟波動的過程中扮演的其實是一個維護市場穩定削峰填谷的角色。理解這些就很容易理解 2009 年開始的大基建。我知道這其中有很多朋友質疑那個時候的四萬億紫金計劃裡面確實有很多具體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整體來說國家當時的宏觀政策其實是非常及時而且合理的。這裡面大家還要搞清楚一個概念,就是寬貨幣和寬信用的區別。

寬貨幣是什麼呢?央行降準降息包括逆回購這些都叫做寬貨幣。但是框貨幣實際上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所說的印鈔貨幣再寬如果不流向社會,而是在金融系統裡面打轉也沒有任何意義。真正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印鈔其實是寬信用的結果怎麼理解寬信用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更加積極地把央行框貨幣的這些錢真正注入到整個社會。換句話說,寬貨幣講的是央行和商業銀行的層面,寬信用則是商業銀行和實體經濟的層面。要想把寬貨幣真正變成寬信用,那這個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降低企業以及個人的貸款門檻對不對?但是 2009 年那個時候銀行敢隨意降低這個貸款門檻。

全球金融危機還沒有過去復甦,更是遠遠談不上出扣企業還是一片狼藉的。這種情況之下,你作為商業銀行,你敢隨便把錢往外貸嗎?當然不敢。那這個時候,商業銀行透過央行框貨幣得到的錢,為了取得一定的收益,不讓這些錢呆滯在自己的賬戶上,還要控制風險。

那只有兩個出路,第一就是把這些錢給到國企再一個就是給到房地產行業。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這兩個東西一個有政府的信用背書,另外一個有完美的實物做擔保。就拿房地產行業來說,最直觀的證據就是土地拍賣的成交金額從 2008 年的不到 1 萬億,一下猛增到了 2010 年的 2。7 萬億短短的兩年時間而已。那這幾萬億是開發商自己的嗎?當然不是,而是寬信用下從銀行得到的貸款。也就是說信用貨幣就是在銀行向外發放貸款的這個過程中,憑空被創造出來的同時也產生了開發商的各種債務。所以說債務和貨幣實際上是一個事務的一體兩面。或者我們直接這麼說所謂的貨幣超發,其實就等於整個社會債務的積累。

大家好好理解一下這句話,不管是房價上漲還是物價上漲,那麼說到底都是一種貨幣的現象。但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因為貨幣超發,所以房價上漲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因為這兩者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一個相互增強的過程。簡單來說貨幣之所以能被創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房地產相關的信貸行為所憑空創造出來的信用貨幣,這些流通到社會的信貸貨幣,反而又推高了房價。二者互為因果只要這個互相增強的過程互相增強的迴圈不被人為或者非人為的因素所打破,那麼所謂的樓市泡沫就會越吹越大。

所以我們中國樓市真正開始往投資屬性靠攏,其實是從 2009 年的 4 萬億開始的。但問題是任何債務都要付利息的,都是有成本的。這點大家永遠不要忘了,基建和房地產可以說是硬生生撐起了 08 年危在旦夕的宏觀經濟。所以我們開始從那個時候看到日新月異的高鐵建設,城市建設包括大量的面子工程,當然還有被寬信用所彙集得到的由廠房和裝置作為抵押物的重工業企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鋼鐵企業。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才有底氣說出中國率先走出了全球經濟危機的陰霾這些都是事實。

但是以我們中國人拼搏努力的這種一貫作風,沒過兩年就產生了另外的一種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可不只是表現在包括鋼鐵企業在內的實體企業在基建領域產能過剩表現在新專案的收益率不斷地下降。很簡單吶,兩個城市之間本來有一條高速公路,為了固定投資看起來比較漂亮從而再去修一條,那收益肯定就不如第一條對不對?這就是所謂的邊際收益遞減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面子工程就更談不上有什麼經濟效益了在房地產領域,產能過剩其實就更直觀了表現在新房庫存的不斷走高我想大家都有一種印象,2013年到 2014 年是房地產過去十年中最冷的兩年總之不管表現在哪個行業的哪些方面,都可以總結為經濟產出的整體效益,特別是新專案的效益正在迅速下滑,慢慢開始向之前積累的債務的成本所靠攏了。

