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長平之戰趙括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真的是因為他不懂實際的作戰經驗嗎

一說起趙括,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個字“紙上談兵”,由此引起趙括在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他不懂實際作戰經驗,而只是根據從兵書上學到的理論來指揮軍隊打仗,導致趙軍精銳在長平一戰損失殆盡,由引揭開了趙國滅亡的序幕,把趙括定為趙國衰弱的罪魁禍首,成為千夫所指的物件。

然而歷史的真相真是這樣嗎?

在回答問題前,先簡單瞭解一下趙括家世及事蹟。雖然紙上談兵的趙括在歷史上的名氣很大,但趙括的父親趙奢更是趙國曆史上的全能型名將,趙奢原本只是一個徵收田租的下層官吏,因為秉公執法殺了趙國國君弟弟平原君家中九個管事的人,而得罪平原君,平原君想要殺趙奢,卻被趙奢的大義和才能所折服,反而向趙國國君趙惠文王推薦趙奢是個人才。

趙惠文王起用了趙奢,先是管理國家租稅的徵收,後來趙奢又成為領兵作戰的將軍,趙奢的才能在趙國得到了驗證,先後數次立下大功,比如閼與(è yǔ)之戰、麥丘之戰,趙奢先後都立了功,而且還是在趙國名將廉頗認為不可能取勝的情況下取得的,趙奢在趙國的地位與藺相如和廉頗平級。

趙括就是趙奢的兒子,雖說虎父無犬子,但並不是說父親厲害,兒子就一定厲害,相反趙奢就覺得自己的兒子趙括有些不靠譜,認為趙括理論強,實踐弱,雖說知子莫若父,但趙括在麥丘之戰的表現,完全就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

麥丘之戰發生在燕國名將樂毅伐齊之際,樂毅一舉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僅剩下三座沒有攻下,而當時的趙國也是趁火打劫,攻打齊國的麥丘城,也就是今天山東省商河縣,趙國久攻不下,於是趙惠文王派趙奢率領大軍攻打麥丘城,限期一個月拿下城池,而趙括則跟隨父親參戰。

麥丘城由於城內糧食充足,再加上有善於守城的墨家子弟協助守城,趙國攻打了很久都沒有拿下,趙奢到來後,先是強攻麥丘城,仍然和前任趙國將軍一樣損兵折將也沒有攻下,於是趙括向父親趙奢建議不要強攻,先了解情況再作決定。

這天,趙軍抓到幾個齊國俘虜,趙奢準備拷問俘虜城中的情況,但是齊國俘虜怎麼都不肯說,於是趙括出場了,建議優待俘虜,每天給俘虜好吃好喝,時間一長俘虜就招供了城中百姓的糧食不足,已經快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於是趙括利用城中缺糧食為突破口,想出了一條計策。

趙軍釋放了抓到的俘虜,讓他們回到城中,同時用投石機向城中投射糧食,而這些投到城中的糧食就被百姓瘋搶,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糧食就是救命稻草,而齊國守軍將領並不希望百姓來搶這些糧食,因為會擾亂軍心,百姓又沒飯吃,只有趙國投進來的糧食才能救命。

另一方面,放回城中的俘虜也開始說趙國的好話,與齊國守將逐漸產生矛盾,這些俘虜就被齊國守軍抓起來了,然後齊國將領又不準百姓搶糧食,就這樣百姓與齊國守將逐漸離心,終於在一天,百姓趁機殺死了齊國守將,開啟城門投降趙軍,而這一切都是趙括的計謀,前後時間還不到一個月就破了城。

這是趙括在長平之戰唯一的一次在歷史上的露面,在麥丘之戰中,趙括的表現並不完全是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形象,至少他的計謀成功地實施了。

趙孝成王是趙武靈王的孫子,趙惠文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當政期間,提拔起用了一大批名將,有藺相如、廉頗、趙奢、平原君(戰國四君子之一),除了平原君是趙國公族外,其他人都是出身低微提拔起來成為名將的,說明趙惠文王有識人之明,除了趙奢去世之外,趙惠文王時期的名將都留到了趙孝成王時期。

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最初起用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廉頗抵抗秦國所用的計謀就是利用城池與險地與秦國打消耗戰,雖然廉頗損兵折將,但好歹沒有丟失城池,從長平之戰後來的資料來看,長平之戰的規模算是戰國晚期投入兵力最多的戰爭。

趙國先後投入45萬軍隊,基本這是趙國全部的青壯年了,而秦國前期大概是20~30萬軍隊,等到換帥白起時,差不多有50~60萬軍隊,差不多也秦國全部的青壯年了,雙方投入的軍隊數量總和超過了一百萬人,如此大規模的戰爭,雙方在早期又打成了消耗戰,所以對於糧食等物資供應絕對是極其緊張的。

