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起點比劉備高、佔得比劉備好的孫權,為何沒能統一天下?真相是什麼

起點比劉備高、

得比劉備好的孫權,為何沒能統一天下?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是一句很著名的詞,曹操、劉備、孫權,三國時期的三位主角,他們都曾經創造過歷史,可是相比曹操和劉備,

孫權的知名度最低,得到的歷史評價也最低。

按理說孫權是三人之中最年輕的一個,依託著江南富庶之地,本該做出一番事業,

可是別說贏過曹操,就連劉備的歷史評價也遠高於他。

一、江山多嬌

很多歷史學家認同一個觀點,劉備的蜀漢集團雖然實力弱,但是存在一統天下的機會,

但是孫權卻幾乎沒什麼機會一統天下

,他和劉備之間,看似實力平衡,其實差距不小。

孫權和劉備的能力本身就存在著差距

。劉備時常被人罵做是“織鞋販履之徒”,雖然血統高貴,但是起點很低。可是起點低的他,最後卻成為了一個政權的開創者,這就意味著本人的能力必須非常強悍。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基本都是自己一路打拼過來的,

劉備就是這樣,自己結交豪傑,組建軍隊,廣招賢才,征伐土地,最後成為蜀地的統治者。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劉備的個人努力,曹操也是同理。

但孫權不是這樣,江東的基業在他父親那一代就有了基礎,在他兄長孫策手裡已經基本成型,

孫權屬於直接空降到了領導的位子

。大部分朝代的繼承人,能力都會弱於開國君主,尤其是孫權這種繼承人,

他沒有參與過打天下的戰爭,和一眾將帥之間沒有交情,而且完全沒有受過繼承人的培訓

,如果不是孫策突然去世,孫權的未來可能只是一個閒散王爵。

由於種種原因,孫權還是成為了江東的繼承人。他的權力並不是完全合法的,

江東眾臣對孫權的忠心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孫策的面子

,而孫家對於江東本身就是外來戶,是孫策帶兵打垮了江東士族,才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到了孫權這裡,孫家對江東的統治也不過是第二代。

二、搖搖欲墜

劉備最落魄的時候,劉備的手下也沒有想過把劉備換下去,因為團隊本身就是劉備帶起來的。可孫權很有可能被換下去,

對於江東,他是不合法的,對於孫策的舊臣,他也不是唯一的選擇

,如果孫權不行,孫策還有兒子。

從這個角度來看,孫權最後能穩住自己的位子,其實表現還不錯,他的對手一個個都是開國之才,他在其中實在是顯得能力不足。孫權晚年多疑,性情不定也和他早年地位不穩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權力來得太突然,所以總是擔心別人來搶奪。

孫權即位前期表現還不錯,打遍江東無敵手,

他真正顯現出能力不足,是在赤壁之戰以後。

諸葛亮曾經分析過,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地利”幫了孫權太多的忙,長江天險阻隔了無數強敵,即便曹操的軍隊到了南方也水土不服,這給了孫權極大的喘息之機而江東周邊的黃祖、劉表能力並不強過他,所以只要待在江東這一畝三分地,孫權是足以守成的。

然而赤壁一戰之後,天下的格局變了,東吳一下子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孫權勢力崛起,卻也是他失敗的開始,

因為真正到了決賽圈,面對曹操、劉備這些對手,孫權的能力遠遠不如他們,而且東吳人才凋敝,

周瑜、魯肅、呂蒙等人全都死得早。孫權自己的軍事能力很差,十萬人打合肥,結果被張遼用八百人打了回來,自己還險些淪為俘虜。

孫權不是沒有培養過年輕將領,但是老天也和他開玩笑,建安二十四年,東吳爆發大瘟疫,

孫權辛辛苦苦栽培的呂蒙等四個將領居然死掉了三個,

再培養一輪,先不說還有沒有這個運氣,孫權自己也沒這個精力了。

好不容易後期出現了一個陸遜,統兵夠強,還打贏了夷陵之戰,把東吳從覆滅的邊緣拉了回來,可是更大的問題出現了,

隨著武將集團勢力的加強,孫權悲哀地發現,自己穩固了半輩子的權力又出現了動搖的可能。

他年輕時費盡心思壓下去的世家大族,在他老年又一次崛起了。

三、落寞收場

相比孫權,劉備集團很少出現君臣猜忌的問題

,這和劉備本身性格仁厚有關,但歸根結底,依然是劉備能夠鎮得住自己的手下,人心歸附於劉備。劉備是正經的大漢皇叔,乾的是富國之舉,具有天然道德優勢,

可孫權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不穩定的割據勢力

,就連北方的曹操都比他正統,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下,孫權必然會過分神經緊張。

假如孫權處在和平的年代,他可能還不至於此,可是那是三國,下臺可能就意味著離死不遠,

孫權不想死,更捨不得手中的權力。

儘管一開始他是戰戰兢兢上位的,可是多年以來,他早就迷戀上了高高在上的滋味。人一旦品嚐過登高的感覺,就不願意再低下去了。

再則,

就連幫了孫權很多的“地利”,也是一柄雙刃劍,孫權佔據的江東天然具有長江防線

,別人不容易打進來是不假,可是同樣,孫權也很難打出去。

歷史上,由南到北能夠一統江山的只有朱元璋,

其他的東晉、南唐、南宋基本都是偏安一隅,直到滅亡。南方不好打,江東的防線反而成了催命符,不打出去,就只能徒增內耗,最後被來自北方的勢力擊潰。

諸葛亮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直堅持北伐。

孫權不是沒試過往北打,但是屢戰屢敗

,最後終於把孫權的心志磨平了。

有些事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孫權不是劉備、不是孫策,更不是曹操,他是一個有一定才能的人,是個合格的領導,

但是三國亂世,一個領導者必須非常優秀才能有說話的權力,而合格的孫權,是那個不夠優秀的差生。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不知道孫權會不會感到遺憾,如果換個角度思考,他已經是三國之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這樣的結局對一個政治家而言,不算很好,但也不是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