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道德經】第十七品:柔軟自在隨意不譬如御者試馬曲折隨意不譬如圖

按:1,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

四禪等是助開門法;

2,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當依色界、無色界諸禪定。於四無量心、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中,試心知得柔軟自在隨意不?譬如御者試馬,曲折隨意,然後入陣。

3,有二種觀:一者、得解觀,二者、實觀。實觀者,是三十七品。以實觀難得故,次第說得解觀。得解觀中心柔軟,易得實觀,用實觀得入三涅槃門。

4,是三種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多墮邪疑,無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惱,得諸法實相;諸禪定中無此三法,不名為三昧,何以故?還退失墮生死故。

5,見多者,為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

愛多者,為說無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愛,即得入道;

愛、見等者,為說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三三昧義第三十二(卷第二十)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詔譯

【經】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

【論】

問曰:

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後,說八種法?

答曰:

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

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

已說道,次應說到處門;四禪等是助開門法。

複次,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當依色界、無色界諸禪定。於四無量心、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中,試心知得柔軟自在隨意不?譬如御者試馬,曲折隨意,然後入陣。

十一切處亦如是,觀取少許青色,視一切物皆能使青;一切黃、一切赤、一切白皆如是。

複次,於八勝處緣中自在。初、二背舍,觀身不淨;第三背舍,觀身還使淨。

四無量心:慈觀眾生皆樂,悲觀眾生皆苦,喜觀眾生皆喜;舍是三心,但觀眾生無有憎愛。

複次,有二種觀:一者、得解觀,二者、實觀。實觀者,是三十七品。以實觀難得故,次第說得解觀。得解觀中心柔軟,易得實觀,用實觀得入三涅槃門。

問曰:

何等空涅槃門?

答曰:

觀諸法無我、我所空,諸法從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是名空門。

複次,空門,如〈忍智品〉中說。

知是無我、我所已,眾生云何於諸法中心著?行者思惟作是念:“諸法從因緣生,無有實法,但有相,而諸眾生取是相,著我、我所。我今當觀是相有實可得不?”審諦觀之,都不可得;若男相女相、一異相等,是相實皆不可得。何以故?諸法無我、我所故空,空故無男無女、一異等法。我、我所中名字,是一、是異;以是故,男、女、一、異法實不可得。

複次,四大及造色圍虛空故名為身;是中內外入因緣和合生識種。身得是種和合,作種種事:言語、坐起、去來。於空六種和合中,強名為男,強名為女。若六種是男,應有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亦於地種中無男女相,乃至識種亦無男女相。若各各中無,和合中亦無;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師子,和合亦不能生,無性故。

問曰:

何以故無男女?雖神無有別,即身分別有男女之異。是身不得離身分,身分亦不得離身;如見身分足,知有有分法,名為身;足等身分異身,身即是男女相。

答曰:

神已先破,身相亦壞,今當重說。

若有是有分名身,為各各分中具足有?為身分分在諸分中?

若諸分中具足有身者,頭中應有腳,何以故?頭中具足有身故。

若身分分在諸分中,是身與分無有異,有分者隨諸分故。

問曰:

若足等身分,與有分異,是有咎;今足等身分,與有分身法不異,故無咎!

答曰:

若足等身分與有分不異,頭即是足。何以故?二事是身不異故。又身分多,有分一,不應多作一、一作多。

複次,因無故果無,非果無故因無。身分與有分不異,應果無故因無。何以故?因果一故。

若一、若異中,求身不可得;身無故,何處有男女?

若有男女,為即是身?為異身?身則無可得。若在餘法,餘法非色故,無男女之別。但二世因緣和合,以顛倒心故,謂為男女。如說:

“俯仰屈申立去來,視瞻言語中無實,

風依識故有所作,是識滅相念念無。

彼此男女有我心,無智慧故妄見有,

骨鎖相連皮肉覆,機關動作如木人。

內雖無實外似人,譬如洋金投水中,

亦如野火焚竹林,因緣合故有聲出。”

如是等諸相,如先所說,此中應廣說,是名無相門。

無作者,既知無相都無所作,是名無作門。

問曰:

是三種,以智慧觀空、觀無相、觀無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

答曰:

是三種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多墮邪疑,無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惱,得諸法實相。

複次,是道異一切世間,與世間相違。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說,非是狂心語。

複次,諸禪定中無此三法,不名為三昧,何以故?還退失墮生死故。如佛說:

“能持淨戒名比丘,能觀空名行定人,

一心常勤精進者,是名真實行道人!

