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前因晁錯上《削藩策》: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削減諸侯王的封地,為何?

前因

晁錯上《削藩策》: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削減諸侯王的封地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平定了由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個諸侯王發起的叛亂。

漢景帝時期,諸侯王勢力日益壯大,對朝廷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公元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議利用諸侯王的罪過削減他們的封地,消除他們對朝廷的威脅。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削減了趙王、楚王等人的封地。吳王意識到自己也在劫難逃,所以在公元前154年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聯合楚、趙、膠東、膠西、濟南、蕾川等六個諸侯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為了平息叛亂,景帝誅殺了晁錯,但叛亂並沒有停止。景帝這才意識到,諸侯王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殺晁錯,而是謀朝篡位;只有採用軍事手段才能將叛亂鎮壓下去。於是景帝任命開國元勳周勃的兒子周亞夫為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讓他領兵東征與叛軍作戰;同時命令大將軍竇嬰鎮守滎陽(阻擋叛軍西進的重要城市,位於今河南滎陽市)。

周亞夫在出徵前,親自請示景帝,說和吳楚的叛軍正面交戰很難獲勝,希望能夠放任他們進攻梁國,等他們的主力被梁王拖住時,再出兵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取勝。景帝同意了他的意見。吳王和楚王發動叛亂後,率軍西進入侵了梁國的封地。梁王劉武(漢景帝的親弟弟)的部隊被叛軍擊敗,都城睢陽(位於今河南商丘)被圍。梁王多次向周亞夫求援,但周亞夫一直按兵不動,不肯救援。梁王只好向景帝上書,景帝隨即下令讓周亞夫支援梁王。

周亞夫仍拒絕服從,但他派出了騎兵斷絕了吳、楚叛軍後方的糧道。由於缺乏糧食,叛軍屢次向漢軍反擊,但周亞夫仍堅守陣地,不肯交戰。後來叛軍朝漢軍軍營東南角奔來,周亞夫卻讓士兵注意防備西北。

接著叛軍果然來到了西北,但已經捱餓很久的叛軍戰鬥力減弱,沒能攻入漢軍陣地。趁叛軍撤退時,周亞夫率領精兵追擊,大敗叛軍。叛軍兵敗後,楚王自殺。吳王逃到了東越,後被東越人殺害,頭顱被送給了漢景帝。

膠西、膠東、留川、濟南四國的軍隊發動叛亂後,原本想聯合臨近的齊國一同起兵。但齊王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決定堅守城池拒絕參與叛亂,導致都城臨淄被叛軍圍攻。齊王因為無力抵擋叛軍的進攻,一邊與叛軍暗中聯絡,還曾經表露想投降叛軍的意思;另一邊又派使者去景帝那裡求援。

使者從景帝那裡回來後,帶來了周亞夫擊敗吳楚聯軍的訊息,而且景帝還傳話給齊王,說漢軍馬上就會來幫他攻打叛軍。過了不久,景帝派來的將領欒布、曹奇等率領軍隊來到齊國,打敗了叛軍,解除了齊國的包圍。叛軍兵敗後,膠西王自殺,膠東王、苗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趙王原本和匈奴商量好一起出兵反漢的,但匈奴知道吳楚聯軍被周亞夫打敗後,不肯進入漢朝邊境。漢景帝派遣將軍酈寄前去鎮壓趙軍。酈寄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但一直沒能攻克。直到欒布平定了齊地的叛亂,來支援酈寄。最後漢軍用水灌的方式攻破了邯鄲。最後趙王自殺。

平定七國之亂後,景帝參照賈誼《治安策》的建議,將自己的十三個兒子分封在了吳、楚、趙、齊四國的封地,上。原先強大的諸侯國分裂後,勢力已經不足以對朝廷構成威脅了。再加上景帝還將諸侯王的行政權、官吏任免權收歸了朝廷,中央集權得到加強,諸侯王再也無力對抗朝廷。

後果

推恩令:武帝頒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世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為列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

結論:

從漢朝建立以來,諸侯王威脅朝廷的問題,

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基本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