所以這個時候最好的措施是什麼呢?那就是停下來對不對?不然就會產生嚴重的資源錯配。用我們聽得懂的話就說社會的總產出慢慢會彌補不了為了創造這些產出而付出的總成本。貨幣本身也就只是一種媒介,但它另一方面也確實實實在在代表著社會的其他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那時候新一屆的高層是很清醒的。從那時候起,其實一切的宏觀經濟政策其實都是圍繞著經濟結構轉型去產能去槓桿。用三個我們經常聽到的字來說就是新常態,本意就是把那些產能過剩的行業經濟效益低下的行業。沒錯,就是基建和房地產的泡沫和水分擠出來來,實現經濟效率的提升,慢慢地把收益提高上去。啊這樣呢才能負擔得起之前各個部門所承擔的債務成本實現所謂的良性迴圈。

但是朋友們不要忘了,縱使我們國家自己的方向和策略都沒什麼太大的問題,也抵不過那個時候以美國人為主導的全球經濟的大浪潮,沒有人能夠真正地預測未來無奈這個時候出現了什麼情況呢?美國從 2014 年開始承認自己的經濟開始復甦了,開始加息了,要開始收割了,這就是老美真正厲害的地方,他衰退,你得跟著他衰退他付書,透過加息使得美元迴流,大部分國家還得面臨更大的一種挑戰。那我們國家處在這個全球大浪潮的情況之下,當然也不例外。所以 214 到 2015 年對我們國家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大家簡單回顧一下那兩年發生了什麼,匯率貶值的同時,進出口雙降,基建投資增速也創下了十幾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樓市剛才也說了庫存高漲,賣不出去,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債臺高築,大型實體企業也開始出現債務違約,包括這種股市熔斷等等。那這個時候當務之急其實就是穩經濟對不對?而 2014 年和 2008 年不同的是,房地產這個時候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經濟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因為剛才說了經過幾年的這種野蠻擴張,房地產不僅綁架了居民的財富,更是綁架了地方財政。樓市不好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就降低,那麼基建投資就會面臨巨大的壓力。畢竟地方政府附屬的承投平臺公司是那個時候基建的主導力量。如果少了土地出讓收入,僅靠預算類支出和專項債根本不夠用。

其實所以,如果房地產這個問題的源頭不解決的話一切都無法盤活。因此在整個經濟增長比較乏力的這種情況之下,那個時候不得不暫時放一放軀幹杆。正是因為 2009 年之後的那一輪,我們國家房地產行業的整體回報率持續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自然而然也就吸引了更多的資金流入。主要就是信貸資金。 2014 年下半年開始,住房貸款政策開始了新一輪的鬆綁。因為剛才提到了,想把寬貨幣真正變成寬信用。那麼銀行必然要降低擁有完沒抵押物的行業的這種貸款門檻。然後美其名曰支援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我們還是來看資料。

2015 年開始,主要銀行新增按揭貸款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五點,2016年更是暴增87。4%。 2016 年但是按揭貸款規模就超過了 4 萬億元,佔當年新增貸款的55。8%,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其中農行、中行新增安檢貸款更是超過當年新增貸款的70%。剛才說了貨幣的超發就等於債務的累積。就這樣一個貨幣債務房價相互增強的過程又在中國樓市強勢上演。那個時候關鍵是這一次徹底讓房子永遠長的這種信念根植於整個社會。而且這輪上漲和以往不同的市,三線及以下城市不斷解綁,一二線城市房價接連暴漲。相信住在三線及以下的城市的朋友不會忘記當年的這種場景。

