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你的基金經理和你在同一條船上嗎?這很重要!

基金半年報逐步在公佈。雖然基金也有二季度報,但半年報還是有幾處重要資訊值得好好看看:持有人結構、全部持股及其間操作、費用。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持有人結構。在持有人結構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管理公司員工持有基金的比重,這一條把它作為基金經理持有的一個替代(主要是我們沒有基金經理持有份額的資訊)。

在報告8部分可以看到如下圖:

那麼,基金管理人持有比重較高的話,對基金的業績有作用嗎?稍做一個統計如下,統計樣本為wind開放式基金-混合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目前樣本568個,在計算業績時,剔除開始時間之後成立的基金,這裡並未考慮到建倉期的影響):

統計的原則是:每半年業績作為一個視窗,統計視窗期的業績。例如,檢視2010年6月30日公佈的管理人持有比例,計算2010年6月30日至2010年12月31日基金業績。

簡單的計算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17個視窗期,持有比例在0。5%和1%以上的,分別有15和14個區間段跑贏平均。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持有比例大於1%的,有11個區間段是跑贏前1/3的,而持有比例是0。5%以上的,僅有4個區間段。這似乎是持有比例越大越好,這一結論還是比較倉促,等再行詳細研究。但是,在跑贏平均這一條上,是明顯的。這裡的原因可能是:

1、熟人效應。同一公司的人總比外面的人更為了解,這樣更能知道誰弱誰強。至少可以看看面像“耳大者有福”:)。2007年6月13日開始,證監會規定允許基金從業者投資自己所管理的基金。購買自家基金需要申報,且至少6個月才能贖回,因此基金從業者一般是“要麼長期投資,要麼不投資”,選擇可能更為仔細。

2、利益一致性。如果管理的要麼是自己的錢,要麼是領導的錢,要麼是同事的錢,還是會更為小心,上個廁所都能碰上,這個壓力還是挺大的。新基金認購的攤派(假如有的話),也適合這一原則。但這其實是一個雙刃劍。曾見過不少公募大咖基金經理,轉私後“泯然眾人矣”,一方面固然是平臺的作用,長期受益於買賣方研究員的給養失去了野外捕食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利益綁得太緊後(私募幾乎只能靠業績提成活,特別是新私募),“放不開”,導致動作變形。機會來了不敢下手,行情開漲了不敢追。“漲亦憂,跌亦憂”。

但總體來說,看基金公司的持有的比例,參考的作用是很大的。其實,不僅是我們,國外也是一樣,晨星基金研究主任金奈爾寫過一本書《基金間諜》,裡面提到,美國監管機構規定要求基金經理按幾個檔次申報持有情況。而且書中也做出過一個分析,把結論照抄如下:

從表中,我們能發現,那麼“精品店”型別的基金公司排在前列,而那些靠經紀人推銷的公司則墊底。毫無例外,回購額較較高的基金往往比墊底的基金費用低、收益高、基金經理任期長。而且墊底的基金公司,相對於優質基金經理隊伍的組建,更關注的是基金推銷問題。

你看,基金經理持有多少,指標很粗暴,但可能國內外同樣有效。那麼,最新公司的混合型基金中,哪些持股比例比較高呢?(見下表,截

止8月29日的統計,基金半年報並未批露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