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麵包,吃了幾十年,居然全搞錯了!這篇關於麵包的真相你該看看

麵包,是歐洲人餐桌上的必備主食、是亞洲人匆促忙碌時的便捷早餐和閒暇小餓時的果腹點心。雖是都叫麵包,但由於各地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的差異,麵包的種類和口感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與一些朋友的聊天中我發現,大家對面包的認識大都不全面,導致他們在選購或者製作麵包時常常出錯。所以我花了一些時間,把大家對面包的普遍疑惑和各類麵包可供參考的關鍵資訊整理了一下,包括麵包的類別、不同麵包所必要的用料以及這些用料的合理用量等。

目前在國內,佔據市場主流地位的麵包有三大類:歐式麵包、日式麵包和臺式麵包。

歐式麵包

歐式麵包簡稱歐包;“歐包”是亞洲國家對於歐洲麵包的一個稱呼,目的是將亞洲風味的麵包與之區分開,歐洲國家是不這麼叫的!在亞洲國家,歐包還可分為傳統型和改良型。

一、傳統型歐包

傳統型歐包是指歐洲各國各具本土特色的各類傳統麵包;包括硬質歐包和特殊型歐包兩種。

1、硬質歐包

硬質歐包簡稱硬歐,指的就是那些正統的、口感堅硬耐嚼的大部分的歐洲主食麵包。比較被熟知的有:法國的長棍、義大利的夏巴塔、德國的鹼水面包、猶太的貝果和俄羅斯的列巴。

這類麵包大多無油無糖,用料配置極為簡單(一般只需麵粉、水、鹽和酵頭),即便含有油和糖,也不會超過麵粉量的5%,所以它們的味道天然純粹、麥香味凸顯,口感堅韌又有嚼頭。含水量依據歐包不同種類的不同需要,佔比跨度也較大:以麵粉量為基準,含水量少的僅佔50%,這類硬歐內部組織較細密緊實,如鹼水面包、貝果和列巴;含水量大的可達80%,這類硬歐內部組織溼且韌、呈現不規則的大氣孔狀,如夏巴塔和法棍。含水量越大整形難度也越大,所以很多歐包都是簡單粗曠的大塊頭造型。雖然亞洲人不太能吃得慣硬歐,但它的健康和低脂是毋庸置疑的。

2、特殊型歐包

讓人意外的是,歐包中還存在著一部分比較特殊的型別,它們雖然也是某些歐洲國家的特色麵包,卻沒有歐包帶給人的普遍印象,無論從外形上還是口感上,你都很難將它們與歐包聯絡起來,比如,丹麥麵包和英國的司康。

說起丹麥麵包你一定想到了可頌,可頌是丹麥麵包的代表,因外形酷似羊角,因此也叫“羊角”麵包。丹麥麵包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起酥皮層和濃郁的牛油香,咬一口層層酥化、美味至極;但越美味的食物也越需提高警惕,雖然它吃起來不會給人明顯的油膩感,以至於大部分人不認為它是高脂食物,可實際上,丹麥麵包的脂肪含量是驚人的!拿丹麥麵包的做法來說,它需要用一個普通軟麵包的麵糰,去包入麵粉量50%的固態油脂(動物油脂或氫化油脂),再經過反覆擀壓和摺疊的開酥步驟,才有了這特有的分層效果。丹麥麵包的美味,也正是源於它複雜的製作工藝和超高的熱量。所以,正在減肥的朋友可要避開它咯!

司康,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英式司康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麵包,也被稱作快速麵包;因為它不需要揉麵起筋和等待發酵,製作起來非常快捷,只需將所需原料全部混合即可,是快手早餐的優選。在司康的配方中,油、蛋、糖、奶一樣都不少,所以熱量自然也是不會低的。以麵粉量為基準,司康麵糰的含油量佔25%左右、液體含量佔55%左右。司康雖屬於麵包,但它的口感是介於餅乾和蛋糕之間的,乾爽酥鬆,配著茶飲尤其美味。

