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明朝掌握先進的火器製作技術,為什麼還會被對手吊打?

在人類戰爭史上,兵器的優劣程度對戰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冷兵器時代,這種差距已經體現得非常明顯了。到了熱兵器,也就是火器時代,兵器技術方面的差距往往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甚至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然而,也不是所有掌握先進兵器製造技術的一方都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地淋漓盡致,明朝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明朝在開國之初就對火器比較重視,當時明軍使用的火銃在全世界來說也算得上是先進水平。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甚至還特地組建了一支專門使用火器的部隊——神機營。可是,在此後長達百年的時間內,明朝在火器方面的發展止步不前。而在地球另一端的歐洲,火器發展卻進入了高峰期。雙方在武器技術方面的差距逐漸拉開。

到了明朝嘉靖初年,一種叫佛郎機炮的火炮由葡萄牙傳入中國。佛郎機炮與當時明軍裝備的火炮相比,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壓倒性優勢。因此,明朝迅速掌握了佛郎機炮的製作技術,並將其應用到軍隊中。

可是,明朝中期官僚集團腐化嚴重,這就導致在火器製作方面出現了許多嚴重問題。比如全國各地上交的製作火器材料質量是否達標,完全憑驗收官員的個人意志決定。因此,各地官員沒有將心思放在如何提供合格材料上,而是想方設法討好負責驗收的官員,然後在其“幫助”下以劣質材料矇混過關。

到了火器製作階段,由於缺乏嚴格的製造及稽核標準,成品的火器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匠的心情。比如工匠正巧想認真做點事,他所製作出來的火槍、火炮質量就會比較好。而如果趕上心情不好的時候,或是想消極怠工的時候,他所製作的成品質量就比較差。最後負責成品驗收入庫的是專門機構的太監,跟負責驗收材料的官員一樣,大家只要搞定這些太監,那麼火器質量好不好就不是什麼重要問題了。

在這麼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下,明朝雖然掌握了比較先進的火器製作技術,但最後放發到明軍手中的火槍、火炮卻成了高危產品。火器炸膛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不少明軍士兵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自己手中的武器炸死、炸殘。因此,許多明軍士兵都儘量避免使用火器。在不得不用的情況下,他們也是用盡可能遠離的方式完成射擊,至於能否命中目標,那就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了。

更為可恨的是,一些機構和官員為了自身利益,甚至故意讓火器出現質量問題。待到發生安全事故的時候,就藉此打擊政敵,排除異己。

在此背景下,明朝錯失了火器發展的黃金時間,其中不僅僅是體現在武器技術方面,更關鍵的是在軍事戰術方面沒有與時俱進。

1619年(明朝萬曆四十七年),明朝和後金(即後來的清朝)爆發了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薩爾滸之戰。當時明軍攜帶著大量火槍、火炮趕赴戰場,而後金八旗軍的武器還完全停留在冷兵器時代。雖然明軍的火器存在著上面提到過的種種問題,但火器和冷兵器畢竟是不同時代的產物,兩者相比起來,火器的優勢不止是一星半點。

然而,“薩爾滸之戰”最後的結果卻是以明軍慘敗告終。拋開戰場上的指揮失誤不說,就是在火器的使用上,明軍也存在重大問題。

當時的火槍、火炮在發射完畢後,都需要較長時間來裝填彈藥,這就導致戰鬥效率低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歐洲軍隊採用的方法是多排士兵輪番替換,以達到不間斷射擊的效果。可是,明朝這邊由於對火器的重視程度不足,平時又疏於訓練。導致在戰場上使用火槍、火炮的軍隊混亂不堪,幾乎談不上什麼戰術可言。當第一次射擊完成後,大家紛紛忙著裝填彈藥。可是還沒等彈藥上膛,後金的騎兵已經近在眼前了……

正因如此,明朝在掌握先進火器製作技術的情況下,卻仍被對手反覆吊打,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可是,明朝的火炮也並非毫無作用。1626年,後金汗王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大軍攻打只有兩萬明朝守軍的寧遠城。守將袁崇煥用從葡萄牙進口來的“紅夷大炮”猛轟城外的後金八旗軍,八旗將士傷亡慘重,不得不下令撤軍。這是明朝與後金較量中的首次勝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火炮對戰爭結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從“寧遠之戰”的結果來看,火器在當時戰場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顯然是毋庸置疑的。可惜大明王朝雖手握利器,卻仍被對手按在地上摩擦。究其原因並非是利器本身有問題,而是站在利器背後的那一批人出了問題。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