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家居

【太極拳學】練太極拳的十要之一

一、全是用意,不是用勁

書法講究筆力,拳法講究勁力。不過,書學有強調“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的,而太極拳學恰好也是十分強調“用意不用力”的。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把“用意不用力”列為“十要”之一,他說:“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李亦畲《五字訣》的“心靜”條目中也提到:“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十要》在闡釋“用意不用力”時,還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

這一解析,在當時無疑是頗具新意的。同時也說明,懷疑“不用力”無以長力、無以致勝者在當時就很普遍。對他所說的“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故不足尚也”等語,持反對意見的人就更多了。

二、是不用力,非不要力

然而有不少人是把“不用力”與“不要力”混為淡了;有的人則是撤開了“用意”來談“不用力”,認為既然強調“不用力”,那麼又何來“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在他們看來,“不用力”就沒有力了,就變成“軟手”了。

其實,“用意不用力”,是指用意識去支配行動,若是推手,那便是“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做到“隨人而動隨屈就伸”,而不要把意識片面地傾注到用力上去因為意識傾注於用力,則動作容易僵滯,即使從養生保健和醫療效果上考察分析,也是不利於促進氣血暢活的。

但以上所說的“不用力”,說的是意識的關注問題,而不是不要講究勁力。拳諺說:“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勁自到。”既如此,那就只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而不必刻刻留心於自己的用力方面。

三、柔中寓剛,綿裡藏針

至於太極拳的勁力,似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以柔為主,外柔內剛,柔中寓剛,剛柔相濟”。歷代太極拳家在勁力問題方面曾有過不少精闢的論述,如楊澄甫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裡藏針之藝術……”;再如《太極指明法》說,“用勁不對,不用力不對,綿而有剛對”。

但這裡的“不用力”,顯然是指“柔而無剛”而言,所以是“不對”的。換言之,上文“用意不用力”是正確的,而此處指出綿而無剛的“不用力不對”,那也是正確的,兩者並無矛盾。因為前者是指意識貫注之意向,而後者是指勁力之剛柔,所說的不是一碼事。

四、力強十會,巧破千斤

楊澄甫在《太極拳使用法》一書的“雜說”章中說:“有說一力強十會——有理,我說一巧破千斤——不錯!”

其中還提到“不要懼牛力,巧內功不能勝大力者何必練拳?!千斤落空無所用矣!”

此足以說明,太極拳還是主張“尚巧不尚力”的。不過,卻不能因之認為太極拳是不要力的,否則把相對的道理加以絕對化,那真理也就立時變為謬論了。至於力的性質,那更須判明,因為我們所要的是太極內勁,而絕非拙力僵勁。

五、“用筆之力,不在於力”

最後,我們從古代書學中也可找到相類似的論說。書法與拳法雖分屬文事與武術,但古來各種技藝,在某些基本原理方面是不無相通之處的。

如林韞在《撥鐙序》說:“盧肇謂林韞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這席話與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的主張豈不恰合?!

書法名家米芾《海岳名言》說:“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這裡所說的“筋骨神氣”和“鋒勢備全”,都體現著自然流露的內在勁力,也即“筆力”。但決不是靠用力捉筆”或“刻意做作”所能取得的因為越用力,筆越死;筆越死,筆力越弱,結果就不免弄巧成拙了!

上述古代書法家的經驗之談,不亦有助於我們領悟太極推手和散手的用力問題麼!

注:本文綜合整理自沈壽先生所著《太極拳論譚》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