為什麼不管大小城市這次都漲了,因為在這個時間點,無論大小地方財政都有這種需要。除了貸款這種最直接的因素,裡面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說什麼棚改貨幣化安置,但是不管透過什麼方式,這一輪房價暴漲本質是透過把債務轉給居民的方式,延緩了不該到來的各個地方和眾多開發商的財務危機。但是道理還是一樣這個債務不管你給誰都是有成本的判斷一個債務是好是壞。那麼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判斷能不能透過這個債務得到更多的產出從而覆蓋債務的成本。剛才我們提到的大基建越建越多,邊際收益肯定就越來越少。

房產也是一個道理。當這個社會整體並不需要這麼多房子的時候,那這樣的產出就是在浪費資源,更談不上什麼覆蓋債務成本。但是房子和基建不一樣的是房子的金融屬性。房價在快速上漲的過程中其實把債務的問題給掩蓋了。你可能會說 2016 年的債務貨幣和房價的這種相互增強的過程,2022年可能還會發生,因為最近不是又有放鬆的跡象了。

這麼想很明顯犯了一種刻舟求劍的錯誤事實上透過 2016 年以來的房價暴漲,地方債和開發商債務水平現在看來明顯下降了嗎?並沒有,不但沒有,大家想一想,從 2018 年開始的暴增的這種企業的信用債違約,這證明這一套方法是有問題的,證明地方和開發商反倒是越來越依賴舉債,創造一些價值不大、收益不高的專案。實際上這才是高層所說的建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另外房地產不但是本身不能創造足夠的收益來彌補債務成本,反而造成一個更加嚴重的後果。

那不單單是資本,越來越多的製造業生產要素流入到房地產部門,大大減少了製造業部門的潛在的勞動力供給,使製造業頻繁出現用工荒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快速上升的問題,這是我們國家制造業利潤持續被攤薄的根本原因。其實此外更加重要的是,現在和 2016 年的居民對負債的承受能力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面。這一點我之前說過很多次了,不再多說 CPI 和 PPI 的減到差以及消費資料是最好的證明。當然居民的宏觀槓桿率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有人說我們國家的宏觀槓桿率跟其他國家相比不算太高中等水平。那是因為統計口徑不一樣,簡單來說,我們不能和美國一樣拿著 GDP 作為基數來進行統計,因為收入結構、社會福利體系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更不能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之後,又犯了掩耳盜鈴的錯誤。

大家一定要記住,小到我們的貸款買房,大到整個的宏觀經濟都遵循著經濟執行的最基本的邏輯最基本的原理,這也就是我一直所喊的大道至簡。現在的問題就在於不管是基建還是房地產,所產生的真實效益已經彌補不了債務的成本了。換句話說,現在最大的經濟問題就是整個社會的債務成本和風險在不知不覺地侵蝕著經濟的增長和質量。如果繼續按照以往這種房地產加基建的模式走下去,期望債務貨幣和價格相互繼續增強的這種模式走下去,那麼經濟的質量只會越來越差。

就像我們開頭說了整個社會總需求不給力的時候是需要基建和房地產的加持,但是這是要建立在這些專案確實能為社會創造出價值的基礎之上,而不是某些小縣城自不量力地去瘋狂投資一些面子工程,這些不能在未來有效轉化成生產要素的東西。咱們永遠不要忘了老子幾千年前就說就悟出的智慧凡者道之動對不對?萬物皆有終點沒有任何東西只會朝著一個方向去走。債務貨幣和房價相互增強的迴圈,必然會被宏觀負債率達到極限和我們國家經濟轉型的緊迫性所制約。錢的總量並不是保持不變的現代經濟體系。有趣就有趣,在信用貨幣可以完全被憑空創造出來,當然也就會不經意間憑空消失。

好了,朋友們,今天我們就聊這麼多,裡面你其實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展開,包括過去十多年發生的一些具體事件。因為今天的時間原因,我只是概括性地提了提,我們今後慢慢去講,你想具體聽裡面哪些事件,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和點贊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