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王安石這首《白溝行》含意深遠,結構上十分嚴謹,通篇層次分明!

宋遼之間經常爆發戰爭,特別是在邊界一帶,由於遼國時常入侵,兩國的百姓過著極為悲苦的生活。宋仁宗為了維持邊界的穩定與和平,曾多次派遣使者前往遼國商討邊界的問題,可是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宋仁宗再次選派王安石出使遼國。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雖然在宋仁宗時期並沒有受到重用,但由於其高尚的品格,還有過人的才華,已經開始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在前一年王安石進京述職,

還寫

了上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開始系統性地闡述個人的觀點,提出了改革變法的主張,不過宋仁宗表現得不是很熱情,沒有采納王安石的建議。

每一個朝代都有憂國憂民的臣子,王安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早在地方作職的時候就開始萌發了改革變法的想法,只是苦於沒有機會;然而當他面見了宋仁宗之後,也提出了改革變法的主張,卻依舊沒有被採用。那一時期宋遼之間的戰爭越來越頻繁,為了尋求和平,宋仁宗於是派遣王安石出使遼國,目的很明確就是安撫遼國。

王安石當時正值壯年,可謂是意氣風發,在出使遼國期間,多次在邊界考察,尤其是在從遼國回來,經過白溝(宋遼之間的界河,位於保定至天津一帶。)時感慨萬千,看到當地的民眾過著很悲苦的生活,在那裡的將士也很不負責任,於是寫下了著名的《白溝行》一詩,以此來闡述個人的觀點,真正憂國憂民。

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馬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萬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葉暗川原。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

首聯先是很詳細地交代了時間和背景,以及出使時的心情,“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白溝河是宋遼之間的交界的邊塞之地,每年都有送迎遼國的使臣。可見在當時宋遼之間,也是一邊交戰,一邊派遣使者。無非還是尋求和平,王安石正是帶著任務前往白溝,為此也是有感而發。

頷聯是陳述邊塞戰事,王安石由於親身感受,使得他越發悲傷,這兩句也就充滿了悲憤之情,“蕃馬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宋朝相對來說較弱一些,遼國的人常常尋找各種藉口侵犯邊界,藉口打獵時不時地入侵,可是駐守在邊界

將士,卻不懂得點燃烽火發出警告。

頸聯和尾聯進行了總結,同時也表達出了詩人一腔熱血,希望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維持邊界的穩定;邊塞旁邊就是廣袤的平原,上面都是不錯的良田,可以種上各種的糧食。幽燕兩州的蠶桑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個地方千萬不能被遼國佔領,一定要維持穩定。可是邊界上的將士,對此卻毫無所知,把工作當成兒戲;如果想找李牧和廉頗那樣的將軍,在這裡更是難以找到。

遼國是由契丹人所建立的國家,早期勢力範圍很小,可是由於宋朝沒有佔據燕雲十六州,也就無法阻擋敵人,以至於到了宋朝後期,遼國逐漸壯大,形成了一股很強的力量,還多次入侵中原。雖然在宋真宗時期有過“澶淵之盟”,帶來了短暫的和平,但是到了宋仁宗時期,邊界再次爆發戰爭。

王安石看到了邊界的情景相當心痛,為此在這首《白溝行》一詩中,由個人的感受,以及對於邊界見聞相融合,從而寫下了這首詩。戰爭原本是可以平定,只是沒有良將,也沒有指揮人才。王安石在回到宋朝後,開始再次陳說改革變法,直到宋神宗繼位之後,開始重用王安石,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雖然並沒有成功,但是王安石的精神,卻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