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蘇東坡為何頻繁引用西施隱居之典?這才是蘇東坡的真正所想

對國學頗有涉獵的朋友一定知道,東坡先生的許多詩句中都引用了“西子”的典故。從蘇軾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出,關於東周時期西施的結局,他個人比較傾向於“與范蠡歸隱說”。

吳越之爭的故事我們都比較熟悉了,自古以來這種戰爭史詩往往會夾雜一段兒女情長,吳國覆滅後,范蠡功成身退消失在越人視線中,有一種說法稱他帶走了天下第一美人西施,兩人在某處不為人知的人間勝景相伴餘生。

說起范蠡與西施之間的愛情,頗為符合現代“虐心”影視劇的路子:范蠡出山時,想幫主公解決吳國。為此,他制訂了一套“美人計”,想要蒐羅一些美女用於蠱惑吳王。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范蠡的搜尋下,終於找到一名符合條件的女子——西施。

然而,范蠡竟對這個女人一見鍾情。遺憾的是,忠義與愛情不能兩全,為了越國的未來范蠡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幸福,將愛人送往吳宮。兩人臨別之前,范蠡信誓旦旦的保證,有朝一日他必帶領越軍踏平吳宮,到時候他會帶著心上人遠走高飛。

這一別,就是二十年,越人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終於蕩平吳國報了一箭之仇。范蠡深知,自己的主公勾踐雖可共患難,卻無法同富貴,所以他早已做好了功成身退的打算。在破城的那天,范蠡潛入吳宮,將心上人西施帶出王宮,從這以後再沒人遇見過此二人。

在講求禮教的古代,這種略顯“離經叛道”的愛情故事廣為百姓傳頌,許多古代文學家也喜歡將這個浪漫的典故收錄進自己的文字中。在文學作品中應用這一典故最多的作家,當屬宋朝蘇東坡。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自從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學到了這首詩後,筆者便對西湖產生了強烈的嚮往。長大遊覽過西湖後,終於明白蘇東坡引用此典的真意。西湖之美,自然冠絕中原。將湖泊比作國色天香,實在是貼切不過。

然而,這首詩卻並未提到西子的去向。真正引用了范蠡西施典故的,還是《次韻代留別》這首詩,其中“他年一舸鴟夷去,應記儂家舊住西”便是對西子結局的隱喻。除此之外,在《菩薩蠻》及《范蠡》中,亦提到了這一典故。

蘇東坡為何頻繁引用西施隱居之典呢?其中又有什麼隱情呢?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西子和西湖除了名字裡都帶有“西”字之外,並沒有太多聯絡。西施的出生地是在越國,詳細點來說是會稽,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到了後來,西子被送入吳宮後,在姑蘇生活了二十多年。

即便在真實的歷史中,西子最終的結局是和心上人歸隱,二人攜手泛舟“五湖”,想必他們也沒去過西湖。畢竟,東周時期的“五湖”與成語“五湖四海”中的“五湖”並不是同一個概念。當時的“五湖”,所指的只是吳越境內的五個著名湖泊(肯定有風景優美的太湖)。

顯然,硬要說西子與西湖之間有關聯是比較牽強的,那東坡先生為何總是將二者聯絡到一起呢?想要了解其中的秘辛,還得看西施與范蠡歸隱的典故與蘇東坡人生經歷、心路歷程之間的關係。

東坡先生早年十分幸運,在二十歲那年收穫功名,成為當朝最年輕的官員。遺憾的是,幸運未能常伴這位大詩人,在他中年時遭遇了一次磨難,也就是讓他險些喪命的“烏臺詩案”。在一些新黨人士的有意誹謗下,蘇東坡百口莫辯,被皇帝打入大獄,隨即貶去黃州。

在被貶的這幾年裡,蘇東坡體會到了世事炎涼,人也逐漸變得理性。雖然,東坡先生仍想為國家發光發熱,但他卻對權力場產生了極大的厭惡。神宗駕崩後,蘇東坡獲得了一次重回官場的機會,被提拔為杭州知府。

在這裡任職的幾年,東坡先生盡心竭慮為百姓謀福,興修水利造福一方。雖然在人前蘇東坡仍與早年一樣像個理想主義者,但此時的他已開始考慮功成身退。

他中十分希望自己能像范蠡一樣,在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帶著自己的心上人遠走高飛,免於各種權力場上的鬥爭。

所以,蘇東坡在創作時,才會極其頻繁地引用西施與范蠡的典故,他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快意的。

參考資料:

【《蘇東坡》、《中國四大美人之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