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趙雲提出一項建議,替劉備解了圍,卻得罪了所有文武!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發生在劉備奪得益州爭奪戰勝利後,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趙雲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益州既定,玄德欲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令安居復業,民心方服;不宜奪之為私賞也。”玄德大喜,從其言。使諸葛軍師定擬治國條例,刑法頗重。法正曰:“昔高祖約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願軍師寬刑省法。以慰民望。”孔明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萬民皆怨,故高祖以寬仁得之。今劉璋闇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於斯著矣。”

法正拜服。自此軍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鎮撫,並皆平定。法正為蜀郡太守,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無不報復。或告孔明曰:“孝直太橫,宜稍斥之。”孔明曰:“昔主公困守荊州,北畏曹操,東憚孫權,賴孝直為之輔翼,遂翻然翱翔,不可複製。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因竟不問。法正聞之,亦自斂戢。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佔領益州後,大封文武,又打算將成都的田地和宅院都分給有功之臣。此舉遭到趙雲的反對。趙雲認為劉備剛剛佔領益州,人心未穩。應當將這些田地和宅院還給百姓,方能穩定人心。劉備對趙雲的建議大為讚賞,並依此而行。不久後,法正又提出諸葛亮制定的治國條例過於嚴苛,建議寬刑省法。不過,這個說法遭到諸葛亮的駁斥。最終,諸葛亮的意見令法正拜服。此後,有人私下告訴諸葛亮,法正過於驕橫,認為諸葛亮應該對此出言斥責。但諸葛亮認為法正為劉備奪取益州立下大功,拒絕斥責法正。法正聽說此事後,從此行為收斂。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睚眥之怨”,意為發怒時瞪眼睛,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的“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小說中提到的法正與諸葛亮關於治國條例寬鬆與嚴苛的爭論,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郭衝五事》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首先發難的便是法正。對此,諸葛亮予以堅決的駁斥。不過,這一事件最終得以解決,並非如小說所言是“法正拜服”,而是劉備親自出面支援諸葛亮,該條例才得以順利實施。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法正“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無不報復”之事,在歷史上也的確出現過。諸葛亮的態度與小說中的描述完全一致,認為法正立下大功,就算自己出面,劉備也未必就能聽從,於是乾脆不聞不問。說穿了就一句話,就算是想管也管不了。從這一事件也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份量。

小說中提到的趙雲勸阻劉備“欲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之事,雖然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但此事的經過卻遠非小說中描述的那樣簡單。按照《三國志?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載:“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為了儘快獲得戰事的勝利,劉備主動提出將成都府庫及包括田地、宅院等分給眾將。另據《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載:“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其實這也是為了落實劉備在戰時許下的承諾。

針對劉備的這項承諾,包括諸葛亮、張飛在內的眾多文武都沒有提出異議,只有趙雲公開反對。趙雲表示:“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此舉避免了成都城中的一場混亂,也替劉備解了圍,劉備自然高興不已。但趙雲的這番言論,無疑卻得罪了其他所有文武。

試想,眾將士浴血奮戰,目的不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嗎?而趙雲的言論卻將文武們的這些願望都變成了泡影。這些人能不埋怨趙雲嗎?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