於諸樂中第一者,斷諸渴愛滅狂法,

舍五眾身及道法,是為常樂得涅槃。”

以是故,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

問曰:

今何以故名解脫門?

答曰:

行是法時得解脫,到無餘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

無餘涅槃是真解脫,於身、心苦得脫;有餘涅槃為作門。此三法雖非涅槃,涅槃因故,名為涅槃。世間有因中說果,果中說因。

是空、無相、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心數法,隨行身業、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

譬如王來,必有大臣營從;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餘法如營從。

餘法名雖不說,必應有,何以故?定力不獨生,不能獨有所作故。是諸法共生、共住、共滅、共成事,互相利益。

是空三昧二行:一者、觀五受眾一相、異相無故“空”;二者、觀我、我所法不可得故“無我”。

無相三昧四行: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為“盡”;三毒等諸煩惱火滅故名為“滅”;一切法中第一故名為“妙”;離世間故名為“出”。

無作三昧二行:觀五受眾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苦”。

觀五受眾因四行:煩惱、有漏業和合能生苦果,故名為“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為“因”;四緣生苦果,故名為“緣”;不多不少等因緣生果,故名為“生”。

觀五不受眾四行:是八聖道分,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人去處故“跡”;愛見煩惱不遮故必“到”。

是三解脫門,在九地中:四禪、未到地、禪中間、三無色,無漏性故。

或有說者:三解脫門一向無漏;三三昧或有漏或無漏。以是故,三昧、解脫有二名。

如是說者:在十一地,六地、三無色、欲界及有頂地。若有漏者,系在十一地;無漏者,不繫。

喜根、樂根、舍根相應。

初學在欲界中,成就在色、無色界中。

如是等成就、不成就,修、不修,如《阿毗曇》中廣說。

複次,有二種空義,觀一切法空,所謂眾生空,法空。

眾生空,如上說。

法空者,諸法自相空。

如佛告須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

問曰:

眾生空,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何以故?若法自相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何用學道?

答曰:

有法空故有罪福,若無法空,不應有罪福。何以故?

若諸法實有自性,則無可壞。性相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便是作法;若法性是作法,則可破。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不然!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緣有。諸法自性有,自性有則無生者,性先有故。

若無生則無滅,生滅無故無罪福,無罪福故,何用學道?

若眾生有真性者,則無能害、無能利,自性定故。如是等人,則不知恩義,破業果報。法空中亦無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難。是法空,諸佛以憐愍心,為斷愛結、除邪見故說。

複次,諸法實相能滅諸苦,是諸聖人真實行處。若是法空有性者,說一切法空時,云何亦自空?若無法空性,汝何所難?

以是二空,能觀諸法空,心得離諸法,知世間虛誑如幻。

如是觀空,若取是諸法空相,從是因緣生憍慢等諸結使,言“我能知諸法實相”,是時應學無相門,以滅取空相故。

若於無相中生戲論,欲分別有所作,著是無相;是時復自思惟:“我為謬錯,諸法空無相中雲何得相、取相作戲論?是時應隨空、無相行,身口意不應有所作,應觀無作相,滅三毒,不應起身口意業,不應求三界中生身。”如是思惟時,還入無作解脫門。

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

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

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

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為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

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

阿毗曇義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諦,攝五眾;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無作解脫門,緣三諦,攝五眾。

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

問曰:

如經說涅槃一門,今何以說三?

答曰:

先已說,法雖一而義有三。

複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

見多者,為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

愛多者,為說無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愛,即得入道。

愛、見等者,為說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

佛或一時說二門,或一時說三門。

菩薩應遍學,知一切道,故說三門。

更欲說餘事故,三解脫門義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