在那個戰火不斷的戰國時期,糧食產量並不高,又有如此之多的軍隊在前線作戰,戰爭打的其實就是後勤供應和綜合實力,趙國主帥廉頗採用的又是消耗戰,這個時候趙國的糧食真的是不夠吃了,全國出現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如果廉頗繼續採用消耗戰,趙國已經沒有實力支撐下去了。

秦國經濟遠強於趙國,秦國有關中糧倉和巴蜀糧倉,經濟實力超強,國內又獎勵耕種,糧食對於秦國來說,比趙國相當要充足得多,趙國在缺糧期間,曾經向魏國和齊國借糧食,可是魏國和齊國沒有借給趙國,在如此的情況下,趙孝成王無法繼續支撐廉頗打下去,必須改變策略,主動出擊,擊敗秦軍才有活路,如果繼續消耗下去,趙軍都得餓死,到時候還是失敗。

關於長平之戰持續的時間中,有的書上說是三年,有的說是一年,不管時間是多長,可以肯定的是趙國缺糧食是事實,於是趙孝成王就想改變廉頗的戰略,而實行激進的主動攻擊秦軍戰略,廉頗作為趙國名將和前線主帥,肯定對趙孝成王的命令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而拖延,就算是範睢沒有施行離間計,趙孝成王換掉廉頗已是箭在弦上的事了。

至於為什麼用趙括,顯然是當時趙國沒啥人才了,那個時候李牧還小,也不出名,而趙括作為趙奢的兒子,又參與過戰役,況且用趙括是趙國君主與大臣商議的結果,那個時候藺相如還在,更為重要的應該是趙括能實行趙孝成王主動攻擊秦軍的命令,如果把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廉頗說成是範睢離間計的作用,那也太小看趙國君臣了。趙孝成王再傻也不會把整個趙國全國的軍隊都交到一個毫無工作經驗的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手上吧!

趙括在長平之戰的失敗,顯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忽視了自已的對手是誰。

趙括以為他的對手是王齕,其實秦國既把主帥換成了名將白起,又大舉增兵,想一舉解決趙軍。白起可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雖然仗著秦國實力強大打了不少勝仗,可你看看白起打的大勝仗幾乎都是以少勝多的,比如伊闕之戰白起率領不到十萬秦軍,全殲24萬韓魏聯軍,華陽之戰白起率領數萬秦軍斬首13萬13萬韓趙魏聯軍,淹死2萬趙軍,白起還曾經率領十萬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這和後來王翦滅楚要60萬人形成強烈對比。

可以說白起是整個戰國時期最能打仗的將軍,戰績頗為出色,一個首次領軍打仗的趙括,第一次出戰就遇到身經百戰、赫赫戰功的白起,哪怕趙括是韓信,也不可避免地會戰敗。

更加錯誤的是趙括還以為他的對手是王齕,所有的戰爭都是根據對手是誰來制定策略的,趙括一開始就搞錯了對手,難免會有更加錯誤的策略,而白起又是打殲滅戰的高手,在策略上甚至都不輸韓信,一步一步地把擁有豐富戰爭理論知識的趙括引入了秦軍的包圍圈。

白起的最終戰爭目的就是全殲趙國軍隊,而且白起的胃口一向非常大,想把45萬趙軍全部吃掉,將趙軍分割包圍,圍了趙括46天,趙軍原本就缺糧,再加上被包圍更加缺糧了,趙括最終挺而走險,強行突圍,身先士卒,戰死沙場,趙括仍然不失為一名熱血軍人。

雖然長平之戰趙括本人負有戰爭失敗的主要責任,但把長平之戰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趙括一個人身上,這是不公平的,同時把“紙上談兵”的黑鍋扣在趙括身上兩千多年,也是不公正的,趙括確實有錯,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是誰成為趙軍的主帥,都很難在白起率領的秦軍下取得戰爭勝利,更別說是趙括了。

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有:

1、趙國經濟實力弱於秦國,在如此高強度大規模的戰爭面前,維持趙國繼續打下去的關鍵物資糧食開始不足,又從其他國家借不來,逼得趙國決策者改變策略,必須儘快結束戰爭,只有主動出擊打敗秦軍,繼續消耗下去,趙軍只能餓死。

2、秦國將白起換帥的保密工作做得相當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趙括的戰爭策略,麻痺不趙括的思想,讓趙括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3、趙括本人確實存在實戰經驗不足的情況,沒有發現秦軍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術,導致趙軍陷入秦軍包圍無法突圍,再加上缺糧,趙括除了拼死突圍,已無路可走,可是名將白起搭起的分割圍殲之策基本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