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重大事件之八芍陂之戰孫權的大規模伐魏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全琮重大事件之八——芍陂之戰

赤烏四年(241)四月,孫權發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伐魏。

《晉紀》載: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五萬人圍樊城,諸葛瑾、步騭寇柤中。

芍陂在廬江郡,距合肥不遠;樊城不必多說,是荊州戰略要地;柤中則在襄陽以西,另外還有威北將軍諸葛恪進攻六安。四路大軍分別在荊揚二州出擊,孫權這次的行動志在必得,至少合肥與樊城這東西兩面得有一面取得戰果。

全琮作為東路軍大都督,這場戰役卻在其本傳裡隻字未提。要強調一下,全琮的大都督是孫權正式任命的,所謂東吳四大都督裡,論官職的話也只有陸遜真的當過大都督,其他三人的職務並不叫“大都督”。所以顯然全琮這位大都督並沒有取得前輩們同等的功績,以至於陳壽甚至覺得不是光榮的事,所以在本傳給跳過了。到底怎麼回事,咱們接著聊。

兩大方向,四路大軍中,全琮是最先與魏國開戰的。與他對陣的是魏國揚州刺史孫禮。芍陂地名因水利而得,這裡是淮河流域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所在,春秋時期楚國修建,後來曹操力主在淮河流域發展屯田,芍陂的重要性不斷加強。而說起吳國主動出擊的導火索,有一部分就是因為魏國不斷在淮河流域開墾屯田,時任尚書郎的鄧艾負責發展屯田成效顯著。假如吳國坐視不理,魏國的實力將迅速增強,此消彼長的道理,孫權必須破壞屯田。所以四路大軍伐魏中最先開戰的地點就在芍陂。

全琮上來就把芍陂堤壩給掘開了,洪水淹沒掉大片良田。然後又放火燒掉屯田戶聚居的安城,把百姓遷往東吳。這次全琮沒有再像之前打六安那樣放走百姓,想必從前的浪漫主義逐漸被現實所取代吧。

隨後全琮與孫禮展開決戰,此時孫禮的許多士兵都在休假忙農活,在崗的人數很少。全琮兵力佔優,但孫禮親自下場拼殺,雙方從清晨戰至夜晚,戰況極為激烈。就在孫禮即將支撐不住時,魏將王凌帶領援軍趕到,全琮無力再戰只得撤退。

王凌投入的這支生力軍改變了戰局,一路追擊吳軍,筋疲力盡的吳軍損失慘重,中郎將秦晃等十餘名將領陣亡。危急時刻張休、顧承二人挺身而出,帶領本部兵馬阻擊追兵,使魏軍停止追擊,雙方再戰。很快全琮的兒子全緒、侄子全端也帶兵趕來,一同將王凌的追兵擊退。

《顧譚傳》載:魏兵乘勝陷沒五營將秦晃軍,休、承奮擊之。遂駐魏師。時琮群子緒、端亦併為將,因敵旣住,乃進擊之,淩軍用退。

全琮這裡敗給了王凌,其他三路情況則各有不同,但所有四路大軍在兩個月內就全部撤退了,轟轟烈烈的伐魏大業戛然而止。其實倒不是因為吳軍表現太差勁,主要是孫權最愛的兒子,太子孫登在五月去世了,孫權大受打擊。

其他各路的表現就不展開了,只說全琮。縱觀戰役全過程,全琮決堤燒城,遷徙百姓,表現還是可以的。與孫禮激戰一天也佔據上風,只是在筋疲力盡時被王凌撿了便宜。雖說損失十餘名將領,但最終還能擊退王凌的追擊,說明整支軍隊沒有傷筋動骨,損失算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勝敗乃兵家常事,既然全琮沒有重大失誤,那麼戰敗也算不上罪過。而阻擊魏軍的張休、顧承、全緒、全端立下戰功,應該獎賞。然而張休、顧承被拜為雜號將軍,全緒、全端卻只分別得了個偏將軍、裨將軍。四個人一起抗敵,怎麼封賞卻差這麼多?就因為張休、顧承先到,全緒、全端後到?

