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內河運輸開啟“純電動時代”!江蘇這樣開啟船舶產業發展新空間

全國首艘120標箱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江遠百合”號不久前在太倉投用以來,一直往返於太倉港和京杭運河蘇州工業園區港間。作為航運新歷史的書寫者之一,船長何廣科興奮地表示,電動船零排放、零汙染,運營十分順利。“江遠百合”號的出現意義非凡,標誌著江蘇內河航運正式開啟“純電動時代”,船舶產業也將迎來轉型發展新空間。

傳統船舶正產生重大變革

近年來,電動汽車因其經濟、環保等特點備受市場青睞。如今,船舶電動化趨勢愈發明顯。

電動船舶是指以電池動力部分或完全替代燃料油,產生動力及能源的船舶,是船舶行業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與傳統油船相比,電動船安靜、舒適、對環境友好、操控靈活。

目前,江蘇正加快推動電動船舶行業發展,“江遠百合”號是縮影之一。該船由省交通運輸廳與省港口集團聯合推動打造,船長79。92米、船寬12。66米,航速17公里/小時,續航力達220公里,採用純電池驅動,設計為“即插即拔”換電模式,單次換電僅需20分鐘。

“‘江遠百合’號固定投入到太倉港至京杭運河蘇州工業園區港運營以來,初期密度為每週2班。”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董事長晁陽說,目前,據預測,該電動船相比傳統動力船舶,每年每艘可替代燃油500噸,減少各類有害氣體排放1520噸。

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局長宋國森表示,該船成功使用標誌著我省內河航運正式開啟“純電動時代”,對於我省加快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江蘇是水運大省,航道里程佔全國五分之一左右,水路貨運週轉量佔全省綜合貨運週轉量的62%,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公轉鐵”“公轉水”運輸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自2017年以來,實現年均39%的高速增長。

“為進一步發揮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優勢,我們將加快拓展應用場景,在京杭運河江蘇段全域和其他幹線航道開通航線,併力爭儘早開闢蘇南、蘇北和太倉至與上海外高橋的‘滬太通快線’。”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梅正榮表示,預計到2025年,將投入超過17艘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形成6條“零碳”集裝箱航線,以低碳綠色發展,全面支撐和引領交通強國試點和交通運輸現代化示範區建設。

電動船舶或將站上“風口”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需要積極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工具,推動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船舶在港排放是重要的碳源之一。目前,國內90%以上的水運船舶採用燃油動力做推進系統。據統計,目前江蘇內河流域約有船舶7。2萬艘,年燃油消耗量超過2700萬噸,是生態負荷最重的區域之一。

“船舶動力燃料的選擇被認為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關鍵。”宋國森介紹,近年來,江蘇積極推進交通運輸向綠色低碳轉型,在全國率先推廣內河LNG船舶,截至2021年底,江蘇累計新建和改造LNG動力船舶92艘,佔全國LNG運營船舶總數的三分之一。此次“江遠百合”順利投用,以純電動為船舶動力,則為江蘇水運探索綠色生態發展打開了另一個方向。

根據計劃,江蘇將大幅推進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應用,至2023年,搭建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試點應用推進機制,建設與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試點相適應的充換電設施;至2025年,全省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初步實現商業化運營,純電動運輸船舶標準規範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內河純電動運輸船舶發展規模、應用實效全國領先。

新能源船舶電動化將給造船產業帶來新風口。江蘇船舶產業基礎好,在新能源船舶產業變革中具有很大優勢,目前,正在逐漸推進船舶工業轉型升級。

省工信廳民爆船舶處處長程夢瑋介紹,在此前基礎上,計劃進一步強化聯合攻關力度,推動新能源船舶電動化研究,推動新能源船舶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推動建設新能源船舶新型商業模式,推動新能源船舶商業路徑的創新發展。

向“船舶電動化”發力,企業已在行動。泰州泰船重工裝備有限公司商務部部長周鍵說,當前公司更傾向於接單、建造新能源船隻,已有多艘新能源船舶在建。揚州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生產設計部副部長劉玉濤介紹,公司計劃打造一個700標箱純電動船,12月開工,2023年10月交付,“該船將配載方便更換的船用集裝箱式電池作為動力源,為國際首創,成為全球電池容量最大的船舶,能夠支援其在武漢、南京、上海間超長距離航行。”

創新釋放產業新動能

江蘇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造船大省,正加快推動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強省”轉變。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蔣志勇認為,純電動集裝箱船的應用,有利於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綠色智慧船舶設計、建造、航運企業,實現配套基礎設施協同發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新能源船舶電動化趨勢明顯,且呈現加速態勢。”在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湯文軍看來,船舶裝備升級,為傳統動力系統產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新能源船舶發展必將和鋰電池、燃料電池、直流配電、電機、供電等系統的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產業形態將更加複雜。產業融合發展會帶來新的發展空間,產業發展模式將有大變革,包括社會資本介入,也將促進船舶行業快速發展。

業內人士提出,電動船舶從示範走向推廣,需要破除一系列發展障礙,如:充換電模式和盈利模式,技術迭代帶來的投資風險,岸電配套建設,純電動船舶建造規範等。

“內河中短途航運,需要實現船舶的頻繁換電,讓電池頻繁使用,才能實現盈利。”無錫賽思億電氣科技有限公司是電池動力系統的研發和供貨企業,該公司總經理烏雲翔說,目前電動船的造價較高,每一度電成本達2000元。按一艘電池動力船舶充滿電可續航200公里,航行時間為2-3天計算,預計5-6年可實現盈利。“我們正抓緊探索創新的商業模式,加大研發投入,爭取讓一度電的成本控制在800元左右,幫助內河電力船舶實現產業化發展。”

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海燕表示,“江遠百合”輪的投入運營只是起點,作為全省航運龍頭企業,公司將全力參與推動全省新能源船舶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鏈的發展,在純電動船舶補能方式、盈利模式、老舊船舶“油改電”等方面積極探索,加快形成完善的集疏運體系。

宋國森介紹,目前成立的江蘇省純電動運輸船舶產學研用發展聯盟,將作為政府部門與產學研用單位間無縫對接的平臺,推動電動船舶行業發展。同時已設計方案,明確加快船舶充換電站佈局,推動制定標準規範,加大資金支援,最佳化發展環境,助力內河純電動集裝箱船舶走向規模化發展。

大全集團總工程師張步林表示,下一步將瞄準發展需求,深入開展純電動船舶綜合電力系統標準型譜等關鍵技術研究,加速推進綠色船舶產業發展。江蘇省鎮江船廠(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桂忠直言,“作為船舶製造企業,將以此為契機,搶抓發展機遇,在低碳、環保性船舶領域爭取主動,走在前列。”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梅劍飛 田墨池 林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