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乾隆皇帝的賀歲生活是怎樣的?乾隆為何對臣子的感情如此深刻?

近來熱播的《故宮賀歲》節目,再度燃起清宮話題的熱度。

透過紅牆之內的種種舊去的時光,跟著賀歲片的腳步,我們也一同觸摸了那段尚有餘溫的歷史。

乾隆皇帝,自然是《故宮賀歲》的主角,有關他的生活起居、飲食愛好,甚至是讓人感動的宮廷愛情,無不讓人對他有了重新的審視。

跟著這個節目的腳步,每一個細節都能得到還原和解讀,從而讓我們透過帝國紅牆感受到了普通人性的一面,也正因此,《故宮賀歲》的表達方式更讓人覺得真實生動。

作為清皇帝,乾隆能夠活到耄耋之年,確實是長壽,加之他日理萬機,面對龐雜的帝國事務卻能始終保持健康狀態確實非同尋常。

那麼,在飲食上,乾隆的生活是怎樣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他到底會不會喝酒?喜歡喝什麼樣的酒?這些無疑成了解乾隆生活有著許多有趣的地方。

其實,在乾隆這裡,酒對他用三種喝法,準確來講是三種意義。第一種是養生,第二種是國宴招待,第三種用於祭奠感情。

養生之酒,乾隆晚膳時喜歡小酌一點,最愛喝的就是汾酒和米酒。

乾隆是有清一代皇帝中最講宮廷品味的一位皇帝,他不但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權勢與最豐厚的財富,更還擁有最敏感的味蕾和最挑剔的眼睛。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於吃喝絕對要求一流精緻,連喝水也要專門派人測量了天下諸泉的輕重優劣,喝水“非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玉泉之水不飲。甚至連出巡也要命人“載玉泉水以供御用”。

儘管平生並不酗酒,且為了保持個人風度,在他四萬多首的詩作中,從無以酒入詩的作品,這似乎是有意要給人展示他的儒家完滿君子形象。那麼乾隆的酒量到底是怎樣的?先看看下邊的相關記載。

乾隆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是自制力強,他一生生活都特別有節制、規律,對於吃喝,也基本遵循了這一風格。

對於飲食雖然追求精細,卻從不暴飲暴食。即便是舉辦相關禮儀賀宴,也都是日落而止,從無舉行夜宴記載。

“凡曲宴廷臣,率不國申時。”因此這似乎成了他養生的主要原則,對此他自己說:“事煩心不亂,食少病無侵,此二語為予養心養身良方,原別無求養生之術也。”當時乾隆的起居和飲食愛好就成了許多好事者的觀察點。

朝鮮官員曾這樣記載乾隆生活起居:“皇帝寢食起居,自御極後,無論四時,卯時而起,進早膳後,先覽中外庶政,次引見公卿大臣與之決議,至午而罷,晚膳後,更理未了公事,間或看書、制詩、書字、夜分乃寢。平生不飲酒,不嗜異味,朝夕進食,不過數匙,體力康旺不衰。”

朝鮮人的記載大體是準確的,但是說乾隆“平生不飲酒”顯然是自我猜測。

據乾隆檔案記載,乾隆晚膳時通常是要小酌一番的,而且是兩種酒。一種是如山西汾酒那樣的燒酒,另一種就是糯米釀造的甜酒。宮中仍舊儲存著相關配方。“每糯米一石,加淮曲七斤,豆曲八斤、花椒八斤,酵母八兩,若竹葉四兩、芝麻四兩,可釀玉泉酒九十斤。”

另外還有一個配方:“玉泉酒三百七十斤需南糯米三石六鬥,麩曲、面曲、豆曲各二十斤,大淮曲一塊,引醋二斤,玉泉水一百六十八斤。”因此,這些專門用酒就是專門給乾隆釀造的。更多時候,乾隆喜歡小酌二兩,用於活血養生,對身體是有益的,算不得嗜酒,但卻決不能以乾隆不飲酒概括。

宴會接待用酒,乾隆在接見英國使團或外國傳教士時會以飲酒作為接待的收尾環節。

如18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團覲見八十三歲高齡的乾隆皇帝。這些人後來仔細記錄了乾隆對他們接見的具體細節,其中就包括喝酒。“八十三歲的乾隆毫無一絲老態龍鍾。有著一個身體健壯、精神矍鑠的六十歲人的外表。”

英國人注意到“皇帝進餐時候,意態非常舒適,表現胃口極好。”“皇帝在整個典禮中對英國客人照顧心情始終未減。在飲酒時,皇帝命執事官從自己桌上取下盛饌數色送至特使桌,皇帝命人召特使至御座前,各親賜溫酒一杯,然後皇帝舉杯共飲……。”《馬戛爾尼回憶錄》

