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金華婺城這十年:從開拓到創富,從添綠到勤耕,實業更興、幸福更“穩”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傅偉炎、記者沈貞海

十年,既是時間的刻度,亦是發展的標尺。十年,不僅記錄了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的發展與變遷,也見證了每一個婺城人篳路藍縷、只爭朝夕的無畏前行。

婺城豐收場景。婺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十年躍遷,久久為功合力強工興實體

在萬里揚新廠區數字化車間,一排排智慧化生產線全速執行。“經濟環境複雜多變,我們透過機器換人、兩化融合和數字化改造,昂首向中高階邁進。”萬里揚副總裁任華林說。

從小作坊式工廠起步,萬里揚創新創業,已經發展成一個大型專業化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變速器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萬里揚,正是婺城經濟穩進提質、蝶變躍升的縮影。

婺城水興景美。婺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從2012到2021,翻閱婺城經濟十年答卷,有難中求進的佳音訊傳,有動能轉換的蓄勢突破,有營商環境的優勢彰顯,有重大專案的紛至沓來,也有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從2012到2021,這十年婺城經濟提質增效向好,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區屬生產總值從239。15億元增至350。19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數從179家增至216家,億元“小巨人企業”從50家增至60家,規上工業產值從178。9億元增至250億元。

金華婺城強工興實體。婺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十年開拓,織密內聯外暢交通新格局

“現在15分鐘就能到單位,路通了,心裡也暢快。”日前,家住白龍橋鎮臨江村的樓女士笑意盈盈。自解放西路西延段建成通車後,從家門口去市區更暢快了,像樓女士一樣的上班族日常通勤更加省心。

延伸、再延伸,公路總里程達1628。94公里;提速、再提速,快速路佔比達 11。53%;提升、再提升,縣道及以上綠化率達100%……十年間,婺城對外交通網路全面升級,讓區域間交通更加暢通快捷,為地區發展注入新動能。

“柏油路修到家門口,滿足了遊客出行需求,農產品也有了好銷路。”說起近年來交通的變化,羅店鎮大嶺村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村莊道路寬闊平坦,兩側花木繁盛,活力四射的新農村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也帶火了大嶺村枇杷、柑橘、番薯、蜂蜜等農產品銷售,甚至讓村內的民宿成了“香餑餑”。

如今,從空中俯瞰婺城大地,縱橫交錯的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四通八達,經濟發展、民生幸福的美好夢想隨著交通建設的脈動照進現實,讓婺城成為越來越多人“說走就走”,走了還想來的“詩與遠方”。

美麗婺城鳥瞰圖。婺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十年創富,繪就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新畫卷

走進新獅街道下裴村,只見村莊道路兩旁除了樓房林立外,便是成片的紅花檵木。村黨支部書記李立銀介紹,2007年,村裡開始大力發展紅花檵木的產業。2020年3月,紅花檵木消薄基地正式建成啟用。一期專案運營下來,已經讓每戶村民實現每年每畝租金5000元,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9萬元。

箬陽鄉琴壇村四面環山,清碧的龍潭溪擁村而過,氣溫比市區低5-10℃,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6。9%。每到週末,村裡農家樂內座無虛席,農產品訂購一空,靜謐的“華山客家第一村”由此熱鬧了起來,特色生態旅遊成為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一排排整齊高大的樓房,一處處精緻的美麗庭院,一幅幅生動應景的牆繪……在外創業的沙畈村人廖華娟感慨:“和上次回來相比,村子變得更乾淨整潔了,帶城裡的朋友回來都倍感體面。”沙畈村黨支部書記虞錦明介紹,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突破百萬元。如今的變化可以用“山上三百年,下山三五年”來形容。

在婺城區,像下裴村、琴壇村一樣發生蝶變的鄉村並非個例。像沙畈這樣的移民村也不少,據統計,從2001年到2020年,婺城區共安置山區移民4611戶,1。22萬餘人。十年來,婺城區紮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進“千萬工程”建設,全域推進城鄉風貌提升,建成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3個、國家級美麗宜居示範村1個、省級示範美麗鄉鎮6個、省級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村168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2253元增至29521元,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紮實邁進,一幅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時代美麗鄉村畫卷躍然而出。

