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道教超越儒教,深刻影響大明王朝的發展

每一個決策,都有一定的社會政治背景。

元朝的宗教問題和明初的國家政治生活等因素影響著朱元璋對道教的政策制定。

朱元璋對道教的個人認識,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明初朱元璋對道教的政策,對其大明王朝的統治及其對道教自身的發展,

尤其是對明後道教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最後一回,說說大明推崇道教的深層次原因和影響。

歷史其實很簡單:趣味細說生猛大明朝

秒懂百科精選

購買專欄

為何朱元璋要利用道教

滿族入中原,承續唐宋以來的三教合一、緩和矛盾、安定社會的宗教政策。

因為元朝的建立與道教有很大的淵源,所以元朝的統治者對道教非常崇敬。因而,道教在元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如道眾眾多,良莠不齊,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中,許多宗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加速了元朝的崩潰。朱元璋親歷了道教在朝代更替、前車之鑑、後來居上等過程。

借神權維護皇權是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一大發明。

這不僅是中國曆代開國君主尋求建立帝國合法性的表現,而且體現了“神道設教”思想。因為他們出身於漢高祖劉邦的“布衣”,朱元璋仿效劉邦,為自己的身份增添了神聖感,這樣才能合法地被視為真命天子。

一代一代的統治者都要宣傳自己是有天命的,所以要神化自己,道教占卜算命的傳統就成了統治者神化自己的工具。另外,國家祭祀也是道教的重要需求因素。明朝初期,朱元璋舉行祭祀儀式,祈求國泰平安。但在禮樂方面,禮樂所需的禮樂舞蹈,當時的儒者已經無法勝任。

在這方面,道教正好符合朱元璋的要求。尤其是正宗的正宗的,更擅長這些齋醮科儀。

雖然朱元璋認為治國的根本在於儒學,

但他也看到了道教對朝代神化的作用。

明初,在諸將中,有不少是道士出身。她們在建立明王朝帝制的過程中,大都付出了汗馬功勞。例如明初的建國者劉基就曾是一位道士。

道教功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朱元璋對道教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認識到,只要積極正確地引導道教,道教就會暗地裡支援王綱,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統治者。自然,朱元璋對道教的崇敬並非真的信仰,而是看到了道教穩定的政治功能。

道教自創始以來,就受到歷代統治者的尊崇。

傳統史書雖有朱元璋斥責異端方術等思想的記載,但經楊啟樵先生考證,實際上朱元璋也十分推崇信方術。早期征戰時,朱元璋已十分重視道教方術。比如在南昌,朱元璋用張居正的方術計算出戰爭的勝負。朱元璋建國後,更相通道教的方術思想,並將其應用於治國方略。朱元璋對此很感興趣,如道教對天文術數治國思想的運用。

所以,道教的方術思想也是朱元璋對道教禮遇的緣由之一。

《朱元璋:草根逆襲成功登上社會頂層的代表》

檢視

道教對明朝產生深遠影響

明初,朱元璋對道教進行了改革和規範,積極引導道教為大明王朝服務。

而朱元璋則是信奉方術,尊崇道士。因此,有些道士投機取巧,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朝政治。朱元璋在位期間,雖然寵愛道教,又利用道教為自己的皇權地位增加神聖感,但總體上看,他對道教神學仍持明智之舉,他所重視的,就是“天命論”所蘊涵的道德勸誡意義。

但是他尊崇道士的思想風氣,為後世統治者尊崇道教提供了思想根源。

因此,朱元璋以後的許多皇帝都非常尊崇道教。

或許道教對朱明更有利,因此,從而贏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

自從明初國祚奠定神道以來,扶持、推崇道教就成為統治者們在明中後期的一大難題。

因此,道教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它在儒學中引起了士大夫們的強烈反對。它們認為這樣做會給國家政治生活帶來不良影響,並危及國家的統治。但是當時的皇帝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透過對道教的規範與禮節相結合的政策,可以增強自己在國內維持秩序的能力。

從本質上講,到了明中後期,這種控制方式的失衡,導致了許多道家的雜亂無章。就是因為當時皇帝的寵愛,也導致了許多不學無術的道士乘機,藉著皇帝的寵幸平步青雲,成為了尚書,參與了國家的政治生活。這幾位無法無天的道士進入政壇後,造成宮廷中的拉幫結派,影響了國家政治制度的正常執行,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統治者內部的腐敗,對明朝的政治制度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明朝整頓道教的目的不在於打擊道教,而在於整頓明初社會中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它所確立的崇道政策十分明確,為後世崇道之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朱元璋之後,兒子永樂皇帝繼承太祖遺風,大力支援道教,對道教宮觀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和重建。道家宮觀眾多,佔有大量的土地資源,與民爭地,對百姓的生產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影響。另外,道教在儀式上更講究和奢華一些。這樣,國家對道教的投入變得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

在崇道之風盛行的當時,許多民間宗教團體以道教的名義,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明中後期,民間組織的大量發展,對社會風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明王朝正統思想文化,增加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同時,由於皇室尊崇之風的推動,明代一些上層人士也對道教的煉養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這種對煉養之術的熱忱由上層建築向下層傳遞時,整個社會崇敬方術,風起雲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微波

明末以後,統治者大多繼承了太祖遺風,這使得過去在社會大眾中影響不大的神靈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掀起了漢代、宋代以後第三次造神運動的高潮,當時人們對神的崇拜和信仰也隨之興起。

這與道教信仰相結合,使道教信仰逐漸融於民間民俗之中,積澱成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成為中國人的一種不自覺的潛意識。

明朝以後,道教雖由道教傳統走向衰落,但民間對世俗文化的信仰卻得到了昇華。

難怪魯迅先生說:“中國之根在於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