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此人十八歲就金榜提名,卻被朱元璋器重,一生無敗績,最後卻. . .

明朝有個神童叫謝縉,自小聰明好學,十八歲就金榜提名,高中進士。

當時的朱元璋對他另眼相看,很是器重。由於謝縉對政治並不深解所以有了鹵莽的一面,謝縉終於把器重他的老頭朱元璋惹急了。

一次朱元璋對謝縉說,“我允許你血氣方剛,決不允許你無限制挑戰。”你還是回家去反省吧!七年後你再回來做官吧!

從小天資聰穎,膽量過人的謝縉開始回鄉反思,自己讀書不就是為了輔助君王,開創太平盛世嗎?以前平臺那麼好,怎麼不珍惜呢。

何況自己除了寫寫對聯或喪聯外,再也掙不上什麼錢,讓妻子兒子陪自己吃苦,何必呢。

苦日子一過就是七年,時局也發生了變化,朱元璋去世後把皇位傳諭了長子的二兒子朱允文。

這個在爺爺去世前一直伺候朱元璋的孫子最慈孝,深得朱元璋的親密大臣的支援,終於做了皇帝。朱允文喜歡按照爺爺的那套繼續下去。

可一切都在變化當中,越來越不適合當下的時局,他也不重視人才,也不聽當時年輕人的智言,像謝縉等人的直言進諫很不當一回事,當朱棣打入南京時謝縉也投降了,進入了朱棣的門下。

才華橫溢,傲骨錚錚,敢於挑戰權貴的謝縉認為朱棣就是未來的明君。他背叛了朱允文,背叛了自己曾經的堅持,背叛了千年以來的文人氣節。

謝縉要的不是榮華富貴,他要得是賞識和重視,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背叛朱允文也許是謝縉對朱允文不重視自己的報復,還有可能是純粹的想活下去。

謝縉和方孝孺,一個拜入內閣,一個誅殺九族,朱棣用帝王手段給天下讀書人看。這就是順我者貴,逆我者亡的下場無論如何他活下去了,風光一時無雙,榮華富貴接踵而來。

謝縉受到了朱棣的重用,謝縉白天陪君歡顏後,半夜徘徊,悔恨怯弱,拷問良心,深藏著自責。當他翻開聖人教誨,那蒼白的顫抖,那心血的氣涼。

但終有一理想在自責中支撐,編一部容納古今知識,前無古人的典籍。

經過幾年的內閣整理,三十五歲就達到了人生最高度,實現了歷代文人不曾實現的夢想,編撰完成了《永樂大典》這部曠世鉅作。

他看著御座上那個雄心勃勃的皇帝,認為自己真的找到了知己,像是姜子牙於之文王,張良於之劉邦,劉文靜於之李世民。

但他錯了。

冒失輕進是許多文人儒士的弱點,卻是他們的信仰;當然這一弱點存在生死存亡的殺機。

當了多年皇帝的朱棣,發現了一個問題,文人和文臣的區別:

文人,善於吟詩作對,才思敏捷,知識淵博;而文臣,則有治國韜略,敏於決斷,懂權謀機變。

透過科舉考試的人才首先是一個文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文臣;一個好的文人未必是一個好的文臣,一個好的文臣未必是一個好的文人;

所以許多古代的政治家在科舉考試中未必名列前茅,他們的才華是在日深淺事久歷的政治風雨中磨礪出來的。

當大業告成的時候,帝王們經常會不嫌麻煩的順手把已經沒用的功臣們料理了,更何況謝縉依舊保持著文人的自負和狷狂,卻缺乏對時局的判斷和應對能力。

他終於在自己的固執已見中捲入了爭嫡案中,落得個家破人亡。

謝縉短暫的人生中扶持了三位君王,朱元璋對他的仁愛,他敢大膽直言;朱允文對他的不重視,他卻背叛了朱允文;朱棣重視他,給了他榮華富貴及權利。

他卻迷茫在文人和文臣的分辨中,結果就是把自己和家人搭了進去。

文死諫,武死戰。

千百年來,有多少才華橫溢之士,指點江山,揮揚文字,最終身首異處。

他們的慘劇告訴我們:

智慧是實踐的綜合對抗體,如若只懂智慧不懂實踐,就會偏執意見,就會進入理論盲區,結果往往是實踐者的功績大於智慧理論。

朋友們!我們應該為他們的神童時代喝彩,為他們的金榜題名慶賀,為應該留意他們輔佐君王的魯莽和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