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後晉皇帝石重貴:從兒子到皇帝,從兒子到皇帝之路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遼太宗會同十年),正月元日,大年初一。這一年的冬天對於後晉皇室來說,格外的淒冷,原本該是歡度佳節的開封城內沒有半點紅色的喜慶,一目望去只能看到城外遼軍的戰旗獵獵飄揚,空氣中都帶著肅殺的味道。塵煙散去,晉少帝石重貴蓬頭垢面地從城內走出,跪臥在遼太宗耶律德光的戰馬前,舉族出降,後晉就此滅亡。而這一切都要從他父親石敬瑭當“兒子”的那天開始說起。

晉少帝石重貴

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後唐明宗李嗣源的養子、潞王李從珂起兵,把繼位不到半年的明宗的兒子、閔帝李從厚給殺了,自立為帝。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作為李嗣源的女婿,是河東地區實力最強勁的軍閥,李從珂十分忌憚他,卻不擅駕馭籠絡這位強勢姐夫,還公然激化矛盾。石敬瑭的妻子入朝賀壽畢,當殿辭行,李從珂竟當她面說:“急著回去,不要是與石郎造反罷?”

後晉高祖石敬瑭

清泰二年(935年),李從珂派遣武寧節度使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今山西省代縣),牽制並監視石敬瑭。清泰三年五月,李從珂將石敬瑭調為天平節度使,移鎮鄆州(今山東省鄆城縣)。此舉用意過於露骨,早有異心的石敬瑭不願束手就範。時手下的掌書記桑維翰唆道:

“契丹主近在咫尺,你能誠心屈節,朝呼夕至,何患不成?

於是,石敬瑭公開反叛,後唐主李從珂興兵討伐,太原城被圍,石敬瑭向遼朝乞求援兵,令桑維翰草表向遼太宗稱臣,並以父禮事奉,答應滅唐以後將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諸州割讓給契丹。遼太宗見燕雲諸地唾手可得,答應秋高馬肥時即傾國赴援。

山西省內燕雲十六州

九月,遼太宗親率五萬騎軍從雁門關長驅直入,直抵太原城北。石敬瑭與比自己年輕十歲的遼太宗約為父子,二人頗有相見恨晚之意。很快,在遼軍的協助下,石敬瑭完成了對後唐軍的反包圍。十一月,遼太宗冊立石敬瑭為晉帝,作為交換條件石敬瑭向遼太宗稱臣、稱子,並將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每年向遼納帛三十萬匹。從此燕雲地區成為中原政權揮之不去的夢魘。

河北省及北京市內燕雲十六州

後唐方面,李從珂派趙德鈞為第二路討伐軍,馳援太原,但是趙德鈞逗留不進,暗地也效法石敬瑭,與遼太宗做起了交易,希望遼國立他為帝。遼太宗見其兵力頗強,特別是其手中的“特種兵”銀鞍契丹直(五代時期中原割據勢力在與北方契丹戰爭中所組成的一種特殊軍隊)作戰異常兇猛。便心生腳踩兩條船之意,也擬允諾。但後來在石敬瑭的百般阻擾下,終究為遼太宗所拋棄,被迫降於鎮州團柏谷,手中的三千銀鞍契丹直也盡數殞命。

說回石敬瑭,在五千遼騎的護衛下,石敬瑭揮師南下,直抵洛陽,末皇李從珂聞北軍襲來,舉族自焚而死,後唐滅亡後。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遷都開封,在位七年,對遼國真是如兒子對父親一般的恭順,每年除歲幣外,贈送珍玩,不絕於道,包括契丹的太后、太子、諸王、大臣都各有進奉。恭順至此,遼太宗對他也頗滿意,讓他上表不必稱臣,只須自稱“兒皇帝”即可。天福二年(942年),不堪契丹統治苛政的吐谷渾部轉投後晉,遼國譴責後晉招降納叛,還沒等到契丹人動手,石敬瑭就驚恐不已,一命嗚呼,其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少帝(或晉末帝)。

石重貴是石敬瑭的養子,本來皇位是輪不到他來坐的,但是石敬瑭的五個兒子相繼早死,剩下一個石重睿年紀尚幼,石敬瑭生前本意是立石重睿為儲君,承繼大統,但他死後,宰相馮道與當時掌握實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卻擅立石重貴為帝,而事情就壞到這個景延廣身上。

在景延廣的建議下,石重貴在給契丹的告哀表章中堅持“稱孫而不稱臣”,其背後的意思可想而知;石重貴希望繼續延續石敬瑭與遼國的關係,與契丹約為祖孫之國,也就是單純的親從關係,雙方沒有隸屬關係,但是這件事對於遼國方面來講,卻是亂了江湖規矩。

