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春秋五霸中,真正霸主只有二個,其餘三個名不副實

春秋中期,由於周王室實力衰弱,已無權威號令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蠢蠢欲動,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在這些諸侯之中,哪些才是真正的霸主呢?

戰國早期,《墨子·所染》首次提出春秋五霸的說法,其後《荀子·王霸》延用墨子五霸之說,此後數千年又出現六個版本的春秋五霸,但每個版本都不盡相同,說到底古人對春秋五霸人選的爭議很大。不過,儘管版本眾多,但有兩位是古今公認的真正霸主,其他三位就任人評說了。

齊桓公稱霸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狄戎大規模南下,形成了一場可怕的侵略之潮,乃至鎬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殺,被滅諸侯不計其數,

西周關中、中原等地,盡皆成為戎人的樂園,

華夏文明遭到了一次沉痛打擊;與此同時,南方南夷楚國北上,

已與北狄會師,中華民族命懸一線,當時形勢恰如《公羊傳》記載:“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或許由於時勢造英雄,齊桓公挺身而出,在管仲建議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尊王”尊的是周天子,“攘夷”攘的是狄戎與南夷(包括楚國)。相比於後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齊桓公以“尊王”為旗號,與周天子算是雙贏,以周天子的名義征討不臣服周王室的諸侯,“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直接出兵更有效,比如宋國見到之後直接臣服。“攘夷”則是齊桓公以周天子名義,召集諸侯抵禦戎夷入侵,除了教訓楚國之外,還有救援在山戎入侵之下已經差點亡國的燕國,還送給了燕國大批領土,另外狄人攻打衛國和邢國,殺了衛惠公之後,齊桓公出兵救援,幫助衛國重新建國。

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旗號,固然存在很多私心,齊國藉此吞併了一些諸侯國,但客觀地說,齊桓公的確保護了華夏文明,維護了當時秩序,讓周天子公開稱讚,中原諸侯心悅誠服。因此,齊桓公才得到周王室與眾多諸侯的支援,成為諸侯之長,其中“幽地會盟”正式確立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晉文公稱霸

齊桓公死去7年之後,重耳結束流浪,在秦國幫助下回到晉國,成為晉文公。管仲去世之後,齊桓公晚年已經昏聵,他去世之後齊國霸業更是一落千丈,而被中原稱為蠻夷的楚國兵鋒直抵中原。城濮之戰前,楚國飲馬黃河,曹、衛、陳、蔡等都臣服於楚,唯有宋國當時反叛了楚國,可以說當時楚軍已經兵臨城下了,晉國面臨的形勢極為惡劣。

城濮之戰中,晉國絕地反擊,一舉擊敗南蠻楚國,中原諸侯紛紛倒向晉國。隨後,晉文公和齊、魯、宋、衛等七國的君主於踐土(今河南滎澤)會盟,周天子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

這年冬天,晉國又會諸侯於溫(今河南溫縣),齊桓公會盟時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晉文公會盟時周天子卻親自參加,晉國自此正式躍升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去世後,晉國霸業並未衰落,這得益於晉國相對先進的“三軍六卿制”,這一制度釋放了貴族的戰鬥力,晉國貴族投入的兵力越多,就會獲得更多的戰利品,家族實力就越發強大,好處調動貴族打仗的積極性,但壞處是貴族實力越來越強,為後來三家分晉埋下隱患。

清代全望祖在《鮚崎亭集外編》中,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其中晉國佔據四個。客觀地說,這一說法未必沒有道理,晉獻公兩敗秦穆公,晉景公兩敗楚國,甚至攻入楚國境內,後來還在鞌之戰中擊敗與楚結盟的齊國,晉悼公時晉國威望達到巔峰,尊天子而令諸侯,和戎狄以徵四方,晉國是當時無可爭議的第一強國。

後世評議晉悼公:“論謀,不減於晉文公重耳;論智,不屈於鄭莊公寤生;論略,不低於齊桓公小白;論才,不遜於楚莊王熊旅;論仁,不亞於宋襄公茲父;論勢,不弱於秦穆公任好。”晉悼公是春秋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君主,可惜只活了26歲。

總得來說,晉文公之後百年,晉國雖然在西南二方同時應付秦、楚挑戰,但在長達百年時間內,還是將秦、楚兩個大國完全壓制,實現了長期獨霸中原

,其中晉楚之間13場直接戰爭中,晉國11勝2敗,晉秦之間也爆發多場戰爭,秦國只贏了兩場。其實,除了已經結盟抗晉的秦楚之外,晉國還要壓制齊國以及北方狄戎等,在這一種情況下,晉國還能獨霸中原百餘年,足見其含金量之高無人能比。

其他三位霸主

齊桓公與晉文公是公認的霸主,但其他三位爭議就多了,除了晉國其他國君之外,史書上還記載有“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宋襄公、鄭莊公”,與齊桓公、晉文公相比,這幾位就要遜色很多,接下來簡要回顧一些他們的功績。

