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手術刀對手術刀,當曹操遇到凱撒,2人誰會是最終贏家?你怎麼看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有兩個最狼狽的場面,第一次是華容道遇關羽,低聲下氣取得一條生路,第二次則是被馬超逼得割須棄袍,顏面盡失。

大家只記住了曹操的狼狽,卻忘記了,在和馬超的對陣中,曹操最終還是擊敗了馬超,平定了關隴。在聞名天下的西涼鐵騎面前,曹操趁敵人立足未穩之際,用快速機動兵力實施突然分割打擊,馬超猝不及防,幾乎被全殲。

一百多年之前,遠在西方的羅馬大帝凱撒,率軍第八次遠征高盧,幾乎用和曹操同樣的戰術,在阿萊西亞全殲了高盧起義軍維欽託利。

作為公元1世紀前後,東西方的兩名梟雄代表人物,曹操和凱撒相比,有太多的相同點。如果二人認識的話,一定會有種惺惺相惜。

首先,作為不世出的亂世梟雄,二人都有著驚人的洞察力和預判能力

,曹操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認準時機,廣積糧,緩稱王,挾天子令諸侯,幾乎用雷霆手段掃平了北方的各路豪強,一統北方。

同樣的,凱撒在羅馬陷入內亂之際,洞察到原有共和制的種種弊病,拋棄陳制,南征北戰,冒天下之大不韙,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羅馬大帝國。

其次,二人在行事方面,都屬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

軍事方面,更是才能出眾。曹操對內連續消滅消滅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擊退匈奴、烏桓、鮮卑等遊牧部落,百戰成王;

凱撒則統一羅馬,征服高盧、伊比利亞和日耳曼人,連續兩次擊敗埃及,將羅馬帝國的版圖拓展到了整個地中海沿岸,登上了歐洲權力的巔峰。

那麼,如果擅長當“軍事解剖學”大師的曹操,遇上“外科手術”專家凱撒,二人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獲勝的會是誰?

曹操和他的軍事解剖術

中國最偉大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有云: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兵力是敵人十倍,要用圍攻;五倍要採取群毆戰術一氣猛攻;一倍的話,要分割打擊,各個擊破;兵力相差無幾的時候,要善於打僵持戰;當然,如果兵力沒有敵人多,自然走為上計。

總而言之,戰爭的首要目的,永遠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儲存自己的實力為主要目標。

孫子兵法的這種“以兵力區分戰爭策略”的戰爭原則,成為中國幾千年來來遵循不變的戰場守則,雖然不同名將的用兵之法千變萬化,但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當然,白起、項羽、韓信、李世民、林粟這六位不世出的奇才,不在此討論範圍內。

而曹操則是在此基礎上,將《孫子兵法》中的這種分割擊破的戰術方法,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就是後世偉人用兵的雛形:利用高速運動戰和地理的縱深,掌握戰場的主動權,牽著敵人鼻子,從而像切豆腐塊一樣,將敵人一塊塊擊碎。

以潼關戰役為例。

潼關戰役其實源於曹操的一個戰略失誤。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天下三分形勢初成,曹操見南方一時難下,便想著迂迴作戰,先解決漢中的張魯,進而擊破益州劉璋,形成對荊州的戰略包圍。

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曹操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唯獨漏了佔據關隴的西涼軍閥。西涼馬超見曹操無暇顧及西北,便聯合韓遂,起兵作亂,曹操被迫轉移了矛頭,將槍口對準了馬超,從而給了劉備喘息和坐大的機會。

建安十六年,曹操親征西涼。在潼關天險面前,曹操擺出大軍壓陣的局勢,卻明修棧單,暗渡陳倉,派遣徐晃率領4000人,北渡黃河,繞過潼關天險,擊敗了西涼梁興等來援人馬,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

曹操此舉,完全突破了傳統兵法中“別軍聲東,主力擊西”的慣例,而是大膽採用“主力聲東,別軍擊西”的戰術,變假空虛為真空虛,讓徐晃不費出灰之力,就成功完成了對西涼軍團的切割。

馬超和韓遂軍隊,成為一支孤軍。西涼軍隊還沒反應過來,便完全落入了被動。面對此景,馬超和韓遂想速戰速決,曹操卻緊閉營門,實行了圍城打援。馬超多次率軍圍攻曹軍無果,反而被曹操用反間計,離間了二人關係。

西涼同盟不攻自破,成為了曹操特種軍團虎豹騎的又一個戰利品。

凱撒的軍事藝術

看完曹操的“切豆腐”,再來看凱撒的“外科手術”。

相比東方教科書般的《孫子兵法》,古代歐洲並沒有純軍事理論著作,但這並不代表歐洲人對戰爭的理解不到位,相反,歐洲人透過筆記、文章等方式,將自己行軍打仗的所思所想記錄了下來,細節感十足,相比於東方軍事著作,反而更接地氣。

比如凱撒的《內戰記》和《高盧戰記》中,就詳細記載了凱撒行軍打仗的過程和一些感想,給歐洲後世的軍事理論,帶來了啟發。

凱撒的羅馬兵團,延續了馬其頓方陣的結構、戰術和訓練方法。

這個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創造的、以重步兵為主的古典陣型,嚴密而可靠。每個軍團由1500人左右構成,分成若干個小方塊,每一個方塊的構成,為16×16和32×16兩種——每行16人,每一行有一個行長,站在第一列。