可見乾隆所飲的宮廷酒要麼是在晚膳,要麼就是在接見重要人物時喝上一點。這裡提到宮廷酒,就不能不提一下汾酒的悠久歷史。

汾酒是我國曆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名酒之一,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周時代,歷經秦漢兩代孕育,釀酒工藝得到了進一部的發展。後經唐宋詩酒文化的薰陶浸染,經過明清釀酒技藝的提高,形成了今天的著名酒品牌。

早在《北齊書》中便有記載“帝在晉陽,手敕之曰,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的描述。到了唐代也被成為“河東乾和酒”,宋代時期的學者張能臣在其《酒名記》中寫下“汾州甘露堂最有名”的記述。

乾隆二年,甘肅巡撫給乾隆彙報了一個關於查獲酒品的奏摺,大體就是在甘肅發現了來自山西的一種叫“汾酒”的酒品,“因來路甚遙,價亦昂貴,惟饒裕之家,始能沽飲,其蓬戶小民,雖欲飲而力不勝也。”《歷史檔案,1987年3月》

這段歷史背景是,釀酒需要大量糧食,因此牽動了許多地方的物價行情。

當時的汾酒顯然成了相對奢侈的飲品,“至通行市賣之酒,俱來自山西,名曰汾酒”、“第查晉省燒鍋,惟汾州府屬為最,四遠馳名,所謂汾酒是也。”

乾隆年間的禁酒令,讓全國各地眾多白酒停止生產,唯獨杏花村汾酒不僅未受到影響,汾酒還被定為宮廷唯一用酒。因此汾酒在清代越發顯得高階大氣。

因為汾酒的出色,也因此走進了乾隆的宮廷之中,成為了乾隆時期的“宮廷酒”。

著名的詩人袁枚讚歎說:“汾酒乃燒酒之至狠者”,這個“至狠”不知是說酒的度數還是香氣。嘉慶時期,由於嘉慶非常喜歡喝酒,且酒量非常大,對汾酒更是讚不絕口,因此封汾酒為“三代王”。

酒文化對於乾隆來說就是一種宮廷文化外加養生的一部分,由於他秉持儒家理念,所以他非常注重個人形象,因此從無關於乾隆醉酒的記載,同時也間接說明了,乾隆從不將酒引詩的原因。

乾隆晚年精神狀態一直很好,或許都得益於他的養生。

傳教士汪宏達對晚年乾隆的印象非常好:

“皇上高大英俊,而且和善,又令人肅然起敬。如果說他對臣民很嚴肅,我認為那不是他的性格所致,那是因為對於中國這樣幅員廣闊的帝國,他無法以其他方式來維他的統治,盡他的責任。因此大官們在他面前都要發抖。每次他和我說話態度和藹,使我產生一種信任感……。他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他親自過問一切,不管冬夏,天一亮,他就上朝,開始處理政務。我不明白為什他怎麼能夠做得那麼細緻……從他的性格來看,他無所不為而且都能成功。他無所畏懼,思路敏捷,能隨機應變處理突發事件。"(《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朝廷》)

祭奠之酒,乾隆皇帝對皇后富察氏懷念一生,晚年多次為她酹酒寫詩。

故宮的酒氣除了醇香飄逸之外,還飽含著老皇帝的眼淚。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十歲的乾隆步履蹣跚地來到結髮妻子富察氏皇后的墳前,鼻子一酸,竟然老淚縱橫起來。然後結果侍從遞過來的三碗酒,向孝賢皇后墓碑前酹酒三次。

與許多老年人一樣,雖然貴為皇帝,感情卻越來越脆弱。

站在墳前,老皇帝深情地寫下了一首詩:三秋別忽邇,一晌奠酸然。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就是傾訴我已經三年沒來給你上墳了,今天還是忍不住哭了。雖然很多人都說我能活一百歲,我卻不想活得那麼久,這樣就可以早日和你地下相見。這樣的話語,已經不是第一次說,在皇后去世的第一年,他就表達了“齊年率歸室,喬壽有何歡?”第二年他去墓前祭奠,又說:“孝賢后於戊辰大故,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這樣的時候,乾隆會用酒灑在皇后的墓前,做以深沉的祭奠,這種酒對於乾隆來說,是一種一生對皇后執著懷念的表達方式,同時也是古人有以酒祭奠亡人的悠久傳統。在乾隆這裡,給這位結髮妻子寫的詩作不下百餘首。然而這種思念,越到最後就越加變得迫切。這種真摯感情持續了一生,越到晚年,就變得越加深刻。凡是看到皇后生前用過的東西,見到他們一起去過的地方,都會讓乾隆深深陷入巨大的傷感之中。

因此,乾隆與酒某種程度已經超越了酒的本身,他並不酗酒,卻能飲酒保養,在重要接待場合也能“一飲而盡”,其實,最讓人感動的還是他對皇后的感情和耄耋之年在他結髮妻子前的酹酒寫詩,讓人看到了雖然做了一輩子的皇帝,卻也有人性中最普通、溫馨的一面。

參考資料《乾隆傳》、《故宮賀歲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