一,秦穆公

秦穆公(上圖,劇照)兩次擊敗晉國,一次是在晉文公之前,韓原之戰中擊敗並俘虜晉惠公,成功獲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擴充套件到黃河西岸,一次是在晉文公死後,王官之戰中攻佔了晉國兩座城池,但此時晉國忙於對付楚國,於是堅守城池拒不出戰,秦軍很快退兵。王官之戰的取勝,並沒有讓秦穆公成為霸主,也沒有動搖晉國霸主的地位。王官之戰第二年,晉國就攻入秦國發動新城之戰,報了王官之戰的一箭之仇。

晉國稱霸之後,秦晉爆發四場戰爭,秦國只贏了一場王官之戰,其他三場皆可謂慘敗,最慘的是殽之戰,全軍覆滅。由於受到晉國壓制,秦穆公東進計劃受挫,於是秦穆公向西發展,打敗了西戎諸多部落,攻取了甘肅、寧夏,於是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對於秦國而言,秦穆公將秦國從一個小國發展成大國,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奠定了秦國崛起的基礎,但從整個華夏來看,秦穆公只是稱霸西戎,卻談不上稱霸春秋。

二,楚莊王

齊桓公稱霸時,楚國北上計劃受阻,不得不向東吞併一些小國。齊國衰落之後,楚國高興了沒幾年,又出了一位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慘敗之餘,也將晉文公送上了霸主地位。晉文公去世之後,楚國依然受到晉國壓制,可謂屢戰屢敗,直到楚莊王時期才得到改變。

公元前597年,晉景公繼任之初,楚莊王兵圍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再次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爆發了一場戰爭。

在邲之戰作戰中,楚軍利用晉軍顧忌秦軍背後偷襲、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發生內訌等弱點,一舉戰勝了晉國,一些楚國周邊諸侯倒向楚國。

隨後,楚莊王率軍北上,在東周洛陽南郊舉行閱兵儀式,讓周定王聞訊忐忑不安,楚莊王隨即“問鼎輕重”,暴露了想要取代周天子的野心。

不過,沒過多久,晉景公又兩次擊敗楚國,楚國霸業也是曇花一現。

更為重要的是,齊桓公、晉文公的霸主地位,都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但周天子沒有冊封楚莊王的霸主身份。

春秋時期,楚國一直很強,但其“滅國絕祀”的手段,與華夏的“滅國不絕祀”文化相悖,讓中原很多諸侯非常牴觸,而一旦中原出現強國,中原諸侯反而會團結在這一國家周圍。因此,楚國的稱霸,只是武力上的稱霸,不太符合春秋霸主的真諦,很難得到當時諸侯的真心認可。

三,其他五位霸主

鄭莊公生活在春秋早期,曾在繻葛之戰中擊敗周、虢、衛、蔡、陳聯軍,後來又擊敗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齊國曾是鄭國小弟。乃至,鄭莊公的部下一箭射穿周桓王的肩膀,有人說“鄭莊公的一箭,射出了春秋與戰國”,以下犯上,藐視君權,這是典型的禮崩樂壞。總之,鄭莊公雖強,但主要擊敗的是中小諸侯與衰落的周王室,並未擊敗當時真正的強國,說他是春秋霸主有些勉強,所以一般稱他為“春秋小霸”。

宋襄公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是“宋襄之仁”,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爆發王位之爭,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之後圖謀霸業中,宋襄公只得到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支援,而且在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嚴格按照周禮辦事,過於迂腐,但楚軍根本不遵禮儀,於是大敗宋襄公。總之,無論從諸侯支援力度,還是從軍事上來看,宋襄公都稱不上霸主。

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三位,他們的事蹟發生於春秋末期,已經談不上真正的春秋爭霸戰了,更像是戰國到來之前的揭幕戰。公元前473年勾踐滅吳,但按照傳統歷史劃分,公元前475年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因此後來的勾踐北上稱霸是發生於戰國時代。更何況,吳越戰爭主要發生於東南一隅,對中原諸侯影響不大,持續的時間也極為短暫,因此說他們三位是春秋霸主比較勉強。

筆者認為,齊桓公與晉文公是含金量最高的霸主,也是貨真價實的霸主,不僅在維護周天子、華夏文明上做出過貢獻,而且自身也得到周天子的冊封,得到諸侯比較普遍的認可。與之對應的是其他霸主人選,幾乎唯有武力手段,且持續時間較短,也沒有對當時的華夏民族做過什麼貢獻,因此他們的霸主身份名不副實。

說到底,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齊桓公與晉文公在爭取私利之餘,還做了一些利國利族之事,但其他多是為霸主而霸主,幾乎只有私利而無其他。最近數百年來,西方稱霸的國家也是為了私利而霸,缺少為人類的責任擔當,這樣的霸主顯然不是世界之福,自然也就名不副實。

參考資料:《史記》、《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