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你猜誰的生日是什麼?為什麼2月份連30天都沒有?答案讓你意想不到

在這裡先問大家個問題:

有那麼一個日子,如果誰的生日恰好碰上了,就會變得很“悲催”,當然了這個悲催是帶引號的哈——你猜,這是哪一天呢?

我想大家很容易就猜到這個答案,這一天就是2月29日,因為這一天就是昨天。

大家都知道2月份一般都只有28天,每個四年才會出現一個閏月,閏月加一天,才會有2月29日,也就是說,如果誰的生日是2月29日這一天,他得4年才能過一次生日——你說悲催不悲催。

可問題是其他月份都至少有30天,為什麼2月份連30號都沒有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告訴你答案。

羅馬時代留下的歷法

大家現在用的這個日曆,在咱們國家,就叫公曆,意思是公用曆法,也有人叫陽曆的,因為這個日曆的依據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

但是在西方,這個曆法就不叫公曆了,而叫格里高利曆,因為這個真不好念,所以有的時候也簡稱為格里曆。

這個格里高利,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是羅馬教宗,也就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大領導,在教會里的名字就叫做格里高利。

羅馬教宗一代代的很多,其中有不少叫格里高利的,今天說到的這一位是所有教宗當中,第十三位叫這個名字的,所以大家稱呼他叫格里高利十三世,生活在400多年前。

再往前那個曆法叫儒略曆。儒略也是一個人名,不過這是以前的翻譯方法,現在我們改掉了叫朱利葉斯,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利葉斯·凱撒,2000多年前,羅馬共和國的統治者。

朱利葉斯·凱撒

再再往前就叫羅馬舊曆法,是傳說中羅馬有史以來的第二任國王叫龐皮利烏斯頒定的。咱們現在用的公曆當中,很多東西都來自龐皮利烏斯的這個舊曆。

比如我們現在一年有12個月,這就是龐皮利烏斯規定的。這12個月每個月是29或者30天,唯獨2月份是28天。

這麼一來一年就是355天——很明顯,這樣是不行的,因為地球的公轉週期是略多於365天,差了10天呢。

所以龐皮利烏斯又規定了多出來的10天為閏月,加在2月份的中間,每兩年出現一次。總之,就是把曆法搞得非常繁瑣。

閏月的大麻煩

繁瑣的歷法很容易被搞混。所以到了凱撒那個時代,曆法跟季節的實際情況已經相差很大了。凱撒決定大刀闊斧地修改曆法。

那是在公元前45年的時候,他頒定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儒略曆。這個曆法,確定了現在我們用的公曆裡每個月的長度,一年十二個月,大小月交替。

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這樣一來一年就應該是366天。不過,一年應該是365天再略多一點兒,儒略曆也因此規定一年365天,就要從這裡頭扣掉一天。

扣誰呢,有人說反正2月份就一直比較短,就扣這個月的吧。這麼一來,二月份就是29天了。

朱利葉斯·凱撒本人是7月份的生日,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7月份用凱撒的名字來命名了,叫朱利葉斯月,現在英語裡說七月是July,就是從這兒來的。

凱撒死後,他的繼承者叫渥大維,渥大維比凱撒還要厲害,是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

他是8月份的生日,既然7月份給了凱撒,後人認為8月份也得拿出來紀念一下,於是,大家就用他的尊號奧古斯都來命名8月了,現在英語裡說八月是August,也是從這兒來的。

這裡還有個問題,8月本來是個小月,但怎麼能讓奧古斯都之月是小月呢?於是,大家就以七八月為分界線,7月份之前,單數月是大月,雙數月是小月。

8月份之後反過來,雙數月是大月,單數月是小月。可是這麼一來,每年又多了一天,怎麼辦呢?老辦法,繼續從2月份扣。

不知道注大家意了沒有,我剛才說了,一年的長度,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是365天又多一點兒。

儒略曆規定的一年是365天,少那麼一點兒。曆法上就透過隔幾年加一天的方式來補救,就是所謂的閏月。但是,當時大家放閏月的規則不是太準確,跟地球公轉的實際情況還是差了不少。

一晃就過了一千多年,儒略曆的日子比地球公轉的實際情況已經少了整整10天。羅馬教會有點兒坐不住了,怎麼了?因為日曆的誤差大到了他們推算一些宗教節日都推算不準了。

當時正好是羅馬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的時候,他一聲令下,在儒略曆的基礎上重新編訂了閏月的安排方法,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了現在。

瑞典人過了2月30日

光改閏月的安排不夠。那日曆上少掉的10天怎麼辦呢?

格里高利十三世倒是很乾脆,不是少了這10天嘛,那咱麼不要了不就行了嘛。他下令,直接把日曆撕掉10天跳過去,假裝這事兒沒有發生過,就翻篇兒了。

不得不說,格里高利十三世的這個方法,可真的是乾脆利落,一聲令下就解決了問題。但是也有很多國家並不接受這個做法——這也太簡單粗暴了。

在歐洲的北方有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叫瑞典帝國。主體部分就是現在的瑞典這個國家。當時他們的國王叫卡爾十二世,他也知道,儒略曆確實不行了,日子差太多,肯定得解決。

圖:伽利略木刻雕像

但是,他又不想按照格里高利十三世那麼簡單粗暴的做法來。

於是,他出了一個方案,就是從1700年開始,到1740年,這當中所有的閏年都加日子,這樣等過了10個閏年,不就把日子給抹平了嘛,雖然這樣拖延得久,但對每一年的影響小。

瑞典人算計得是挺好的,但執行起來卻出了問題,1700年還沒過完呢,他們開始打仗了。這一打仗,兵荒馬亂的,大家就把這個抹平10天的事兒給忘了。

等卡爾十二世回過勁兒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又經過了兩個閏年,這兩年的閏日忘了抹掉了。

卡爾十二世沒辦法,咱也別亂折騰了,還是先倒回原先的那個曆法再說。

當時正好是1712年,他就下令在這一年的2月加一天——因為這一年正好是閏年,2月份本來就有29天,所以瑞典曆法的1712年2月就有了30號。最後直到1753年,瑞典人才又改了一次曆法,和公曆齊平了。

包含2月30號的雅典日曆

這就是世界上唯一一次2月30日的來歷,最後做一個總結;

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被稱為格里高利曆,這是羅馬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定的。在此之前,西方世界使用的是儒略曆。儒略曆的頒定者是羅馬共和國的獨裁官儒略·凱撒。

儒略曆因為設定閏月上存在的問題,導致小誤差不斷積累,到了格里高利十三世的時代,時間差已經高達10天。

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頒佈新的歷法,重新設定了閏月的安排,並直接從日曆中撕掉了10天,來保持準確。

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認為格里高利的做法太過粗暴,於是計劃透過削減閏年來消化這10天。

結果因為發生戰爭,他把日期搞亂了,不得不在1712年2月增加了一天並變成了2月30日,並最終在1753年才完成了曆法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