美麗的婺城區大嶺村。婺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十年蝶變,城市更新讓百姓走向“優居”

“盼了這麼多年,終於分到房子了,真是太開心了。”近日,婺城區乾西鄉鮑楊裕和園安置房進行了分房抽籤工作,年近八旬的安置戶吳桂生和女兒順利完成了抽籤選房,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鮑楊社群曾是個老舊城中村。為提升城市能級,讓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2017年,婺城區啟動鮑楊區塊城中村改造徵遷專案,2019年,鮑楊安置房專案開工建設,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今年,隨著專案竣工交付,百姓“安居夢”照進了現實。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十年來,婺城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蹄疾步穩實施了上浮橋、洪源、鮑楊、西郊、黃金苑、酒園等區塊城中村改造工作,打造人居品質新高地,先後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83個、127。4萬平方米,為1萬餘戶家庭實現“安居夢”。

時空對望,一頭是城市老記憶厚重沉澱,一頭是城市新脈動奔湧向前。位於江北老城區核心的“二七區塊”城市更新已進入收官階段,一座現代化新城屹立在婺江之畔。金師附小鳳山校區、金華鐵路文化博物館、金華鐵路文化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地標專案建成投用。婺城新城區經過10年的“精耕細作”,已拉開20平方公里框架,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不斷完善,城市綜合承載力日益提升。

眼下在婺城,片區改造熱火朝天,城鄉風貌樣板區和未來社群建設、老舊小區改造馬不停蹄,“城市能級大提升、幸福生活大變樣”的壯美圖景正漸次展開。

十年添綠,優良生態讓“美麗金華”既具顏值更有氣質

清風徐來,漫步婺城區白龍橋鎮新昌橋村,所見多彩的濱水景觀成為了四方遊客避暑、戲水的勝地。新昌橋村因水而生,因水而興。2020年,“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因“三十六堰”中的“洞山堰”“旱龍堰”“馬潭堰”三座古堰都位於新昌橋村,這座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成了“網紅村”。

村黨支部書記柯建康介紹,10多年堅持不懈治水造景,護綠添綠,新昌橋村打響白沙溪文化名片,依託濱水景觀、美食廣場、特色民宿等,留住客源拉動消費,每日引流2000餘人,日營業額達到5萬元左右,真正讓綠水青山“生金淌銀”。

婺城區統籌1391平方公里優質山水,致力於打造一條集生態保護、休閒觀光、文化體驗、綠色產業於一體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和生態經濟帶。經過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綠色,正成為婺城高質量發展一抹亮麗的底色。

十年勤耕,規模化種糧托起農民“穩穩的幸福”

“種糧還能種出‘名堂’來?”你別不信,在婺城區蔣堂鎮,種糧大戶盛桂有靠著10多年來一點一滴的摸索,真的種出了“名堂”。

在盛桂有的經驗裡,機械化是種糧提質增效的關鍵。2011年“雙搶”時多雨,不能靠天曬穀,他一咬牙買下了第一臺烘乾機。沒想到,這一發不可收拾。幾年下來,種糧全程基本實現機械化,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

盛桂有笑得眼眯成了線:“每年除了完成國家訂單糧,僅餘糧銷售一項,收入就有550餘萬元。銷售的餘糧中包括向其他大戶收購的部分,以此帶動他們增收100餘萬元。”

難能可貴的是,盛桂有還把自己的“種糧經”傾囊相授給周邊農民,並帶動蔣堂一批種糧大戶,於2016年成立金華市嘉穗富硒糧食生產專業聯合社,註冊大米品牌“婺禾”,一起講好規模化種糧的故事。如今,聯合社已經發展到26個種糧大戶、14000餘畝糧田。

規模化種糧,折射出婺城糧食生產的澎湃活力和無限潛力。近年來,婺城區大力推進規模化糧食生產,不斷加大扶糧政策落實力度。2012年至2021年全區每年平均糧食播種面積10。4萬畝,總產量達40439。2噸,平均畝產388。2公斤,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