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諸葛亮北伐,在此處偷偷留下一萬精兵,直言:蜀漢滅亡都不準回援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黃巾當立。一場騷亂過後,那個震懾了遊牧民族的大漢也最終走向衰落。天下已被統一四百多年,有言道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原大地也開始了無休止的戰爭。

一段時間過後,為了在這亂世中得以保全性命、甚至獲得一席之地,能人異士們紛紛發揮自己的本領。就這樣,

英雄們也都冒出了頭,逐漸分為三個實力強大的割據政權:又稱為三國時代。

三國指的就是魏國、蜀國和吳國。其中魏國又稱曹魏,是三個國家中最強大的一個,政權基礎來源於曹操所控制的東漢朝廷:吳國又稱東吳或孫吳,先前依附於曹操存在,還被封為“吳王”,公元222年宣佈獨立,229年孫權稱帝。最後一個掌權就是繼承了漢朝大統的蜀國,又稱蜀漢,掌權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劉備。

而在如今,

我們最熟知的三國人物:諸葛亮,就來自於劉備的麾下。

一、諸葛亮與劉備

諸葛亮出身官吏世家,從小通讀典籍的他擁有高於常人的敏銳直覺與洞察力,知識儲備深厚,具備家中祖傳的才能。只是後來父母都意外去世,諸葛亮只能帶著弟弟同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

於是諸葛亮從此就跟著諸葛玄在隆中這個地方隱居,也塑造了他的性格和處事方式。

那時劉備的謀士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所虜,以此為條件逼迫徐庶投奔曹操,身為孝子的徐庶自然不可能看著母親受苦而放任不管,只能忍痛告別劉備,走之前還告訴了劉備一個訊息。那就是

他知道有一個人的才華不在他之下,且還未參與世間的紛爭。那個人,就叫做諸葛亮。

劉備汝南大敗後投奔劉表,才去見了被徐庶推崇至極的諸葛亮。此後便是我們熟悉的故事,隆中對、三顧茅廬等。一段時日後,諸葛亮甩出了“三分天下之計”,

劉備聽完後倍感震驚,愛才心切無法抑制,便極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

諸葛亮在相處中也覺得劉備是一個明君,便答應了下來。兩人的關係隨著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提供自己的計策而變得密切起來,甚至超過了同劉備結拜的關羽和張飛。關羽和張飛還一度為此吃醋。當時劉備安慰他的兩位兄弟:有孔明在,蜀國就像魚兒在水中游一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議論此事了。

幸好一場赤壁之戰,改變了眾人對諸葛亮的看法。這張戰爭中曹操南下,而蜀國的軍事力量根本敵不過強悍的曹軍,但諸葛亮先前的“隆中對”派上了用場,

這個計策就是聯合東吳一起抵抗曹操的進攻。

二、紛亂的戰爭

最終,劉備和孫權的聯盟打敗了氣焰囂張的曹操,開始瓜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七郡,同樣的劉備使用了諸葛亮為他準備的理由獲得了整個荊州,然後又取得了益州,雖然這個做法引起了東吳的不滿,但還是實現了隆中對的戰略部署。

一段時間後,曹操又開始與劉備爭奪漢中,這種戰爭持續了近兩年之久,史稱漢中之戰。雙方都投入了極強的戰鬥力,可以稱得上是一次勢均力敵的戰爭

。這場戰爭最終以劉備的勝利告終,得到了漢中地區,在領土上又進行了進一步擴張。

此時蜀漢集團的勢力即將到達頂峰,不可預見的是,劉備也即將到達人生的最高峰。

隨後,孫權加入混戰,不甘讓他重振旗鼓準備偷襲荊州,給劉備造成損失,與此同時,

在曹操的挑撥教唆下,已經俘虜關羽的東吳政權鬼迷心竅,直接斬殺了關羽,這宣佈著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徹底宣佈破裂。

一連串的事情接連發生,劉備傷心不已,為給關羽報仇甚至御駕親征,但是遭遇了了慘敗,身心俱疲下,飄搖的蜀漢帝國無法支撐劉備,最終病逝於白帝城,並將劉禪交給諸葛亮,享年六十三歲。

從此,諸葛亮開始輔助劉禪執政,三個國家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不再輕易動手。

三、不可退的地方

但天下分久必合,諸葛亮謹記著這個道理。為了安排身後事,諸葛亮決定暫時放下對東吳的仇恨、放下東吳的偷襲之事,再度聯手,消滅氣焰囂張的魏國。

吳國自然知道蜀國意欲何為,便答應了聯盟這件事。只是雙方都清楚一件事情:一旦魏國被消滅,

那麼接下來兩國之間的戰爭就會一觸即發。

抱著這個想法,雙方在征討魏國的時候都不肯用盡全力,兵力大部分都被保護在後方,也就形成了現坐山觀虎鬥的場面。

但諸葛亮只是放下了偷襲之事,並沒有忘記,為了防止再度出現這樣的事情,便提前安排一萬精兵鎮守,下令不可回朝支援,即便是蜀國滅亡。

於是在北伐前,李嚴守江州、陳到守永安,下令無論戰局如何發展都不能放棄所鎮守的城池。

諸葛亮下這道命令的原因很簡單,永安屬於蜀國邊境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吳國如果要再次反水的必經之地。

如果永安失守,那麼蜀國將面臨魏國和吳國兩面夾擊的不妙境地。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給在東吳當值的的哥哥諸葛瑾寫信,信中明確了自己已佈下重兵,以此來警告吳國不要出手。

隨後也像諸葛亮所預料的一般,孫權沒再輕易出手攻擊蜀國後方,那些重兵和那封信為蜀國爭取了一定的喘息期,並延長了壽命。諸葛亮病逝於234年,雖然人已去世,但留下的震懾力還在,

直到蜀國近三十年後(也就是滅國前),吳國都沒能突破永安防線。

結語:

事實證明,不管先前是否遭到了許多人的阻礙,諸葛亮的決定都十分的正確,甚至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朝廷也沒有人要違背諸葛亮的意願,去調動這些精兵,而是選擇了繼續諸葛亮的方法留在當地,不做改動。

所以在公元263年的時候,蜀漢滅亡,此刻東吳又露出了獠牙,打著援助的旗號幹著捅刀子的事:派兵向西,準備趁亂拿下一塊地方,卻沒想到在偷襲永安的時候遇到了那些從沒離開過的精兵,震驚之下只能選擇撤退,不敢強硬地攻擊。

如果不是有這道防線的存在,東吳士兵可能會順著永安向上繼續侵略,直到皇城,都會併入東吳的地區。所以,這道防線的意義就是在強大而智慧的蜀國風雨飄零之時,成為扼住事態向壞的方向發展的一道不可撼動的基石。

參考文獻:《蜀相》《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