重兵團以6米長的長矛為主要武器,配有大盾。當和敵人相遇時,羅馬兵團的這些小方塊,就以行長為尖兵,插入敵人的陣型中,對敵人陣容進行手術刀一般的解剖。隨後,重步兵手持長矛對敵人進行第一波殺傷,再透過隨身的短劍,對其進行二次攻擊。

可以說,相比傳統的軍團,羅馬軍隊縱深度更深,陣容更厚,且進行了升級,每一個獨立的方針,都有獨立作戰能力,且配合默契,所面對敵人時,往往能無往不利。

羅馬軍團的這種戰無不勝,充分體現在凱撒和高盧人的八次戰爭中。

高盧人生活在阿爾卑斯以北的廣大平原,嚴重威脅著羅馬人的生存,高盧人甚至一度攻陷了羅馬城,讓羅馬面臨滅頂之災。因此,擊敗高盧成為羅馬人生存的必須選擇。

凱撒出任高盧總管後,多次和高盧人發生了戰爭。公元前58年,一支30萬人的高盧大軍,來勢洶洶,兵臨羅馬邊境。當時凱撒只有一個兵團的兵力。

面對此景,凱撒也完成了和曹操一樣聲東擊西的壯舉。他派遣小部分兵力正面迎敵,然後率領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埋伏到了高盧人側方,對高盧人的大軍,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肢解”和蠶食。

在凱撒不間斷的分割下,高盧軍團首尾不能相顧,亂成一團。最終,凱撒完成了對高盧軍隊的“外科手術”式打擊,高盧人方寸大亂,一敗塗地,凱撒乘勝追擊,幾乎將高盧軍團全殲。

如果當凱撒遇上曹操,會怎麼樣?

凱撒和曹操都是擅長分割打擊和聲東擊西的軍事高手,但是如果當二人相遇,會怎麼樣呢?

這就要首先看一下二人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東方軍隊和西方軍隊的優勢和劣勢了。

曹操長於全域性謀略,而短於對陣。

曹操在征服袁紹、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的戰爭中,扮演的都是類似於韓信一樣縱覽全域性的帥才,往往能透過總體佈局和遠端指揮,完成對整個戰場形勢的佈置,堪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但是在對軍隊陣型的塑造和臨陣指揮上,曹操就明顯弱了一截,他親自指揮的戰役,往往都慘不忍睹,比如在潼關戰役中,曹操臨陣指揮,就一度輸給了馬超,差點命喪西北。

和曹操相反,凱撒擅長臨陣指揮,但在全域性的把控上,則稍遜一籌。

凱撒軍隊和高盧人的八次戰役中,都是硬碰硬,靠陣容的深度、厚度,完成切割,進而層層殲滅,完全是傳統的列陣作戰方式,少了很多謀略的味道。

二人軍事才能的優劣,其實也就體現出了東西方軍隊的不同。

衝鋒陷陣上,歐洲軍隊明顯更有章法。相比希臘、羅馬和馬其頓一絲不苟的戰陣和方陣,中國的軍隊往往隨意而鬆散,少了很多戰術運作的空間,戰場上狹路相逢,完全靠著一鼓作氣的衝鋒陷陣,而沒有各個小團隊之間的配合和聚合。

但在不同兵種的搭配使用上,中國戰法則更勝一籌。羅馬軍團在馬其頓軍團的基礎上完成了升級,但是也延續了馬其頓人的弱點:兵種單一,軍團的機動性太差,進而造成作戰方式單一,戰鬥中只能幹一個活——衝鋒。相反,中國軍隊往往是將騎兵、步兵、射手和器械搭配使用,靈活性十足,機動性也十足。

所以,如果當曹操的大軍在戰場上遇上凱撒的羅馬軍團,短期內凱撒是佔盡了優勢的。羅馬軍團完全可以靠著嚴密的佇列和緊密的配合,在衝鋒陷陣中沖垮曹操的軍隊,佔據制高點。

但是,當曹操的軍隊一旦習慣了羅馬軍團的這種一招鮮式的笨重陣型,便會放棄統一戰場,利用射手和騎兵攻其兩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羅馬軍團必然運轉不靈,像洋蔥一樣被層層剝開,進而喪失整個戰局。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個人分析偏向於凱撒會取得區域性勝利,但奪得大盤的,終歸會是曹操。

當年,擅長多兵種配合的匈奴人和蒙古人,就靠著輕重騎兵的張弛,完成了對歐洲重兵團的蹂躪,成為了歐洲人的夢魘。

話雖如此,但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決定戰爭勝利,永遠不是正面對抗這一個因素,還與地形、氣候、資源、甚至運氣息息相關,南美洲的小蝴蝶,可以煽起一場太平洋的海嘯,小小的葛邏祿,也可以讓佔盡優勢的大唐軍隊,瞬間全軍覆沒。

戰場之上呈現的,永遠只是最終結果,決定戰爭結果的,是廣大人民。所以偉人說,世上永遠沒有不敗將軍,只有人民群眾永不敗。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