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中國文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什麼?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當這句話的本意從一個小吏抱怨公務分配不均,演變為對君王權利進行恭維的時候,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當一個王朝亡國之後,更可以顯示出行政的缺失,總結亡國的教訓。諸君看歷史的軸輪轉動,塵世的山河變遷,從來都不缺少革命的戲碼。朝代更迭,王國交替,哪一個不是從革命中來向革命中去?

商周之後,魏晉南北朝以來,立國滅國,近乎彈指之間。亡國思潮,實質上是對亡國的反思,而這反思的意義,

不應僅僅侷限於脫姓換國的君王進行自身警醒,更應探索實現更美好生活的因由途徑。

亡國之音

國之興亡,真有天命麼?《呂氏春秋》雲,“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

”。這本書是秦國相侯呂不韋所主持撰寫。呂不韋何許人也?他千金家產,商賈之類,以奇貨可居權傾天下,以全家流放而飲鴆自盡草草收場,盡享名利一生,不得善終而已。以此人一生蹤跡來看,呂不韋以謀權逞名為人生目標。因此這句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箴言,更像是彰顯呂不韋深思憂慮的魅力文案。

當年秦王嬴政欲除去呂不韋,曾訓斥呂不韋,質問呂不韋對秦國,他有什麼功勞?他坐擁十萬戶,又憑什麼呢?他不過是憑著做買賣的手段,居官高位不思民生。以此探問,歷來被滅亡的諸國,又是憑什麼自取滅亡呢?

1.亡六國者秦

秦始皇嬴政一掃六合,統下江山是何等威風?談及大秦崛起之路,卻不能不提一個人——商鞅。商鞅本是衛國人,因懷才不遇跑到魏國。果然,商鞅得到魏國宰相的重視,可魏王卻有眼無珠。魏國宰相表示,

如果不能重用商鞅就應該把商鞅殺掉。

司馬遷以“刻薄寡恩”為商鞅寫下注腳,卻並沒有抹殺他對大秦崛起做出的卓越貢獻。作為一個以吞併天下為目標的秦國,商鞅要在其處境內獻策達成這一目標,就必然大刀闊斧地做出改變。

縱覽中國歷史,能夠於中興之時發動變革造就一代偉業的朝代事件,可謂屈指可數。

在這一過程中,利益被重新分割,而商鞅以鐵血手段完成了這輪行動,最終他個人受到新的利益團體的清算。因為他的變法,秦國擁有了更多以個人能力進爵封侯的人才,使得秦國最終橫掃諸國。

難道其他六國之中,就沒有商鞅之輩麼?舉天之下的人才,何止商鞅一個?可回看六國之主,誰能像秦國一般致力先王遺志,群賢並起?若使其他六國也能重用人才,主君賢明而後繼有人,又何至於被滅如狂風掃落葉?因此,秦滅六國,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六國本身沒有任用人才提升國力。

2.亡秦者何人?

秦亡六國,終三世之功,然若非商鞅不可成也。當霸業已定,江山一統,轉瞬分崩離析,何至於此?秦國的人才,並非只要商鞅,何以征伐六國時候人才輩出,既統天下之後,後繼無人了呢?柳宗元有一句經典概括:

"秦亡於政而非制"

。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國,以商鞅之力執行,達成統一天下的事實。為何商鞅以法家思想立國,能夠興國,卻同樣以法家思想治國,卻轟然倒塌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法制這種制度比當時六國的人治顯示出更大的優越性,能夠集中力量幫助秦國發展征戰事業。然而,當天下盡收於咸陽,沒有了征戰目標,為什麼商鞅的法家治國的思想就失靈了呢?這是因為《商君書》對於百姓,是非常蔑視的。在《商君書》中,

"辱民、弱民、貧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也就是透過法則來具體量化這樣的立法精神,達到貴族階級對民眾的統治。

實質上,將歷代的儒家教化扒開了面目,其根本也是“辱民、弱民、貧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只是商鞅將這些依法條文展現了出來,而儒家以仁義忠孝進行了文化包裝。國是什麼?國就是民。民為何創造一個國?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如果一個國君不能為民提供體現其價值的服務,那麼臣不再為臣,君亦不再為君,自然國也不再為國。

