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舌尖上的先秦-細數那些源於先秦的美食!

我國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先秦時期就已經相當發達了。孔子曾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老子在《道德經》裡甚至用做菜來比喻治國:“治大國若烹小鮮”。小編其實也是個吃貨,今天就舉幾個先秦時期有名的美食解解饞吧。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既帶“岐山”之名,自然出自關中,是陝西的特色麵食。臊子的意思就是“肉丁”,不過面裡面還摻有其他菜料:蛋皮、蘿蔔、蒜苗等等。臊子面歷史悠久,據說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傳,因為年代久遠,所以其來源也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周人遷移到周原之時,渭河有惡龍作怪,周人便合力將其斬殺,之後用斬殺的龍肉和麵大家一起做湯吃了,感覺味道鮮美無比。為了紀念這件事情,便改用豬肉代替龍肉和麵做成麵湯分給族人一起食用,就成了以後的臊子面。從那以後,無論婚喪嫁娶,還是家裡有親朋好友,臊子面都是必備之品。

太湖全炙魚

這道菜和春秋一件有名的刺殺事件有關係。春秋時伍子胥欲助吳國公子光奪王位,而當時的吳王僚防備嚴密,沒有機會下手。伍子胥便找來專諸,打算行刺殺之事。專諸到當時的名廚太湖公處學習炙魚之法。後來在公子光宴請吳王僚之時,專諸以獻魚為名,抽取藏於魚腹內的魚腸劍,一舉刺殺吳王僚成功。這就是名傳後世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而專諸所做之魚叫做全炙魚,一直流傳到現在,成為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不過真的很同情吳王僚這個吃貨,為了吃個魚把命都丟了,結果一口也沒嚐到。

這道菜據說是春秋時易牙所創,就是那位曾經烹子進獻齊桓公的著名廚師。雖然他的品行為後世所唾棄,不過廚藝方面確實是大師級別的,甚至被後世廚師奉為祖師爺。而這道魚腹藏羊肉是將魚肉和羊肉兩鮮並用,互相搭配,燒製而成。據說“鮮”字寫法本是三個“魚”,魚是鮮中之最,三個“魚”在一起,其鮮可想而知。而易牙的魚腹藏羊肉一出,比魚肉更加鮮美,“鮮”字寫法後來就慢慢變成了如今的“魚”加“羊”了。

太公自然指的是姜太公呂尚。據傳武王克商後,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國君,他便帶領人馬前往營丘建都。路上長途跋涉,將士們都疲憊不堪,飢餓難耐。傍晚他們在離營丘不遠處紮營休息,準備第二天趕往營丘。手下抓來幾隻雞,姜太公便將雞和隨身帶的草藥一起燜制,沒想到香氣撲鼻,將士們吃了以後精神大振,於是姜太公便命令人馬連夜趕路。天剛亮時軍隊到達淄水,正看到萊國人也準備渡河往營丘去。這萊國原是東夷古國,自然不願讓姜太公在自己家門口建國。於是雙方拉開陣勢準備一戰。太公何許人也?臨陣指揮鎮定自若,再加上燜雞的輔助加成,將士們鬥志昂揚,一舉將敵人擊潰,齊國也就此建立。後來將士們給這道菜起名“太公紅燜雞”,這樣“紅燜雞”就在齊國流傳開來。

不過回想起來,小編覺得這道菜甚為可疑啊,莫不是太公的草藥裡摻雜了興奮劑之類的東西?再參考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周人四萬五千人擊潰紂王七十萬奴隸兵……真是細思極恐啊!不管怎樣,姜太公文韜武略相術治國,無所不精,連做菜也這麼有水平,不愧是七十歲才娶到老婆……咳咳……天下奇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