二、改良型軟質歐包

軟質歐包,簡稱軟歐。軟歐的概念一直很模糊,也少有官方資料解釋。據瞭解,多數亞洲人認為的歐包正是改良後的軟歐,軟歐雖可歸為歐包類,但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歐包。軟歐改良自硬歐,是介於傳統硬質歐包和普通軟質麵包之間的、為了迎合亞洲人的口味而折中設計的新時代歐包。不同於硬歐的是,它沒有悠久的年代故事和傳統傳承的做法,也沒有別具代表性的知名種類。軟歐在設計配方時,更注重健康和美味的相容性,在滿足人們健康訴求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地從口感和口味上下功夫。拿軟歐的基礎配方來說,以麵粉量為基準,配方中通常會新增20%-30%的穀物、10%左右的油和糖、65%-70%的水料和35%-40%的乾果餡料;可以看到,軟歐的用料明顯比傳統硬歐要豐富得多:穀物的新增保證了營養、糖和油的新增增加了麵糰的軟潤度、餡料的新增豐富了口味,這樣既保障了健康又改善了硬歐在口感和味道上的不足。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軟歐和硬歐一樣打著健康低脂的旗號,給人一種吃不胖的錯覺,但兩者的熱量實際天差地別!由於軟歐配方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和界限,靈活度較高,它的實際成分全由市場需求在決定,就目前的軟歐市場來看,不管是喜茶還是奈雪的茶,普遍噱頭多過了實質,那些料足味美、薄皮大餡的網紅款,實在不是軟歐該有的形象。

日式麵包

官方概念裡的日式麵包,是指那些具有日本本土特色和風味的軟式點心麵包。日式麵包以柔軟著稱,款式多樣、味道香濃,最符合亞洲人的胃口。可以說,日式麵包是亞洲風味麵包的代表,是我們亞洲人的普通麵包。在中國,大部分的軟質麵包都可算作日式麵包。

雖然現在的日式麵包早已自成一派,在全世界都享有穩固的地位,但日本也並非麵包的發源地,你可能想象不到,日式麵包其實是在咱們中國饅頭的基礎之上,配合西式麵包的用料和做法,再結合一些自己的特色元素改良而來的。所以日式麵包既有中式饅頭蒸制後的柔軟溼潤又有西式麵包烘焙後的濃郁風味。

相對於傳統硬歐無油無糖無蛋無奶的極簡用料,日式麵包配方中的油、糖、蛋、奶就是必要的存在了,它們的佔比決定了成品的軟潤度,專業上叫這類配方為“高成分配方”。以麵粉量為基準,日式麵包配方中的液體量通常會佔到60%-65%(吐司類的液體量為70%-75%),油和糖的佔比可以是8%-20%(包括吐司)。說日式麵包重糖重油高熱量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因為日式麵包花樣繁多,那些麵包體以外的附加料的佔比和熱量都較高,就麵包體本身而言,糖和油的含量並不是固定值,但糖和油的用量是決定成品軟潤度的關鍵用料,自己製作時,我們完全可以在合理的用量範圍內,根據需要來調整各種用料和附加料的新增量,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麵包來。

臺式麵包

嚴格意義上來說,臺式麵包是脫胎於日式麵包而來的一個下屬分類。臺灣因曾被日本殖民統治,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所以在用料、配比和口感上,臺式麵包體與日式麵包體幾乎是一樣的,差別可能就在於臺式麵包在口味上結合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比如會有青蔥、鳳梨、芋頭等等一些臺灣地區特產食材的加入,麵包就有了濃郁的臺灣味兒。

隨著兩大臺灣知名烘焙品牌元祖和85度C的成功問世,並在內地市場廣泛擴張後,大家對臺式糕點的認識度和認可度也在不斷提高,臺式麵包也就此從日式的大家庭中脫穎而出,成為出類拔萃的一類。你也可以把臺式麵包理解為是帶有臺灣特色風味的日式點心麵包。

雖然國際上對面包是沒有明確分類的,但對於平時常愛吃或者常愛做麵包朋友們來說,對面包有個最基本的區分和認識是必要的。不同型別的麵包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為了達到相應的效果,它們所需的用料和用量也有著較大的差別,在上面的介紹中,我對各類麵包的一些關鍵用料都列出了一個合理的用量範圍,這些用料的適用量或許可供你在以後挑選麵包或者製作麵包時作參考,助你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