還真是因為先來後到。這合理嗎?這不合理。畢竟四個人到底表現如何,誰更勇猛,殺敵更多,這些因素都要考慮啊。這就涉及到誰來記錄和稟報戰功了。芍陂之戰全琮雖然是大都督,但顯然不能自己為兒子、侄子邀功,一來戰役歸根結底打輸了自己沒底氣,二來也不能自賣自誇,落人口實。

全琮重大事件之九——捲入黨爭

《吳錄》載:全琮父子屢言芍陂之役為典軍陳恂詐增張休、顧承之功,而休、承與恂通情。休坐繫獄,權為譚故,沈吟不決,欲令譚謝而釋之。

向孫權彙報戰果的人是典軍陳恂,原來這傢伙跟張休、顧承串通好了,故意彙報時多報張顧二人戰功,少報全家二人戰功。全琮什麼時候受過這種委屈?大半輩子順風順水,堂堂駙馬爺、大都督,這張休、顧承怎麼就敢幹這種欺上瞞下的事?全琮一家當然氣憤,屢次公開聲稱自己冤枉,被一群小人算計。

三年之後,在全家不懈的舉報之下,孫權進行調查終於掌握確鑿證據,於是把張休、顧承給下了大獄。全琮父子三人算是出了口惡氣。

話說回來,以全琮的地位怎麼有人敢如此羞辱他呢?我們來看看跟他交惡的人都是誰。

張休是張昭次子,顧承是顧雍的孫子。張昭、顧雍就不必多說了,都是東吳柱石般的人物。而這兩人背後還有一人,顧承的親哥哥顧譚。張休、顧譚加上諸葛恪、陳表,這四個人被稱為東吳“太子四友”,是原太子孫登的親信幕僚。孫登死後,孫和被立為太子,顧譚、張休、顧承三人都加入新太子門下。與之相對的,還有魯王孫霸一派。因為孫權在兩個兒子之間採取曖昧模糊態度,導致很多大臣覺得魯王才是最終繼承帝位的人選,由此產生了太子黨與魯王黨的對立,史稱“二宮之爭”。

關於二宮之爭的詳細情況,鑑於陸遜篇還沒寫完,我們留到那邊再說。總而言之,全琮及其兒子全緒、侄子全端都是魯王黨一派,至於原因,那就要問全琮的好老婆孫魯班了。這位“全公主”的母親是步皇后,而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的母親為王夫人(孫霸母親存爭議)。後期孫權想立王夫人為皇后,可孫魯班母親步練師也只是死後追封皇后,加上孫魯班此前就看王夫人不順眼,如今更加嫉恨王夫人得寵超過母親。於是禍起蕭牆,孫魯班決心攪亂皇位繼承權,讓孫和、孫霸兄弟鬩牆。具體而言,孫魯班利用孫權對自己的寵愛,以及步家、全家兩大家族的勢力,讓後宮矛盾擴大到整個東吳朝廷。

孫魯班

全琮禁不住老婆的枕邊風,全氏一族自然站在了魯王陣營。由此就跟張休、顧承、顧譚發生對立,這才有張休、顧承謊報軍功,全琮父子激烈舉報一事。

這裡本沒有顧譚的事,顧譚當時已經接替爺爺丞相顧雍,以太常身份代理尚書事了,地位非常之高,前途也一片大好。顧家作為吳郡四姓之一,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本地大族勢力。弟弟顧承跟張休謊報軍功被投入監獄,哥哥顧譚也負有連帶責任。孫權本不想拿顧譚開刀,於是私下對顧譚說:“等到上朝時,你就代表顧家向全琮他們道個歉,由我親自主持公道,讓你們雙方都有臺階下,這事也就過去了。”

等到群臣上朝,孫權就按照劇本向顧譚問罪。結果顧譚不按劇本發展,反而直呼:“陛下,讒言竟如此眾多了嗎!”好傢伙,別說給全琮一家面子,這顧譚連孫權的面子都不給了,緊接著下面有人啟奏稱顧譚膽敢頂撞皇帝,這是大不敬,按律當斬。

《吳錄》載:休坐繫獄,權為譚故,沈吟不決,欲令譚謝而釋之。及大會,以問譚,譚不謝,而曰:“陛下,讒言其興乎!”

