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清兵衣服上“兵”和“勇”,有何區別?一字之差,地位千差萬別

八旗子弟兵,健銳此居營。聚處無他誘,勤操自致精。—時看斫陣,異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師頗著名。 ——《閱武》

清朝時期,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為了便於對軍隊以及士兵的管理,他設立了八旗,八旗子弟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子弟兵們英勇善戰,打下了屬於清朝的江山。

近幾年來,清宮劇是成為了人們熱衷的電視劇,在這些以清朝為背景的場景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清朝官兵的服裝,他們往往統一著裝,他們的衣服前會有一個圓圈,圓圈中往往寫著字,但是衣服上的字卻有不同,老兵道:“兵”和“勇”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可這又是為何呢?

01

清朝:兵、勇和而不同

軍事力量莫過於一個朝代的核心,清朝的軍隊體系從1644年清軍入關起有了八旗軍、湘軍。明萬曆二十九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為了使得兵民和一,因此將部分為四旗,後來又分成了八旗統一了女真各部,清軍入關之後清朝成為中原地區的正統王朝。

清朝也稱自己為:馬背上的民族,清朝時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都擅長騎射,因此努爾哈赤把他們統一集結起來讓他們世代為兵,奠定了清朝的軍事基礎。他們身上穿的衣服寫的字是“兵”,清朝的兵有著很好的待遇,一旦有人做了兵,他的後代以及妻子、父母都是“兵”的身份。為了提高兵的軍事戰鬥力量,每個月朝廷還會給他們發錢糧,他們的地位也十分高。

隨著清朝人口的不斷增加,兵人數的飽和,努爾哈赤想到了另一個好辦法,設定臨時武裝“勇”,勇就相當於當地的民兵組織,形式簡單,因為是臨時組織所以沒有“兵”的好待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兵”和“勇”二者都是清軍子弟兵,為何待遇會這樣不同呢?

小官銜卻有大不同,這又是為何?

在看古裝劇時,想必大家都能注意到犯人身上的“囚”字,卻沒有太注意押送犯人計程車兵身上有的寫著“兵”,而有的寫著“勇”,想必你們也十分好奇吧!

從清朝的發展歷史來看,清朝當時的官兵體系是有明顯的等級制度的,在早期還只有八旗兵和綠營兵,他們之被稱之為“兵”,身上也有明顯的漢字標誌,當“兵”的家庭世代為兵,待遇十分優厚,相當於先秦的世官制。隨之社會的不斷髮展,兵的數量大大增加,從而引發了腐敗、意志力渙散、積極性低下的問題,無法挑起保衛國家的大梁。由此才衍生出“勇”,相當於臨時工的性質,地位很低,打仗時臨時招募一批“勇”,等到戰爭結束後就解散。

一字之差竟然差之千里,“兵”是國家的正規軍隊,要經過長期的訓練,要有“若有戰,召必回”的意識,而“勇”就好比是戰場上的勇士,臨時組織,為了應對戰爭。

02

明明“勇”比“兵”危險係數高,待遇卻天上地下之隔

作為臨時僱傭工的“勇”,沒有經過長時間正規軍隊的訓練就上陣殺敵,難免會因為缺乏技術力量因此發生意外,有時會丟掉生命。“兵”經過正規訓練已經成長為一支正規軍隊,有充足的軍備力量和作戰能力。

“兵”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和好的生活條件,逐漸的紙醉金迷,喪失了鬥志。而“勇”僅僅有打仗的蠻勁和鬥志,沒有好待遇和生活保障,也不受朝廷的重視。

這何嘗不是清朝軍隊體制的漏洞之一呢?有的人不用努力就獲得官銜和待遇,而有的人努力了一輩子卻什麼都沒有得到,這樣的不公平待遇難免會讓百姓心裡不平衡。明明“勇”相比“兵”危險係數高那麼多,待遇也是差之千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經過不懈努力,“勇“的地位終於有了提高!

無論再小的人物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奮鬥也會有大不同,清朝末年,“勇“越過”兵“反倒成為了清朝最厲害的一支軍隊力量,成為了最有力的左膀右臂,為朝代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在當時,曾國藩在地方組建了湘軍、李鴻章組建了淮軍,而“勇“都在戰役中發揮了大力量,曾國藩創立的”鄉勇“也成為”練勇“,享受著高待遇,但是國家是不承認計程車兵們歸他自己所有,是他自己的一支軍隊。隨後李鴻章設立的淮軍也是如此,這樣一來,穿著“勇”計程車兵也不斷多了起來。

其實“勇”就是由普通老百姓組成的一支軍隊,他們的意志力、品性都十分優良,他們只是沒有被發現,“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們只有農民這麼一個角色,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只要給他們一個穩定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他們是十分願意加入“勇”軍的。

由此來看,

“兵”和“勇”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前者是正式編制的兵,就好比現在的國家事業單位,而後者是為個人效力的臨時兵,不受朝廷管制,也沒有國家扶持。有人這樣稱道:“兵”是親孃養的,而“勇”是後孃養的。

“兵”和“勇”僅僅有一字的差別,卻有大大的不同,有著天壤之別,你們是怎樣認為的呢?

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軍隊體制的不斷完備,發展離不開創新,每朝每代只有總結上個朝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把軍隊建設的更加強大,使之成為國家的銅牆鐵壁,保衛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發展的意義所在。

讀者朋友們如果有想法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小編也會加入討論的。

參考文獻:《清代通史》《洪業:清朝開國史》《軍需則例》《晚清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