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你生活壓力大嗎?在古代你覺得自己會有更好的生活嗎?

大年三十的晚上,二十五歲的外賣小哥小張依舊忙碌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中,他說他已經兩年沒回過家;二十八歲的普通職工小王,見過相戀三年女友的父母后,因沒有房被女方父母拒絕;三十五歲的網約車司機趙哥,凌晨一點多還在KTV門口等待接單,家裡有個小孩,還供著房貸車貸;四十七歲的某單位中層領導老李,因父親不小心摔倒住進醫院,不得不請假去醫院照看父親。

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現代生活中,無論你處於哪個年齡段,都會伴隨著不同的生活壓力。

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以來,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幼時的“田耕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在城市高強度的生活壓力下,我們都在奮鬥,不敢有一絲倦怠,害怕被淘汰,不敢有一絲鬆懈,害怕別人趁機而上,不敢有一句怨言,害怕買不起明天的麵包。

所有的城市都是瘋狂的,然而是華麗的瘋狂。所有城市都是美麗的,然而是冷酷的美麗。

——克·達·莫利

那麼在古代,人們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

很多人幻想在古代,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嗎?作為平民,每天不就是從事農業嗎?有錢人家就培養孩子讀書做官嗎?達官貴人整天就遊手好閒,吃喝玩樂嗎?

那麼真實的古代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像大家猜測的這樣,出身就決定一切了呢?

其實要想了解古人生活,可以從多角度、多維度去看,要從不同朝代、不同階層、不同職業去看。

的確在古代,一個人的出身對他自己有很大影響,就像現在也一樣,“富二代”“官二代”的生活就比平民百姓豐富,平民必須付出成百上千倍的努力,才有可能達到他們的生活水平。有錢人掙錢就是容易,普通人掙錢就是困難,而且普通人沒有太多的資源,要想翻身,不僅僅要靠努力,機遇也很重要,所以現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但是這些都是現代人的不太正常的“主流價值觀”,在古代可不是“以錢為貴”的,古人的生活方式、追求都和現在大不一樣,下面開始瞭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吧。

古人的日常生活:衣

自殷商始,社會生產力得到大力發展,人們物質生活變得富裕,這個時候逐漸產生階級、尊卑、貴賤之分,生活富裕的人會選擇顏色鮮豔的、款式精美的,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形成了穿衣制度,在周朝這種制度就比較完善了。

“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 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 服。”——《周禮》

不同的身份“公、侯、伯、子、男”,對穿衣有嚴格的規定,什麼身份該著什麼樣的衣服,什麼年齡該戴冠等

周朝百姓服飾

而到了春秋戰國,名義上是周為天子,但實際各自為政,著裝也各不一樣。這段時期戰亂較多,史料多為描述戰事,服裝多不可考,筆者推測,這段時期,朝廷著裝與周大致相同,百姓則天壤之別,富裕人家多紗衣,窮人則多麻衣。

自漢始,穿衣制度形成法律條文,“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視情況而定,情節輕的入獄幾年,重得流放處死,這個階段對顏色還未規定。

到了唐代,開始有了對顏色的規定,將黃色作為皇家代表色,只能皇家使用,平民只能著素色,還對女性長裙尺寸做出規定,最多三寸拖地。

宋延唐制,服飾樣式差不多,但多一條規定就是平民只能著深色、黑色和白色的服飾,如下圖。

《清明上河圖》

到了明清,對女人的裝飾也有要求,平民不能戴金首飾,男子不能穿靴子。所以不管你走在大街還是小巷,看你的裝束就能知道你是什麼身份。

至於冬夏穿衣,沒有現在的短袖,統一的就是長袖。達官貴人有綾羅綢緞,很薄,冬天就穿很多層,平民百姓就穿麻衣、布衣,夏天就挽起袖子。

古人的日常生活:食

在古代,並不是你想吃飯就能吃飯的,在春秋至西漢這段時期,古人一般一天只吃兩餐。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這裡的“饔”和“飧”是指“朝食”和“哺食”,而且當官的這個時候要和百姓一起勞作。先秦時期,人們的烹飪技術得到了改善,肉不僅僅用來燒烤,還可以用來烹煮,鼎就是最常用的器皿。到了秦漢時期,人們的主食主要是“羹”,就是類似於現在粥之類的,貴族吃肉羹,平民百姓吃菜羹。

先秦時期的炊具

漢代以後主要吃五穀:稻、黍、稷、麥、菽,也由之前的兩餐制轉變為現在的三餐制。到了明代以後,土豆和玉米才傳入中國。

當然說到食物,肯定離不開調味品。鹽是最早發現的,炎帝時期就有“宿沙作煮鹽”的說法。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糖、花椒、姜等調料了。唐朝以後對食物做法更加齊全,不僅有蒸、煮,連油炸食品和甜食都有了。到了清代,已經形成現在的八大菜系:粵菜、川菜、魯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

對於吃貨的你,選錯了朝代,是不是想“分分鐘切腹自盡”呢?

