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北京僅剩9家門店,半數在奧萊 節節敗退的莎莎應如何自救

作為香港美妝集合店的早期開創者、香港最大的化妝品代理商之一,莎莎國際如今已沒了半壁江山。12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莎莎在北京的門店有9家,其中超過半數位於奧特萊斯。進入內地近20年,莎莎高峰時期有近80家門店,而現在僅剩下35家。分析指出,內地美妝品牌乘網際網路新零售之風快速發展時,莎莎仍在內地採取一成不變的經營模式,使其錯失良機。未來,增加自有品牌,從純粹的代理商向自有品牌製造商轉變,或許是化妝品零售業態的出路之一。

內地門店驟減

莎莎的存在感越來越低了。北京商報記者走訪位於世紀金源購物中心的莎莎門店發現,該門店在中午長達兩個小時內,進店消費者數量僅為個位數。莎莎店內仍是熟悉的粉紅色風格,店內產品按照不同功能分類陳列,靠牆一側是EXACTING、CYBER COLORS等小眾品牌,櫥窗位置則擺出Suisse Programme品牌的套裝。對於顧客稀少的狀況,莎莎的導購員直言,“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這樣了”。

大眾點評顯示,目前北京莎莎門店剩下9家,5家分佈在奧特萊斯,其餘4家門店分佈於世紀金源、熙悅天街、新辰裡及龍德廣場,多為非核心的社群商場。莎莎門店導購員表示,奧萊門店的價格實際上與別的門店並無差異,“所有門店是同一個系統,對應的折扣也是一樣的”。

對於北京以及內地市場的整體規劃、門店佈局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絡到莎莎國際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暫未獲得迴應。

不過,根據天眼查顯示,莎莎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已註冊公司中,有13家處於登出狀態,例如莎莎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朝陽公園路店、莎莎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東三環中路北店、莎莎化妝品(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槐房路店等。

同樣,莎莎的內地版圖正加速縮減。從最新的財報中可以看出,截至2022年9月30日,莎莎國際零售店鋪總數由原來的234家減少至193家,中國內地的門店關閉最多,減少了35家,剩餘42家門店。根據莎莎官網顯示,截至發稿日期,莎莎全球銷售點共182個,中國內地有35個。按此計算,兩個月時間內地門店又關閉了7家。

2013年,莎莎國際控股主席兼行政總裁郭少明曾公開表示,“希望莎莎在內地可以擁有300-500家店”。莎莎國際2020/21年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3月,內地門店數量達到77家。事與願違,莎莎在內地的門店數量至今僅剩35家。

莎莎國際將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壓力歸結於門店虧損。其在財報中指出,2022年3-9月,儘管集團於期內關閉錄得虧損的店舖,以及致力降低營運成本,中國內地業務仍受拖累,虧損按年擴大5。1%至0。44億港元。

門店創新疲軟

莎莎國際在內地市場不論是產品還是價格上,都難保持與香港一致。

作為化妝品零售連鎖店,莎莎國際在香港、澳門受惠於低關稅政策,價格相對專櫃更具有競爭力。就莎莎在內地門店的產品而言,由於進口稅費、運輸費用等因素,商品的售價難免會比在港澳高。清暉智庫研究資料顯示,莎莎國際在中國香港門店的商品價格比內地平均低40%,而在內地市場,受到關稅和商品稅的影響,成本一般會增長30%以上。

線下門店發展受挫,莎莎國際在2021年開始將重心放到線上渠道,目前有自營官方網站、微信小程式、抖音平臺等渠道,但線上與線下渠道的價格卻不一樣。對此,莎莎的客服表示,“一般情況下小程式的價格會比門店更優惠,但有的產品由於品類稅費高或物流難度大、運費成本高,沒有門店優惠”。

與此同時,內地跨境電商的發展十分迅速,隨著天貓國際、網易考拉、京東全球購等平臺興起,內地消費者購買海外產品的渠道變得豐富。例如在莎莎小程式商城,雅頓一款60粒規格的精華膠囊售價為308元,同款產品在天貓國際售價為279元。在多平臺的角逐中,主打“低價”的莎莎失去了優勢。

在網際網路零售方面,內地市場與香港市場有著巨大的差異。時尚透明度創新中心創始人楊大筠指出,香港的網際網路、新零售對當地的零售影響不大,但內地的零售受網際網路電商影響較大,在不同的市場採取如出一轍的經營模式,難免表現平平甚至出現虧損情況。

另一方面,作為化妝品零售連鎖店,品牌豐富度可以說是莎莎的“軟肋”。從Sasa莎莎海外旗艦店來看,店內缺少海藍之謎、蘭蔻、雅詩蘭黛等知名品牌的產品;而莎莎獨家代理的Suisse Programme、Cyber Colors 等品牌知名度不高,Suisse Programme在店內銷量最高的一款爽膚水付款人數為76人。北京莎莎一家門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內地經營的品牌和香港經營的有所不同,線下門店和線上渠道供貨亦不同,很多產品只有門店有售,線上沒有”。

線下市場被絲芙蘭、萬寧、屈臣氏及新興美妝集合店等品牌分羹,線上則有著各路電商平臺、品牌自有電商圍剿,加之自身不同地區、不同渠道價格不一的缺陷,留給莎莎國際的發展空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從代理向製造商轉型

莎莎國際式微的背後,化妝品零售連鎖店的日子普遍不好過。莎莎與卓悅、屈臣氏被合稱為“港系三兄弟”,今年9月,卓悅創始人一家三口被申請破產,卓悅控股發出澄清宣告表示創始人與集團已無關。然而,營收不斷下降的卓悅此前已相繼出售商鋪、總部以償還債務,並於6月在港交所停牌。

在內地門店達4000家的屈臣氏的市場表現亦有所下滑,屈臣氏釋出的2022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在中國市場實現營收96。85億港元,同比下降17%;雖整體仍保持盈利,但上半年錄得息稅前利潤為6。23億港元,同比下降60%。種種表現似乎都在說明,那套舊的零售業邏輯已經失效。

莎莎國際“水土不服”的原因或許在於其進入內地後的發展戰略與內地市場長期不符。楊大筠表示,“近年來美妝結合網際網路的方式可以說是高速增長的代名詞,但莎莎並沒有抓住這個時機,只是把線上銷售作為一個分銷方式,沒有改變傳統零售的模式”。

奢侈品時尚領域專家張培英認為,化妝品連鎖行業的角色相當於化妝品類的奧萊,透過比官方、專櫃更高的價效比吸引消費者,但化妝品有著較長的保質期,這是一個天生的制約;另一方面,莎莎在產品的真假性方面無法得到消費者百分百的信賴,不利於經營。

與莎莎的表現相反,中國內地美妝市場仍蘊涵潛力與前景。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相關資料顯示,包括護膚、彩妝、香水和個人護理在內的美妝市場銷售總額從2015年的411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8620億元,2015-2020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16%。美妝行業是電子商務市場最具滲透力的消費種類之一,2020年的線上滲透率達45。5%。

張培英指出,莎莎想要獲得長期發展,需要做好國際品牌的代理與合作,增強採購能力,同時發展自有品牌,做好產品組合、運營,提高利潤率,這也是所有化妝品集合店應該注意的。

楊大筠亦認為自有品牌是零售商未來發展重要的一環。他表示,“隨著內地更多的品牌將供應鏈滲透到製造、生產環節,代理商所謂的供應鏈優勢將被替代。莎莎這類化妝品零售商未來應增加自有品牌在產品中的比例,從純粹的零售商轉變為自有品牌製造商”。

北京商報記者 劉卓瀾 胡靜蓉/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