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難忘的童年,風靡一時的紙牌遊戲

說起來“紙牌”這個詞,很容易引起歧義,而且,我下面要說的紙牌,可能和廣義上的紙牌還不太一樣。

我說的是用硬紙殼做的紙牌,上面印有圓形的圖案,需要按著圓形剪下來玩的,並不是撲克、橋牌那類的紙牌。

這種紙牌有幾種叫法呢,我小的時候通常叫“扇(讀第一聲)牌”,或者叫“扇啪(讀

pia

第四聲)唧”,也不知道算不算方言,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確實有這種叫法,還有順口溜形容當年遊手好閒的孩子是:“彈玻璃球扇啪唧,上房揭瓦偷東西。”

下面就來聊聊這種我小時候經常玩的一種遊戲。

這個紙牌和我前面文章說的玻璃球,差不多流行於同一個時期,至少它們有過交集。但是就我個人來說,玩紙牌是在幼兒園中班以後到小學低年級的這一時期,比玩玻璃球要早一些。紙牌在孩子中曾經是非常流行的,後來在各種新興娛樂專案的衝擊下,很快就式微了。

我上幼兒園的那些年,都是我爺爺騎腳踏車接送,每天走的路都一樣,在路上總會經過一個小賣店。當然了,早晨時間緊,是不能去光顧的。每當從幼兒園回家的時候,我爺爺差不多都會在那個小賣店給我買點東西,有時候是廉價的小玩具,有時候是一樣零食。我記得在很多時候,我都會買一張紙牌。

那是一個整張的紙牌,應該有

A4

紙那麼大,甚至要更大一些,上面印著一個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圖畫,然後自己按著圓形剪下來玩。

就是像圖上這樣的,這是我從網上找來的,版式也差不多吧,就是圓形的大小不一樣,但是也差不了太多。

那時候的紙牌上的內容,大多是古典小說演義、神話、武俠什麼的,例如《三國演義》《三俠五義》《封神演義》《八仙過海》《水滸傳》等等。

那個小賣店的主人是一個老人,他也賣剪好的牌,是他自己閒得沒事的時候剪的,但是要手工費,好像是比正常的牌多一角錢,我從來沒買過現成的,都是買來自己剪的。

牌的玩法嘛,通常是這樣的:

兩個孩子,每人帶著一摞牌,各拿出一張,放在地上,然後猜拳決定先後順序,先手的用自己的牌扇對方的牌。有一個要求,就是能只牌與牌接觸,不能用手碰對方的牌。就這樣交替著扇,直到有一方能把對方的牌扇得翻個面,就算贏了。

原則上說,勝利者可以把對方的這張牌拿走,這樣的叫“真玩”,還有的在結束之後,把贏來的牌都還給對方,這樣的叫“假玩”。而且,在玩之前要講好是真玩還是假玩,否則引起爭議就麻煩了。

扇牌的技術也有很多,有顛、砍、鑽、別(第四聲)等等,兩個人玩得高興的時候,啪啪聲不絕於耳,這也許就是“扇啪唧”一詞的由來吧。

至於場地嘛,最好是地面不太平整的,最好是有點沙子,讓牌與地面減少接觸,牌面也要凹凸一些為好,因為這樣的牌更容易翻面。如果地面平整,牌面也平整,那是不好玩的。

為了讓紙牌更有戰鬥力,有的孩子會在牌的背面塗上蠟油。

在那個年代,停電是司空見慣的事,所以幾乎家家都會備上一些蠟燭,孩子們要弄到蠟燭也非常容易,所以就動了歪心思,把蠟油塗在紙牌上。

還有的孩子把兩張牌背靠背地粘在一起,這樣的牌叫“兩面派”,要翻過兩次面才能算贏。

有時候牌上貼的圖畫會開膠,就得用膠水粘,沒有膠水的時候,就用鼻涕甚至唾沫粘。

那時候在小夥伴之間還挺流行交換紙牌的。

我有一次買了一套八仙過海的紙牌,尺寸不大,正好握在手裡,好像一共十幾張那樣的,非常精緻。被一個小夥伴看好了,他就死乞白賴地用他的雜七雜八的牌把我的一套牌給換走了。

後來我覺得有點吃虧了,就找他要換回來,他說什麼也不幹,還是沒換回來。

他家算是我家的鄰居吧,住在我家旁邊的一個樓,從我家陽臺能看到他家陽臺。

多年之後,他搬家走了。他還在少年宮學過很長時間的畫畫,但是也沒當上專業畫家。後來聽說他還在本市,在一家通訊公司上班,但是我們再也沒有聯絡過。

後來就這樣,風靡一時的紙牌遊戲就銷聲匿跡了。我手中曾經存了一些紙牌,也漸漸地全部遺失了。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玩收藏這玩意的,我想,如果有成套的儲存得又好的兒童遊戲紙牌,估計也能值點錢吧。

我的童年的快樂是簡單、淳樸的。嗚呼!我的童年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