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太和改制、熙寧變法:兩場間接導致王朝覆滅的變法,是對還是錯?

公元534年七月的一個深夜,一群身著錦衣的人在一眾兵馬的保護下匆匆離開北魏國都洛陽,一路向西,往以宇文泰為首的關隴集團控制之下的關中地區疾馳而去。

這行人便就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率領的西遷隊伍,他的出逃象徵著曾經那個統一北方,力壓劉宋、南齊的北魏帝國正式走向分裂,徹底的分崩離析——同年十月,大丞相高歡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廢其帝號,改立元善見為帝,至此,東魏建立,北魏滅亡。

此時,距離那位銳意改革的一代雄主孝文帝去世僅僅只過去了三十五年……

公元1127年正月,在一片嗚咽聲中,金軍攻陷北宋王朝首都汴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皇室宗親、後宮妃嬪共計三千餘人被金軍擄走。在東平府避敵鋒芒,僥倖逃得一命的康王趙構在北京大名府登基即位,是為宋高宗。隨著徽欽二帝被俘和宋高宗登基即位,享國一百餘載的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此時距離北宋那場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失敗,也就只過去了四十二年……

太和改制、熙寧變法,這兩場改制變法運動對於北魏王朝、北宋王朝的覆滅,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評價這兩場變法呢?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大致的瞭解一下這兩場轟轟烈烈的改制變法運動。

太和改制,又稱孝文帝改革,是指北魏馮太后和孝文帝祖孫二人在太和年間掀起的一系列變法。

公元476年七月,作為太上皇的北魏獻文帝拓跋弘離奇病逝於平城,因孝文帝年幼,馮太后再度臨朝稱制。此時的北魏帝國內部統治腐化,社會矛盾、民族矛盾不斷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出身漢人、飽讀詩書的馮太后見此,便在北魏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

從公元476年到公元499年,馮太后與其繼任者孝文帝先後在吏治、稅制、俸祿制、官制等制度進行了改革,影響到了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等各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之中,北魏孝文帝曾多次受到貴族掣肘,一度導致新法推行不下去,孝文帝見此,決意遷都洛陽,遠離平城這個鮮卑貴族們經營百年的巢穴。等到遷都洛陽之後,孝文帝又掀起了第二次的變法高潮——全面漢化,在各個方面掀起了新一輪的改革,直至公元499年孝文帝英年早逝,這場改革運動才宣告結束。

熙寧變法,說起這個名字或許很多同學都會一臉茫然,但是隻要提起這場變法的另一個名字,相信螢幕前的你一定知道這是哪場變法了。

熙寧變法,是發生在宋神宗在位時期,由時任參知政事的王安石針對北宋面臨的積貧積弱局面掀起的變法運動,因此又被稱之為“王安石變法”。而這場變法前後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發生在宋神宗熙寧年間,是由王安石主持,後一個階段是發生在宋神宗元豐年間,是由宋神宗親自主持,因而,這場變法又有第三個名字——熙豐變法。

公元1067年,“享負天下盛名三十年”、屢次拒絕朝廷徵召的王安石接受了剛剛即位的宋神宗的徵召,不久便被拜為翰林學士。隨後,王安石以一本《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深得宋神宗信任,得以一躍成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開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變法。

王安石在熙寧年間以及宋神宗在元豐年間主持的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先後推出了青苗法、保甲法、保馬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涉及到了北宋社會的各個方面,規模之大曾被史家譽為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從正面的結果上來看:

太和改制使得北魏日益尖銳的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得以緩和,北魏的統治根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穩固,對於自西晉末年以來,飽受戰火摧殘的北方經濟起到了極大地積極作用。不僅如此,這場改革運動還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程序,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雖然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導致北宋積貧積弱的“三冗問題”和低效的行政、軍事體系,但也在一定緩解了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使得北宋在一定時期內“國富兵強”,在此期間,北宋還取得了“河湟開邊”的大捷,一改在世人眼中“弱宋”的形象。

從負面結果上來看:

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之後,不分糟粕地進行了全面漢化,使得無數漢文化中的糟粕也隨著全面漢化影響了鮮卑貴族,極大地削弱了鮮卑的武勇,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而後更是因此誘發了京北貴族與洛陽貴族、京北軍民與北魏統治者的對立,直接導致了那場使得北魏萬劫不復的“六鎮起義”。

而王安石變法呢,因為沒有堅實的既得利益集團,所在他與宋神宗面對大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之時,一度退卻,再加上王安石用人不當和中下級官員上下其手,導致新法在損害了百姓的利益,引起了百姓的反對。在一片唾棄聲中,就連王安石的至交,寫下了那句“享負天下盛名三十年”評價的司馬光都站在了王安石的對立面,面對這些反對聲音,王安石只能黯然退場,而宋神宗也因變法失敗憂鬱而亡。在此後的四十餘年時間裡,新法、舊法成為了一些權佞手中黨同伐異的利器,使得北宋陷入了新舊黨爭之中,最終走向了滅亡。

對於王安石變法,這沒什麼好評價的,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影響到了北宋社會的各個方面,但是因為守舊勢力過於強大,加上宋神宗動搖,最終走向了失敗,還激起了此後數十年的黨爭。

而對於太和改制來說呢,你說是成功的吧,北魏又是因為這場改革或直接、或間接地走向了滅亡;你說是失敗的吧,但是這場改革的確達到了目的——使得北魏走出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統治危機,而後更是在歷史大潮之中,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可謂是功不可沒。總而言之,對於這場改革,只能說孝文帝與其祖母馮太后在一個極度危險的時刻,選擇了一條不能不走的路,等到馮太后故去,孝文帝走到了歷史岔路口的時候,很不幸,他選擇了一條並不符合北魏國情與鮮卑族情的道路——不分糟粕的全面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