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二戰德國為什麼會被稱為世界大戰?二戰中德國為什麼會後來居上

一戰的主角中有德國,好巧不巧,二戰的主要角色也是德國。根據歷史的定論,一戰不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準確的說,應該是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

這場戰爭前,德國是屬於一個後發國家,也就是新近崛起的國家,而法國英國這些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牌國家。德國後來居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英法兩國因循守舊,國內資本對國內的投資不夠,更新換代緩慢導致的。

既然德國強大了,很自然的就會要求英法吐出來一部分已經吃到嘴裡的肉,自己也在利益爭奪戰中分一杯羹。兩者談不攏,大戰就開打了。

德國戰敗後,英法主導了戰後的協議,簽署了《凡爾賽條約》,這是一個讓德國人很受傷和心痛的條約。他不僅僅剝奪了德國人的尊嚴和自由,還幾乎斷絕了德國重新崛起的希望。這也是為何後來希特勒給了德國人希望時,德國民眾會如此的激動。

戰後,德國被迫割地賠款,國內經濟等基礎,一方面受到限制,一方面被英法接管,海外殖民地更是被分瓜殆盡,整個德國國內局勢陷入了停滯和崩潰的狀態。

可以說,德國連自己吃飽肚子的問題都不能解決,還要受到英法兩國的賠款要求。讓德國絕望的是,英法兩國只管從德國拿走利益,卻從沒想到要發展德國,讓德國有能力償還債務,所以,英法當時對德國就是殺雞取卵式的行為。

這時候,美國來了。美國人很精明,它在一戰中發了戰爭財,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海外殖民地也有了擴張,資金充足,手頭寬裕,於是在全世界都找窪地去投資。而德國,就被美國選中了。

美國人為德國提供了鉅額的從工業水平來看,德國的工業化水平非常高,絲毫不比美國遜色。以機床為例,機床是衡量現代工業水平的標誌,是影響工業和戰爭經濟的關鍵因素。二戰時德國擁有170萬臺機床,是世界上機床最多的國家。這還不包括法國、捷克、荷蘭等德國佔領區。這些機床支撐起了德國龐大的工業,德國能生產出那麼多效能出色的武器和德國的機床有很大關係。當時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美國的機床數量也不過94萬臺,直到開戰時才猛增到170萬臺,趕上德國的水平。不過德國的機床已經增加到了210萬臺,仍然領先美國。當時世界排名第五的日本只有22。3萬臺機床,而且效能非常落後。由於缺乏先進的機床母機,日本只能大量使用傳統機床,雖然也能進行生產各種產品,但生產速度慢、生產質量差,否則日本就不會千方百計的從美國進口機床。 透

從工業科技來看,德國的工業科技水平世界第一,比美國還要強大。二戰時,德國研發出虎式坦克、噴氣式戰鬥機、導彈等各種先進武器,如果不是點歪科技樹,原子彈都生產出來了。二戰時,德國擁有世界上一流的科技隊伍,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儲備。如果不是受二戰影響,很多歐洲人才跑到了美國,美國的科技未必能壓倒德國。二戰中,德國的工業產能趕不上美國,只是德國缺乏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工業組織又不力,還缺乏美英那樣豐富的資源,否則德國全力開動戰爭機器,工業實力未必比美國差。即使如此,德國還是憑藉強大的工業和美英蘇三大強國打了好幾年。貸款,幫助德國重建工業基礎,盤活國內經濟,讓德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再次崛起,又重新回到歐洲強國的位置。德國也正是憑藉美國的幫助才能打下良好的工業基礎,也才有了後來希特勒發動戰爭的信心。

德國希特勒的話來說就是為了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因為戰敗不僅割讓了其阿爾薩斯和羅琳,還喪失了大量領土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還需要支付的戰爭賠款高達2260億馬克。

這使得本來已經因為戰爭原因損耗了極大國力的德國更加苦不堪言,哪怕不要賠款德國都需要花費好幾年才能緩過來,更別提還要支付如此鉅額的戰爭賠款,這無疑是還不清的。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德國失業和麵臨失業的工人超過了1000萬,一半的德國人連飯都吃不上。

由此可見戰後的德國其國內危機有多嚴重。而希特勒此時承諾將會使得人民能夠填飽肚子和富裕起來,使得其順利當選了納粹德國元首。其帶領下,德國在短時間內經濟迅速恢復,甚至在後面超越了英法等國,而為了緩解更多無業遊民的無所事事,德國就大肆擴軍,使得上百萬失業人口直接當兵。

因為這樣既可以解決失業人口又可以提高其國家軍事實力,為其發動戰爭提供了前提,進而引發了世界大戰。說起來二戰發生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希特勒的復仇願望,因為其對於德國在一戰的戰敗和割地賠償耿耿於懷。

希特勒及德國採取了一切的辦法,試過所有的努力,哪怕在1945年,德國人的反抗依然沒有終止,但是,在初期取得輝煌勝利、橫掃整個歐洲之後,德國開始迅速迅速走下坡路,任憑德國如何努力都無法止住失敗的步伐。

