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雍正年間的100兩白銀,相當於乾隆年間的多少錢

作為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雖是少數民族政權,但也開創了中國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爺孫三代勵精圖治,康乾盛世期間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在乾隆年間,GDP甚至佔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盛世天國。

清朝的貨幣體系也異於其他朝代,貨幣分四類,價值量從大到小分別是銀子、銀元、銅板以及銅錢,不過清朝中晚期,銀代替了銅,成了流通最廣泛的貨幣。影視劇中常用到的道具“白銀”,實際上就是銀子,由於古代的物價水平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度量標準,所以並不能一概而論朝代貨幣等量等問題。那麼,既然同處於康乾盛世,雍正期間的錢又相當於乾隆年間的多少錢呢?我們不妨以一百兩白銀為例,分析兩個時期的物價水平變化。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古代物價推算銀兩的方法,從而才能明白古代貨幣與人民幣的換算關係。一般在古代經濟史而言,推算貨幣購買力有兩種方法:一是以國際金/銀價為標準來進行推算;二是以米價為標準來計算。

從宏觀上來說,國際金/銀價是指國際黃金/銀市場中黃金/銀交易的價格,自古以來,世界人民都將黃金/銀視作最值得信任的財富之一,國際金/銀價也成為評估風險的綜合價格指數。而從微觀上來說,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在過去的農耕社會,平民百姓最關注的生計問題就是能否有能力購買足夠的糧食,根據各個朝代的米價,可以反映出該時期的富庶條件。從人均糧食來看,大米的使用價值只增不減,具有一定的可參考性。

其次,我們來具體推算國際銀價為標準的雍正銀兩價格。國際銀價的標價是元/克,換算完國內的匯率,基本上是在5。86元/克上下波動(以2020年7月28日為準)。據此,我們不難算出各朝代一兩銀子的價格,只需要將各個朝代銀子的重量乘以相應的單價即可。清朝一量銀子摺合33。3克,那麼一兩白銀相當於人民幣約兩百元,這是清朝一兩白銀的平均價格。

接著,我們以米價或者是糧食來算。具體到朝代來說,雍正初年,一升米的價格是7文錢,據《清會典》記載,清朝的一升等於1。5斤,那麼一斤米需要約4。6文錢。而一兩銀子是1000文,所以一兩銀子可以購買約142升米,等於213斤。現在的大米,一袋25公斤的大米,均價在110左右,那麼213斤約等於4。26袋25公斤的米。所以一兩白銀在雍正初年,約460元人民幣。而乾隆中期,每升米漲至14文錢。那麼我們按照上述的推算方式,可以在乾隆中期,一兩白銀相當於230人民幣。雍正年間的一百兩白銀約等於四萬六千人民幣,在乾隆年間,就只約等於兩萬三千人民幣,比雍正年間足足少了一半,這體現出乾隆年間的購買力在下降。

究其原因,乾隆年間白銀的購買力下降,淺談原因,主要有二:

一乾隆年間,市面上沒有足夠的商品。乾隆中後期釋出的政策,使得白銀成為取代糧食的主要流通貨幣。恰逢日本、美國等國家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多了,但市面上不能生產那麼多的商品,有錢人會繼續買地,卻沒有地方去消費。當市面上的白銀數量遠遠超過商品數量,那麼就會引起物價全面上漲(例如布匹、房屋、糧食、百貨等)購買力也就會相應的下降。

二、乾隆中期之後,逐漸開始享受奢靡,這也導致了貪汙腐敗之風在乾隆中後期盛行。貪汙勢必會帶來殘酷的階級剝削,加上當時土地高度集中,平民百姓生存的並不容易,傳統的小農經濟抑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到了乾隆末期,更不斷髮生了農民起義的事情。再加上閉關鎖國的政策,進一步拉大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差距。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一個時間點,因此乾隆中後期的經濟嚴重失衡,這也為後來大清國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筆。

總的來說,清朝康乾盛世的購買力還是不錯的,雍正初期的一百兩白銀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四萬三千元,而乾隆年間同樣的白銀,人民幣折算額少了一倍,恐怕這也是盛世只到乾隆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