當著群臣的面,尤其兩派人鬧得正凶,孫權也不能無動於衷,顧雍殺是不能殺,但跟張休、顧承三人一起打包發配到了交州。

全端

全琮重大事件之十——交惡陸遜

綜合史料來看,其實全琮只是因為妻子孫魯班的緣故被動算入了魯王黨,並沒有過多介入皇位爭奪戰,倒是他的次子全寄積極投身其中,想方設法陷害太子。

《三國志·陸遜傳》載:遜書與琮曰:“卿不師日(磾),而宿留阿寄,終為足下門戶致禍矣。”琮既不納,更以致隙。

這段史料的意思是,陸遜寫信給全琮,勸他效仿西漢名臣金日磾大義滅親殺掉自己為非作歹的兒子,以免全琮一族以後招來禍患。當時陸遜遠在荊州,連他都知道全琮的二兒子為支援魯王而行為不端,可見當時兩黨鬧得已經非常激烈。

原本全琮對陸遜是很尊敬的,但被人勸說甚至威脅不殺自己兒子,全家都要招來禍患,全琮還是無法接受。因此全琮跟陸遜之間也產生了矛盾。

但要據此說全琮本人深度參與魯王黨的陰謀,或者全琮指使自己兒子出面活動,這恐怕不能成立。史料中並沒有此類證據,而且最後全琮家族後來除了全寄被處死之外,並無其他人受牽連。另外,即便是父子也不意味著站在同一陣營。另一位東吳重臣諸葛恪就是支援太子的一派,而他的長子諸葛綽卻投身魯王黨。這對父子矛盾鬧到何種程度呢?後來孫權發覺諸葛綽行為不軌,便讓諸葛恪好好管教兒子,史書原文“令更教誨”。諸葛恪怎麼教育的?“恪鴆殺之”。

虎毒尚且不食子,諸葛恪竟然毒殺了自己的大兒子,諸葛恪後來權傾朝野,但也未得善終。

赤烏九年(246年),全琮升任為右大司馬、左軍師。拋開黨爭且不談,全琮為人非常謙虛隨和,並且樂於聽從別人善意的規勸,從來也沒跟誰爭吵過。

《三國志·全琮傳》載:為人恭順,善於承顏納規,言辭未嘗切迕。

陳壽特意在全琮本傳中指出其性格非常謙遜,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全琮不是因為芍陂之戰爭功而和張休、顧譚他們鬧得不可開交?不是因為袒護兒子而跟陸遜交惡?這樣也能算“為人恭順”?筆者認為不矛盾。這兩件事都是突破全琮底線的,一件是戰功被奪,一件是被勸殺子,換了誰都會很憤怒。

晚年的孫權獨斷專行,不再像年輕時願意採納臣下的意見。他打算派兵佔領珠崖與夷州,也就是海南跟臺灣,先向全琮詢問意見。全琮答道:“以我國的天威,拿下珠崖與夷州自然輕而易舉。但是這些地方已經是遙遠的異域,隔著海峽,水土又多瘴氣,我們的軍民去到那裡必然水土不服生出疾病,然後互相傳染犧牲大批軍民。這樣做只能白白損失人力,沒有實際收穫可言,還請陛下三思。”

孫權不聽,堅持派兵出征。結果士兵們十之八九都死於瘟疫,完全印證了全琮的話。孫權深為後悔,後來又和全琮提及此事,為了給自己找點面子,說當時只有全琮反對,其他人都默不作聲,孫權才沒聽全琮的意見。這是不是實情不知道,只是全琮回答得很耿直:“當時我只是說出真實想法,事實就是如此,如果群臣不勸諫,臣以為這是不盡忠。”可見全琮做事還是以大局為重,從始至終都敢於直諫,不會因為擔心觸怒孫權而畏首畏尾。

赤烏十二年(249),全琮去世,三兒子全懌承襲爵位。

也許全琮是幸運的,他沒有看到二宮之爭的最終結局就去世了。第二年黨爭達到最高潮,太子孫和被流放,魯王孫霸被賜死,雙方兩敗俱傷,孫亮被立為新太子,全琮沒有狠心殺掉的二兒子全寄則被孫權處死。

孫權

至於興盛一時的全氏宗族,在公元258年魏國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壽春起兵時期,許多全氏子弟被派到壽春支援,後方家屬卻被權臣孫綝迫害,於是家屬逃到魏國,壽春城中的全懌、全端便率部歸降了魏國。全琮去世不到十年,整個家族便被連根拔起,倖存者基本都投靠了魏國,所以後世談論東吳大族時通常不會把全氏放進來,令人唏噓。

有關東吳名將全琮的相關歷史到這裡就講完了,接下來將會講到哪位三國人物呢?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贊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文章。您的支援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