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什麼劉備還是不信任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人盡皆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回報恩情的故事更是廣為傳頌,這一對君臣關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並將長期被視為典範。小編今天試著為大家解讀一下這段君臣關係。

為什麼諸葛亮對劉備如此忠心耿耿呢?

首先,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

正如小編開頭所說,劉備曾經為了“諮當世之事”罔顧身份地位三顧茅廬,這種誠意換誰不感動?正是感動於劉備的誠意,諸葛亮又是個有識之士,就此“許先帝以驅馳”,致力輔佐明君。古有三顧茅廬,後有程門立雪,都是對求知求學的尊重與付出的誠意。

其次,諸葛亮心目中認為只有漢室才是正統。

諸葛亮作為大漢的子民,思想基礎是儒家,受儒家思想宣傳的影響,他認為漢室才是正統,因此他後面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帝國、北伐討伐曹魏乃至後面幫扶阿斗劉禪守住家業,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興復漢室。

民間認為諸葛亮致力於興復漢室還可能是因為他是漢獻帝劉協。民間的這種猜測也並非空穴來風,第一,漢獻帝和諸葛亮生辰一致;第二,諸葛亮以極為尊貴的神獸“臥龍”自稱,而一般只有皇家才這樣稱呼;第三,諸葛亮隱居草廬卻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不過這也只是猜測。

總而言之,諸葛亮是堅定地維護漢室的。

第三,諸葛亮十分重視忠義綱常。

諸葛亮的思想主導是儒家,儒家最重綱常倫理,“君為臣綱”,君臣關係不可僭越,既已認定劉備為明君,便輕易不能改變。

但有人指出,劉備根本不信任諸葛亮。

在入蜀的時候,劉備帶的將領是鳳雛龐統,而在攻打漢中的時候,帶的將領是謀士法正,接連兩次對蜀漢政權鞏固十分重要的戰爭都沒帶上諸葛亮,而把諸葛亮調去看糧草,這豈不是浪費了臥龍先生的技能嗎?

在成功攻下四川后,諸葛亮卻被調去益州郡做太守,要知道,益州郡就是今天的雲南宜良縣,這不是離權力中心反而更遠了麼?而法正卻做了蜀郡太守,也就是成都的太守——都城的長官和小地方的長官能比嗎?

在好兄弟關羽敗走麥城被馬忠擒獲殺害,劉備要向東吳報仇、大舉興兵卻大敗於夷陵的時候,諸葛亮感慨道:“要是法正還在,他就能勸阻陛下伐吳的軍事活動了。”諸葛亮神機妙算,怎麼會不能預料此次伐吳的後果?但是他不能也無法勸動劉備,這樣只會破壞君臣關係,也只好作此感慨。

在劉備於戰敗後大病將死的時候,他對諸葛亮說:“對阿斗,能輔佐就輔佐,不能就取而代之。”諸葛亮泣不成聲地迴應一定會盡心盡力,也就是委婉拒絕了自立為王。諸葛亮何嘗不知劉備這是在測試他的忠心,他當然不敢應諾。而在對趙雲囑託孤之命的時候,劉備只說“早晚看覷吾子”,意思就是你要幫我看好劉禪的皇位,言外之意就是不要被別人強走漢氏的地位了。這又給諸葛亮安上了一套鐐銬,使他沒有機會自立為王。

甚至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分析過劉備與諸葛亮不合拍的原因。他在其史學名著《讀通鑑論》中寫道,諸葛亮一心想要興復漢室,鐵了心要滅曹魏,而為了北伐滅曹,就必須與東吳結交。劉備沒有那麼多正統思想,他只想要稱王,因此他信任關羽要多於諸葛亮。何況諸葛亮還有個兄弟諸葛瑾在東吳謀事,劉備又是個多疑之人,不免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交情。

難道作為一代帝王,劉備的心胸真的如此狹小到懷疑為他鞍前馬後的諸葛亮的忠誠嗎?

小編認為不然。縱使劉備在兩次鞏固蜀漢政權的戰役都沒有起用諸葛亮,那隻能說明劉備這個時候可能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太自信。更何況龐統是諸葛亮舉薦的人,劉備待見龐統的禮節還要低於劉備待見諸葛亮的禮節。雖然沒有把諸葛亮帶上戰場,但是劉備卻安排了他去看守糧草——糧草在戰爭中何其重要,有時候甚至直接決定了軍隊的生死,由此可見劉備有多信任諸葛亮。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年近二十餘歲便武力過人,十分得劉備的歡心。但劉封后面聽信離間讒言,多次拒絕援助關羽,甚至欺凌孟達,諸葛亮便向劉備諫言除去劉封,於是劉備賜死,劉封便自裁了,劉備因此深感痛惜。雖說劉封可能年輕氣盛、有勇無謀,有些年紀輕的人普遍有的頑劣,但好歹與劉備有個父子名分,始終沒有背叛過劉備,而諸葛亮不過諫言便可以讓劉備做出賜死養子的舉動,足以說明劉備有多信任諸葛亮的識人之才。

小編認為,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信任關係,導致諸葛亮在伐吳一事上無法勸阻劉備。

伐吳是一次大型軍事活動,極重情義的劉備鐵了心要伐吳,如果身為國家最高統領的君主劉備和眾大臣中公信力最高的諸葛亮在此事上產生分歧,會導致人心不齊、朝廷震盪,最終落得分道揚鑣甚至滅國的下場,漢室將再無興復的可能,這比劉禪治國更可怕!他能做的只有留守後方守住劉備打下的江山——你盡去做你想做的事,剩下的我來幫你收尾。諸葛亮這樣想,也這樣做到了,劉備死後,他不忘遺命,勠力北伐,輔佐後主,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這是人世間最高層次的信任,怎容後輩擅自以陰謀論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