亡秦者不是別人,正是"辱民、弱民、貧民"。

亡國思潮的諂媚

1.亡國在於人不在於天

中國歷史上,文人與政客是難捨難分的。將某個文人神聖化用來標榜“聖人”其本質仍是政客的代言。因此,研究古代諸家學說,其實就是在研究眾多政客說辭。以此來說,當夏無道,周起兵攻伐導致夏亡國。那麼夏亡國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周武王伐紂。但是聖人並不這麼認為——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此直言,武王伐紂是先順天意,後承民心。從此,亡國君王犯錯,必有天譴的徵兆到來,而亡國君主被新君主貢獻,也必須先頌揚新君主乃是天命所注,龍種化身。

至於龍種,亦無非是人的精子與卵子融合,卻偏偏要編出孕夢懷日月的鬼話。陳勝吳廣起義,喊出“帝王將相寧有種乎”才是真正亡國的原因。然而,為貴族統治者服務的文人卻不能如此總結,反而藉由亡國論調的思潮達到警醒和規勸君主善政的目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亡國思潮,因特定的歷史環境,被賦予更多的政治色彩。

2.五德論詭辯

漢朝的滅亡,同樣被歸因於上天的懲罰。然而,如何來顯示亡國先朝的無道呢?由此出現了

五德論。這種五德論,起源於五行學說。

五行的記載,始於《尚書·洪範》。其文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中,五行有相生相剋兩種演化程序。

3. 禪讓制外衣下的篡位

自王莽篡位,取漢自立之後,就流傳這樣的說法——王莽是舜後,漢高祖應是堯後,王莽受漢之禪,正像舜受堯禪一樣。這就很不切實際了,不能提現在,就要提祖宗,既然祖宗這麼幹過,那誰也不能議論。

透過五德論,衍生出舜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是土德,而堯是火德。

從五德相生說,火生土。那麼,王莽另立新朝也是五德相生。同樣,曹丕代漢建魏所用年號黃初,也是土德代替火德。那孫權有樣學樣,也用黃武的年號,自稱土德。

亡國思潮中的亡國之君

1. 取天下與失天下

"聖人之有天下,受之也,非取之也"。

每有亡國之君,對天長嘆“天下沒有萬歲之君,也沒有不滅之國”。魏晉南北朝期間,國家屢屢更迭。每當新君臨立,哪一個要承認自己是搶來的天下呢?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文臣便報——這天下不是搶來的,是上天所賜予的。因此,這些皇帝往往出生異象或天降祥瑞,實際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戲。

2.魏晉南北朝亡國思潮背後的推手

當初蜀漢立國,當時有一個叫張裕的人。此人肆意傳言蜀漢必然亡國,因而遭到劉備屠殺。可見亡國言論也是摧毀民心的重要手段。當三國鼎立之時,不乏各方對此種言論進行推動。這種亡國思潮在當時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現。此外,劉備終其一生為復興漢室征戰,臨終顯露出大業未成的失望也成為蜀漢亡國思潮更凝重的另一原因。

3.魏晉南北朝皇帝人人搶

亡國之君如蕭衍,自嘲這君主之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可見亡國思潮對亡國之君也影響甚大。當天下崩析,人心思變。豪強們在亡國思潮的作用下,紛紛野心大起,以致梁國末年出現

"自天厭梁德,多難荐臻,寰宇分崩,英雄互起,不可勝紀,人人自以為得之"

這樣的現象。

結語:

國興,不能與民共進;國危,不能守民保國土,要這些君王群臣何用?

翻閱史書,但凡新朝將立,總有划水之人渾水摸魚。如此三世五世,貪官酷吏往往集結腐蝕棟樑——領頭皇帝三妻四妾外戚皇族特權優待,由此而下官僚之風又怎能浩然正氣?當積重難返,大廈將傾,巨舟將覆,除了能感慨一句“

天下沒有不滅亡的國

”,難道就沒有別的出路了麼?

貪虐之政,暴如煎民之火,而暴民之戾,勢如滔天洪水。如果僅僅被民眾的狂浪所震懾,而從統治者的角度,在新朝新君面前討論前朝滅國的緣由,無非是在原地畫圈一次次印證朝代興廢更迭的命運。對於魏晉南北朝亡國思潮的解析,應摒棄尋求安民還是治民的出路,而尋求進民的角度——如何創造更安全的生存環境,創造更愉悅的生存體驗,敬獻更明皓的人類智慧,才能探索出亡國更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呂氏春秋·安死》

《易·革》的《彖辭》

《南齊書》卷二《高帝紀下》

《陳書》姚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