古人的日常生活:住

在古代住房也是一個大問題,很多讀者覺得在古代只要做官,國家就管分配房子,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在為官期間,住房的確是朝廷提供,但在離任之時,要搬離住所,留給下一任官員。當然不排除皇帝高興,賞賜住宅田地。

至於平民百姓的住房,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個難題。當然排除郊區和農村,因為這裡的人大多數都是擁有祖產,房屋多為茅屋草屋,這裡主要講的是城裡的百姓住房問題。

“京畿民庶之眾,鰥寡孤獨廢疾無依者,多舊養濟院,隘不足容,命於龍江擇閒曠之地構260間以處之。從之。”————《明太祖實錄》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安置城裡的百姓,曾下令修建兩百多處住宅,給沒有房屋的人居住,但縱觀中國歷史,除了天災、戰亂以外,很少有朝廷為百姓免費修建住所的。我們現在大多數都是和銀行貸款或者房主買房,但在古代,也早就有房屋交易了。

從唐朝開始,房屋買賣就由官府出面立契,買方與賣方簽訂,當然,古代也要徵收房產稅,雙方交完房產稅,才能得到官契和房契,也才具有法律效應,這也是古代的房產證。

那麼在古代買房壓力大嗎?

買房壓力圖

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晚年(宋徽宗年間)在開封買過一所住宅,花了9400貫。而當時一般小官員每人每月能掙3500文,相當於3貫多一點。也就是說,在開封買一所普通住宅,得不吃不喝攢錢長達261年以上,才能買得起這套房子。

但在清朝前期,旗人在京城可以免費擁有一套住宅,後期房價也便宜,據記載,當時新街口附近的房子85兩,也就是說一個小小七品芝麻京官,省吃儉用刨去生活開支,大概兩年收入也足夠在京城買一套私宅。但對於漢族百姓來講,買一套房也需要幾十年的收入吧。

古人的日常生活:求職

住房壓力太大,就需要一份好的工作。在古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文和武。拋開出身來說,因為在古代,出身比個人努力更重要。從夏朝以來的世襲制,到晉朝的名門望族,出身就決定了一切。當然,春秋戰國時代,能人輩出,名聲在外者,也有機會拜官入仕。自唐代以來才有的科舉制,才給平民百姓開啟仕途的大門。

寒窗苦讀,結交好友,傳出德望,這些都是必備的求職技能。“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是對當時讀書人的寫照。古代文人們能夠順利入仕的不多,許多文人終其一生,也無法得到統治階層的賞識。

科舉制度選拔流程

對於武來說,就是考武狀元。武狀元就是我國選拔武將的一種方式,開始於隋朝,結束於清朝。對軍事素養和力量要求頗為嚴格,這也決定了武狀元多為將門之後。普通人可以透過徵兵的方式,學習帶兵打仗,最重要的是被將軍賞識,才有立功機會。

還有一些人走鋌而走險的道路,做強盜,多產生於戰亂前後,民不聊生的時代。

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交著沉重的農稅,過其一生。

你覺得你在古代會過得更好嗎?

無論在哪個年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壓力,你或許抱怨現實的不公平,但現在至少我們能有很多地方釋放我們的壓力,可以去酒吧,去KTV,去電影院等,或者約三兩好友,把酒言歡。在古代的話,運氣不好,成為貧窮的農民,連學習知識的機會都沒有,自己的命運一輩子定格在稻田裡,連發洩都說不出一句詩詞歌賦。遇到戰亂,妻子都是和別人共用的,只能作為生產工具。但古代也有好處,壓力再大,睡一覺就好了,沒有現代社會的精神壓力。

每一個人都擁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權利,出身不好,就加倍努力,讓自己的後代過得更好,我們不能選擇成為“富二代”,但我們能夠成為“富一代”!許許多多的人,都在承載著壓力,但這也是我們追求更好生活的動力。當你感覺很累,說明你在走“上坡路”,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