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唐朝名將李光弼,為何能夠多次挫敗敵軍,終平定此次叛亂

張唐英曾有言:“光弼平安史,有大功於社稷,古之名將無以加之。然非純臣也。”如這句話所說,這李光弼絕對是一位相當出色的將領,他對於國家的付出那是不言而喻的,沒有任何人可以質疑。

在與敵軍交戰的過程之中,李光弼多次獲得勝利,這也導致叛賊接連退卻,史思明不願如此,因此便集結軍隊全力以赴攻打汴州。而那時的李游標正在黃河附近巡視,得知訊息之後立刻返回。

他沒有采取手下將領的意見,而是用自己豐富的戰場經驗來提出新戰略思想,最終成功挫敗敵人的陰謀,守衛汴州的安全。

等到之後又直接帶領軍隊將叛軍全部鎮壓,使這次混亂局面終於落下帷幕。

多次遭遇失敗的史世明實在不願意繼續受到唐朝方面的壓制,因此最終集結軍隊兵分四路南下,想要對汴州地區進行圍攻。

而在這個時候的李光弼正在黃河流域,對當地的軍隊進行巡查。

得到史思明大舉南下的訊息之後,立刻晝夜不停地趕回汴州,並且要求刺史在此堅守十五天,他必定率領主力部隊前來救援。汴州刺史信誓旦旦地答應李光弼,李光弼便返回洛陽調集軍隊。卻沒有想到在敵軍兵臨城下之時,

這汴州刺史竟然在遭遇第一次兵敗之後就立馬投降,叛軍即導致汴州陷落,叛軍的勢力再次擴大到江淮一帶。

與此同時,李光弼已經到達洛陽,他也知道汴州形勢的變化,召集將領商量解決之法。其中有將領認為可以退守到潼關,佔據險要的地理位置,從而來抵禦敵軍的入侵。對此,

李光弼並不是很認同,認為唐軍方面與叛賊方面的軍隊數量本就旗鼓相當,若是一昧的向後撤退,無緣無故的放棄現今的領土,就導致敵人氣勢更加囂張。

還不如現在就撤守到河陽地區,讓敵人不能向西入侵,這樣或許還能夠取到更好的效果。但他麾下的那些將領卻並不認可,李光弼無奈只好選擇一個折中的方法,

讓其中一些將領率領著洛陽的百姓撤退,使洛陽成為一座空城

在這之後,李光弼還指揮著士兵將軍需物資運輸到河南地區,並準備在此修建防禦工事。

史思明的騎兵部隊早就已經到達石橋附近,李光弼便乾脆率領500騎兵殿後,保證軍隊順利進發。而史思明方面也對如何應對敵軍產生疑惑,暫時停止步伐,等待主力部隊到達之後再行打算。

這個時候的李光弼則抓緊帶領軍隊路過石橋,雖然已是天黑,但由於火把的光亮,這導致叛軍發現他們的步伐,立刻反應過來,對其發起追擊。

無奈之下,李光弼只好連夜撤退到河陽地區,但這個時候他有2萬左右計程車兵,而糧食卻只不過只有10天的而已。好在在李光弼的激勵之下,士兵們這才安定下來。

過了不久,李光弼便開始組織軍隊與敵軍方面進行一次交戰,這一次他們交戰的規模十分宏大,而李光弼也表現志在必得的氣勢。

只見他不斷揮舞著手中的旗幟,激發士兵們為國效力的決心,一時之間,呼喊之聲驚動天地,最終挫敗敵軍。

在這場戰鬥之中,唐朝斬首一萬一人,活捉八千餘人,獲得的物資武器數不勝數,叛軍多位將領被俘虜。這場戰爭中再次展現李光弼出色的軍事才華,

也因這場戰爭,成功牽制住史思明的主力部隊,這才保衛京城長安的安危。

而史思明並不知道這方已經遭遇失敗,還在不停對河陽南城進行圍攻,直到李光弼向其展示俘虜之後,史思明這才宣佈撤退。

緊接著,李光弼乘勝追擊,打得史思明方面不敢還手。

上元元年,肅宗加授李光弼為太尉兼中書令。

李光弼在朝堂中地位極高,奈何後宮中宦官干政,屢次干涉皇帝決定,皇帝對其十分信任,導致李光弼多次陷入困難之中。

例如當初唐肅宗就相信餘朝恩賊人可以徹底消滅的言論,命令李光弼必須加快腳步收復洛陽地區。

但在李光弼看來,現在實際並不適合,敵軍方面還有著強大的軍隊力量,若是貿然的發起進攻,那不能保證戰鬥的勝利。

奈何朔方節度副使等人也依附於魚朝恩,建議儘快出兵。

無奈之下,李光弼只好將麾下大將李抱玉留守在河陽地區,自己與魚朝恩等人帶領軍隊對洛陽發起進攻。

說來也是可笑,這是朔方節度副使竟然不聽從作為主將的李光弼的命令,沒有按照他們原先的部署在洛陽城北外設定陣營,導致唐朝方面遭遇失敗。

李抱玉得知訊息之後,立刻決定放棄河陽,而李光弼也退守到聞喜地區。

話雖如此,但史思明方面雖然獲得勝利,但卻被他的兒子所殺害,這也給了李光弼一個喘息之際

。唐肅宗這個時候也反應過來,或許是魚朝恩出現一定的問題,因此將這個罪過歸於魚朝恩身上,沒有對李光弼進行任何的懲罰。

但在李光弼進入京城之後,他卻主動向皇帝謝罪,得到皇帝的赦免。

這個時候叛軍已經處理得差不多,因此李光弼便在徐州地區為官,他只參與軍隊事務的決策,其餘的事情全部都將與副將處理。在他的努力之下,軍隊紀律分明,東部地區逐漸安寧下來。孫甫曾這樣評價他:

光弼將帥之材,傑出於時。平賊之功,高於諸將。晚年為讒邪所間,大節微虧。蓋不能去強橫之態也,可不惜哉!

這李光弼確實是一位將帥之才,在戰場上有著極為出色的表現。而他在安史之亂中所立下的功績,也是那些將領所趕不上的。

奈何在他晚年的時候遭到旁人的誣陷,這也導致他為此失去許多,甚至名節也受到影響,真是可悲啊。

參考資料:

《舊唐書 卷110 李光弼傳》

《新唐書 卷136 李光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