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江南時評」評彈的未來在於建設“新傳統”

評彈的未來在於建設“新傳統”

□ 潘訊

評彈是一門地域性的說唱藝術,它的傳播範圍與江南文化圈大致重疊。評彈在蘇州幾經興衰,但是,直至今日,蘇州評彈文脈未斷,傳統猶存。

從評彈在蘇州流傳的長時段來看,因其與民間生活、鄉土社會的水乳交融,評彈的表演形態更多儲存了說唱藝術原生、質樸的特徵。從表演內容看,評彈藝人深掘吳語口頭文學的傑出價值,“舌燦蓮花”描摹市井百態,“搖唇鼓舌”刻畫人性幽微。而茶館書場的演出空間,更為評彈帶來了一種輕鬆、幽默的說書風格。蘇州文化母體的深厚底蘊,更賦予了評彈含蓄、細膩、靜雅等藝術特色。民間性特徵往往具有較強穩定性和延續性,正是這一特徵造就了上述評彈在蘇州的“藝術傳統”。

評彈在蘇州,還有另一“學術傳統”,這一傳統至少在上世紀60年代就發端起源,至新時期後蔚為大觀。老一輩評彈理論家周良,從收集評彈史料、整理傳統書目、記錄口述藝事進入研究領域,半個多世紀以來深刻影響了蘇州評彈的學術格局。不同於一般理論家的藝術概念構建,周良將他的凝練性認識建立在對評彈歷史的研究和把握之上。他對評彈傳統書目歷代流傳指令碼的廣泛涉獵與精細披讀,他對老藝人口述歷史的徵集、整理和研究,都成為他理論提煉的學術資源,他的評彈藝術論具有深厚的“歷史的觀點”。周良的傾心倡導和身體力行,賦予了這一“學術傳統”重本體、重傳承、重歷史的鮮明特徵。

但是,一個毋庸諱言的現象是,如果我們將評彈藝術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的話,“藝術傳統”與“學術傳統”長期以來是有隔膜甚至隔絕的。“藝術傳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從誕生至今,數百年間評彈藝術始終處於流變與創造之中,評彈的藝術傳統也在堅守與更新中汩汩向前。近百年來尤其是20世紀中葉以來,江南社會的轉型與裂變,使得評彈置身於全新的社會生態系統,其藝術生產機制發生諸多深刻變化。對這些變化與變革,評彈學術研究未能及時做出跟進與迴應,未能對錶演藝術流變提供有效的學理解釋與學術支撐。而評彈演員、舞臺工作者,對於評彈豐厚深刻的學術成果缺少吸納自覺,沒有從歷史視角審視評彈藝術的藝術特徵與文化價值,沒有將理性思考融入自身的藝術成長。從長遠看,這不僅是藝術發展的“缺憾”,更將成為評彈藝術的“隱憂”。

新時代蘇州評彈傳承創新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推動“藝術傳統”與“學術傳統”的溝通融匯,以學術支撐藝術,以藝術滋養學術,在此基礎上建設評彈“新傳統”,最終推動蘇州評彈融入文化現代化的建構,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優秀樣本。

(作者為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曲藝家協會理論學術委員會主任、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曲藝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