為什麼二戰時期,無論希特勒如何努力,德國依然遭遇了敗亡的結局呢?二戰時能力超強的希特勒到底輸在了什麼地方?不是因為德國人不團結,不是因為德國的工業不先進,不是因為德國科技的不發達,也不是因為德國軍隊的戰鬥力不強。

這些德國都有,而且表現的極為優異,二戰爆發之初,德國的工業已經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德國的科技已經先進到在二戰末期研製出火箭、噴氣式飛機等黑科技作為武器。

德軍的戰鬥力更毋庸置疑,德國在二戰初期橫掃整個歐洲,甚至將與他勢均力敵的對手——法國迅速消滅,這都與德軍的強大的戰鬥力密不可分。哪怕是德國陷入蘇聯戰場,並最終打成持久戰之後,單純對比大部分戰役的傷亡數字,哪怕德軍遭遇失敗,德軍的傷亡人數也是小於蘇聯軍隊的。

至於德國人的團結,更不用多說,在希特勒及納粹黨的煽動蠱惑及民族感情的迸發之下,當時的德國堪稱萬眾一心,德國人團結也沒有任何問題。

德國在二戰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因為戰略上存在重大的失誤。把戰略凌駕於戰術之上,是德國的敗筆。德國合併了奧地利,閃擊了波蘭,隨後佔領了法國。卻打不過英國。此時,急於統一世界的希特勒打了蘇聯。這就導致英蘇結盟。最終分兵作戰的德國是敗局已定。他們原以為,日本會乖乖的出兵蘇聯,然後夾擊蘇聯。沒想到,日本卻去打了美國。這就基本上奠定了德國的失敗。

對手的人力資源卻足以令德國絕望:蘇聯有1。8億的人口,英國本土雖然只有4000萬人口,但是英國擁有的4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上生活著4億的人口,足以為英國提供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而當時的美國人口也早已破億。

因此,8000萬人口的德國固然竭盡全力,組成了超過1000萬的精銳大軍。但是,他的主要對手蘇聯,前後借了徵調了超過2000萬人參加軍隊,英國雖然遲遲沒有登陸歐洲大陸戰場,依然徵集了1000多萬部隊,美國軍隊在巔峰之時,人數也超過了1000萬。

而這幾個國家,由於工業及軍工實力並不弱於德國,資源更是遠超德國,因此,超過4000萬的軍隊的武器裝備也並不弱於德軍。而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即使德國軍隊戰鬥力強大,能夠以1敵2, 依然不可能是盟軍的對手。

盟國的軍隊並不需要比德國軍隊戰鬥力更強,他們只需要採用人海戰術,步步為營,就能生生兌子耗死德國。因此,由於綜合國力,尤其是人力資源趨於絕對的劣勢,無論德國軍隊戰鬥力如何強勁,德國依然沒有獲勝的可能。

而在這一點上,德國其實早在蘇聯戰場上就有著深刻的體會。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德國軍隊其實完成了他們預定的戰略目標,超過200萬的蘇聯軍隊被消滅和俘虜,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蘇聯軍隊的半數。

按照一般慣例,傷亡過半,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以可忽略不計,甚至建制都很難存在,但是,在蘇聯政府的領導下,蘇聯軍隊彷彿沒有窮盡,前線被德國消滅了100師,後防很快能補充足夠的兵員和部隊。

憑藉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充沛的人力資源,雖然前線不斷失利,蘇聯軍隊甚至出現了越打越多的情況。面對這種局面,無論如何精銳的德軍,都足以絕望。

德國之所以會輸,是因為合併了奧地利,閃擊了波蘭。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並非德國與法國。而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英國在歐洲奉行一條政策:“哪個國家弱,就幫助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強,就扶持哪個國家。以達到歐洲以英國為主導的平衡。”因為英國實在是太強大了,他們無需在歐洲有所顧忌。

當時,法國的實力也在德國之上。要不然他們也不敢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正是因為他們自以為能夠控制局勢,所以才實行綏靖政策。如果德國能夠不暴露自己的野心。不合並奧地利,也不閃擊波蘭。不殺猶太人。使得英國人看不到他有多麼大的野心。使得英國認為他是比較正派的,是可以作為可以信賴的合作伙伴的。那麼,德國直接宣戰法國。英國肯定會支援德國而不是支援法國。就像歷史中的普法戰爭一樣。而一旦德國打下法國。就有了資本和英國合併。那個時候,英德就會聯合。統一歐洲就成為定局。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也不會前往美國,世界將被英德瓜分。

二戰中德國的失敗,是戰略性的失敗。他們沒有合作意識。如果他們與英國協同瓜分世界,那麼現在世界格局就會產生很大的改變。蘇聯在當時肯定會崩盤。而世界將成為英國,德國,美國的三足鼎立。所以,二戰中德國就失誤在戰略上缺乏合作意識。如果有出色的外交家的話,那麼說服英國應該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