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高仙芝與阿拉伯人怛羅斯大戰,大唐慘敗,敵人趕緊跑來求和

發生在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是一場神奇的戰爭,也是唐朝名將高仙芝少有的敗績之一,更匪夷所思的是雖然大唐慘敗,但敵人卻跑來求和了。

怛羅斯之戰的過程

在怛羅斯之戰前夕唐玄宗李隆基領導下的大唐帝國正在急速擴張,領土一直向西延伸,大有逼近裡海的勢頭。而在另外一頭的阿拉伯帝國也在急劇擴張期,並且平穩地完成了改朝換代。兩大帝國在中亞地區的勢力越來越接近,兩大文明的碰撞在所難免,貌似一場世紀衝突即將來臨。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高仙芝率領唐軍從吐蕃人手上重新奪回小勃律國的控制權,至此蔥嶺不再受到吐蕃人干擾,可以騰出手來安心往西經營西域了。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高仙芝擊破朅師國,進一步控制帕米爾山谷地區。接著又擊破了石國及突騎施,大唐的勢力已經觸及阿拉伯帝國的邊緣。但這一次高仙芝高興過了頭,縱兵搶劫屠城,使得大唐失去了信譽。流亡在外的石國王子遂向附近的幾個部落求援,並且聯絡了阿拉伯人組成聯軍準備報仇。

高仙芝獲得情報後決定先發制人,但因為這一帶地廣人稀聚兵速度較慢,便帶著一部分唐軍以及從附近藩屬部族徵召來的混合軍隊,向他們的據點怛羅斯一帶進發。後續還從北庭西北征來了一部分葛邏祿僱傭兵,加以補充。

抵達戰場後,兩方軍隊大戰,唐軍一直處於優勢,豈料葛邏祿僱傭兵反叛,抄了唐軍後方,導致唐軍潰敗,最終幾萬人僅三千餘人逃回去。

不過很奇怪的是,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再也沒有跟唐帝國出現大規模的戰爭;並且戰後阿拉伯人馬上派人來求和,也沒有乘著勝利的勢頭繼續東進。

雖敗猶勝原因

阿拉伯人之所以跑來求和,首要原因是見識到了唐軍強悍的戰鬥力。

雖然對於參戰雙方的總人數與傷亡數有多個版本,但多數版本都指向阿拉伯軍隊至少有20萬參戰(包括諸胡聯軍),唐軍參戰人數在2萬人上下,差不多是10:1的比例;而傷亡方面總數比例差不多在4:1到5:1之間,要知道這是在唐軍人數劣勢卻被偷襲慘敗的情況下的戰果,可見唐軍的戰鬥力有多驚人。

阿拉伯人打了勝仗,也沒法高興起來。這裡是他們的主場,守株待兔,有優勢;唐軍是客場,長途跋涉三個月,屬於疲軍。阿拉伯人佔據各種優勢,卻還損失這麼大,可想而知如果是主動攻擊安西都護府需要多大的代價。按照他們的估算,賠光老本都未必能得到一寸大唐的領土。

阿拉伯這方的主將以及幾個重要將領都受到了清算,有認為是因為勝仗而功高震主,但我覺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統治者遷怒於他們盲目對大唐開戰,使帝國蒙受巨大損失。他們認為如果繼續與大唐為敵,將得不償失,所以東進的步伐基本鎖定在了蔥嶺以西,求和什麼的不在話下。

而在大唐這方,

自從開元盛世中期,唐玄宗李隆基便開始從“文治”轉為“武功”

,這點可以從掌權宰相的任命看出來。“文治”期間掌權的主要是姚崇、宋璟等改革派,在他們陸續死後交替派宰相張說、張九齡上臺,前者偏武,後者偏文,政策走向已經開始轉變;而開元后期李林甫拜相,徹底完成了“武功”轉變,進入急速的軍事瘋狂擴張期。

擴張期主要表現在邊鎮的節度使制度定型,邊鎮兵權逐漸增長;而邊鎮的將領為了爭功獲得封賞,經常會主動挑起戰爭(比如高仙芝屠石國)。還有一點就是募兵制逐漸定型,唐軍的戰鬥力有了非常顯著地提高,是西域諸國乃至阿拉伯帝國無法抗衡的。

不過唐玄宗李隆基雖然好大喜功,但內心還是清楚的,西域地廣人稀,路途遙遠,且有蔥嶺、天山山脈等各種地形阻隔,行軍十分不便,所以並沒有將過多的軍隊派到西域駐守或者用於擴張。比如天寶年間在安西都護府常駐的唐軍才24000,都不及范陽三分之一。所以怛羅斯之戰大唐還在繼續往西擴張,但擴張的腳步卻放緩了,主要精力還是在消化這片領土上。

當然了4年之後安史之亂就爆發了,擴張也停止了。不過一直到吐谷渾被吐蕃人奪去後,西域的控制面積才逐漸萎縮。但不管怎麼樣,阿拉伯人始終沒有越過蔥嶺,也沒有跟唐軍繼續交戰過。

沒想到不打不相識,兩大帝國之間互相探到了各自的底,形成了默契。

不過問題來了,假如沒有安史之亂,大唐會不會在消化完中亞後繼續西進跟阿拉伯帝國大幹一場呢?

我是東海尋人,喜歡這篇文章的小夥伴歡迎點贊、評論、分享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東海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