遼太宗見到後晉的哀表後大怒,他當初確也讓石敬瑭只稱兒不稱臣,但這是恩准的,你繼位者不經許可豈能如此?於是遣使責問,景延廣回答說:

“高祖是大遼所冊,今主乃我國自立。為鄰稱孫則尚可,奉表稱臣則不可”

。遼太宗隱隱感覺到,這是石重貴在試探性地擺脫遼國對後晉控制,便有教訓後晉的打算。而投靠契丹的趙延壽,也就是前文書提到的趙德鈞的兒子,稱帝中原夢還未破滅,一再鼓動南擊後晉,遼太宗被說得心動。

後晉天福九年(944年),正月,遼太宗命趙延壽率前鋒五萬騎,自率大軍南下攻晉。現在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遼騎越過長城真是易如反掌,未幾,遼太宗就在元城(今河北大名)建牙帳。景延廣不做好戰爭準備,卻口出狂言,聲稱

“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天下笑,當成後悔矣!”

雙方對峙在澶淵(今河南省濮陽市),頻繁激戰,後晉負多勝少遣使求和,遼國要求後晉必須割讓河北諸州,後晉不予答覆。時值三月,黃河開凍,遼騎不便久留,只得回師遼南京府(今北京),所過方圓千里,民物焚掠殆盡。這次南下,已把六十年後宋遼澶淵之役的景況預演了一番。

後晉與遼

但是遼國並沒有給後晉太多喘息之際,兩年後,也就是後晉天福九年(946年),深秋,遼太宗大舉南下,征討後晉。趙延壽詐降瀛州刺史,送假情報給後晉。石重貴不辨真假,急於成功,遂匆忙命杜重威為統帥,統領大軍北上抗擊。但是這個杜重威打仗不行,學人坐皇帝倒是有一手。藉口此戰需深入敵境,要石重貴增兵,石重貴只好將禁軍皆歸其麾下,京師空虛。

杜重威並沒有真的打算和遼軍開戰,到了滹沱河中渡(今河北石家莊北)後,不作任何戰鬥部署,坐視遼軍斷其糧道後,將二十萬大軍包圍。杜重威見時機一到,與副帥李守貞商議,欲效仿石敬瑭,遣使與遼求和,以遼為靠山,稱帝中原。遼太宗接受了杜重威的議和建議,為他穿上黃袍,立為中原之帝,而和杜重威一起穿上黃袍的,還有一心做著皇帝夢的趙延壽,但遼太宗無意讓他們中的任何一人當皇帝,不過是將二人玩弄於股掌之上,而後晉的二十萬御遼大軍則全部投降於遼國,洛陽城直接暴露在遼騎的面前。而杜重威首鼠兩端,後來後漢立國後,又投降後漢,最終被後漢高祖劉知遠誘殺,屍體棄於市,被市人踐踏而盡。

說回後晉,二十萬大軍被杜重威賣給遼國,洛陽城再無力抵抗遼軍的進攻,後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元日,大年初一。在風霜雨雪的拍打下,石重貴在開封封邱門外舉族出降,自己被遼太宗降封為負義侯,其與家人押送至黃龍府(今吉林省農安縣)羈管。晉朝的圖書、依仗等後晉庫藏,隨著遼軍一起浩浩蕩蕩的北歸,隨同北上的還有後晉官員、方技、百工、宮女、宦官數千人。這一場景也幾乎是一百八十年後“靖康之變”的預演。

後晉一行人北行路上風餐露宿,忍飢挨餓,倍受凌辱,石重貴好不容易到了黃龍府,又被遼國國母召往千里之外的懷州(今河南省沁陽市),石重貴只得重新上路。幸逢遼國內部發生了帝位之爭,遼太宗耶律德光在返回遼國的途中,病逝於殺胡林(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他的侄子永康王耶律阮成為遼國新皇帝,即遼世宗,允許石重貴暫住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此後,石重貴的幼女、寵姬趙氏、聶氏相繼被契丹貴族強行擄去,石重貴悲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於遼保寧六年(974年,宋太祖開寶七年)離世,時年60歲,而其中有27年的光景,是在遼國過著屈辱的末代帝王的生活。

倘若趙宋王朝能將石重貴之亡國遭遇,刻於石碑,立於宮門之外,為歷代宋朝國君所銘記。倘若宋徽宗趙佶曾經想起石重貴在異國他鄉的屈辱,那麼“靖康之變”也許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