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遼一直都是死對頭,宋仁宗駕崩,為何遼國會舉國慟哭?

宋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於汴梁的皇宮中駕崩了,享年五十四歲。在位42年,以仁當先,施恩於天下,勵志改革,任用賢臣。雖然對外議和小有瑕疵,但是還是贏得了百姓們的一致好評。

根據《宋史》記載,當宋仁宗趙禎去世的訊息傳至民間時,引發了空前的反應。商人罷市,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放聲痛哭。就連山溝中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最令人震驚的還是遼國百姓的反應,我們都知道自宋朝建立以來,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一直都是宋王朝最大的敵人。

遼道宗耶律洪基

但是當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訊息傳到遼國時,卻發現遼國之人舉國皆哭。這就奇怪了,宋遼可一直都是死對頭,為什麼宋朝的皇帝死了,遼國要舉國皆哭?其實遼國人的舉動,可以說即在情理之中,又在預料之外。

說到宋遼之間的矛盾的激發點,就不得不提澶淵之盟。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據史料記載,在澶淵之盟簽訂後的百年之間,宋遼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而且宋遼之間的交流多達三百八十次之多。

澶淵之盟

而澶淵之盟之所以會維持宋遼之間百年的和平,這其中與宋仁宗趙禎有很大關係。慶曆元年十二月,這個時候正值宋、夏戰爭的白熱化階段。時任遼國皇帝的遼興宗耶律只骨,在其群臣的支援下,決定再次與大宋為敵。遼興宗以宋修邊防與攻夏為藉口,一方面屯兵南京,作出攻宋的態勢。

一方面又派使者前往大宋,索取被後周世宗攻佔的關南十縣。宋仁宗一方則派出了大臣富弼與遼國使者進行談判,大臣富弼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打破遼國索要三關之地的企圖。與此同時,宋仁宗趙禎為避免兩國再次發生軍事衝突,最終決定以每年增加歲幣為代價,繼續維持先前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宋仁宗趙禎

雖然宋仁宗的做法,看起來有些懦弱,委曲求全。但是相比花費巨資,再興戰事。歲幣的支出對大宋來說並非沉重負擔,相比軍費更是無足輕重。也正是宋仁宗再次退步,才換來了宋遼之間的邊境和平。而且每當遼國發生饑荒,宋朝都會派人在邊境賑濟,遼國物資充沛,也就沒有了戰爭的需求,宋朝的百姓也不必再擔心遼國人的掠奪。

長此以往,一直堅持下去,表面上看宋朝確實一直在吃虧。其實轉念一想,也許比起把敵人打到,讓敵人真正臣服才是最明確的選擇。如果沒有外部相對穩定的環境,相必宋朝也就不會留下許多燦爛的文化等會各方面的寶藏。宋仁宗時期,是北宋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這期間賢臣名相輩出,百姓安居樂業,實乃盛世。

戲曲形象

其實不僅是宋仁宗駕崩時,遼國舉國皆哭,就連宋真宗崩逝時,遼聖宗也曾“集蕃漢大臣共同哀悼,后妃以下皆為沾涕”。所以遼道宗耶律洪基及遼國人的一番反應,記載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是因為宋朝多次忍讓,退步,對其幫助很大,感恩理所應到。意料之外是因為並沒有想到敵人有一天卻成了真心的朋友。

遼道宗痛苦說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朝百姓

雖然今天我們很多人,都對宋朝的表現多有不滿,說其無大漢之勇,更無大明之志。但是終其一點,作為一位君主,如果他的百姓,每天都要遭受戰亂之苦。那麼君主又與夏桀商紂等暴君何異,這豈不是變相的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