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王陽明和孟子口中的“良知良能”是一回事嗎?細細品來,非也非也

炎炎夏日,諸君是不是有些酷暑難耐呢?為了回報各位同好們的支援,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個在三伏天專用的避暑養生的良方。

大家不要小看或是慢待了我這個良方。我這個人是很小氣的。一般情況下,真的不願意將這些臨近失傳的妙法公之於眾的。

所以,希望有緣看到的,一定要珍之密之。

說來這個良方可是頗有來歷,據傳是當年太上老君傳給東漢末年的鐘離權的。鍾離權,就是“八仙過海”中的那個梳著兩個爪髻的那位大仙家。

我們如果在家裡行此良方呢,就要注意開窗通風。但切記,我們的腹背不可以迎風而對。古人講:

避風如避箭,見色如見仇。

所以,真正有點養生知識的人,他一般都不會輕易迎風站臥坐立。

絕對不可以開空調!!!

此避暑良方一開空調就失靈了。

家裡如果太過嘈雜不淨,或是妻子不願意瞅負心漢,丈夫不忍看黃臉婆的。那就出去,找一僻靜之所,最好是一棵大樹底下還有一兩塊青石的那種幽靜之所在。此類地方,行此良方原本是極好的了!如果不怕蚊蟲叮咬,或是堪受蛙鳴鴨叫的話,有一汪池塘或是湖水就更有意境一些了。

首先,繞座三匝。然後盤膝於座上。一手之拇指輕捏食指之頂端。一定是輕輕地捏或捻。此處絕不是較勁地方!然後口中徐徐吐氣。

吐氣之時,宜緩宜輕。雙目最好微斂,但不可全然閉住。

如果在戶外的話,隨身最好不要帶貴重物品,唯恐行此良方之際,分了心神就不好了。與此同時,還要用另只一手輕揮蒲扇。

此處特別強調,一定得是蒲扇。因為那種蒲扇吹搖過來的風有青草的味道。細細品味,很是好聞。

雖說蒲扇輕搖,但也要視自身感受而有輕重緩急之別。如果太熱,就略微扇得急重些;如果不是很熱,就略微扇得輕緩些。

據說漢鍾離仙師獨得此中三昧。故而一年四季,不論春秋冬夏,亦不論寒暑溫涼,手中都拿著一把蒲扇。這把蒲扇可不只是法寶,它裡面有著很深的機關竅要。有興趣的咱們有機會再交流。

據傳,三國時的諸葛亮也於此道略同一二。

諸葛亮這個人不得了。所謂袖裡有乾坤,扇中有八卦。但他也是紅塵中的英豪,而非出世的神仙。所以,論及養生之道,那自然是比不了漢鍾離了。

我幼年之時,曾得遇異人傳授此良方。多年下來,頗有效驗。

首先不用開空調,便不會得什麼所謂的“空調病”;

其次連電風扇都無需開,的確省卻不少電費;

再次,真的鍛鍊身體啊。

由雙手,到雙臂,再到雙膀及雙肩,甚至蔓延到腰背之際,都強壯了不少。

而且,當你仔細慢慢地徐徐地呼氣,久而久之,那其中之妙,真的是不可以用言語來表達的。

王陽明先生天縱奇才。儘管他也得遇過道家高人的指點,但他的確於養生之道了知的差一些。不到六十歲,大約五十七週歲的樣子,就病逝了。而且生前飽受肺病的折磨。死時據說全身潰爛,慘不忍睹,慘不忍聞!

不過陽明先生的意志還是非常堅強的。“我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就是一代“心學”宗師留給後世後人最後的名言!

作為人傑來講,王陽明先生絕對是成功的。也是堪為萬民景仰和學習的。

。我連日來發文無有它意,更不是不敬和唐突古人。只是在說明一個真實:王陽明先生儘管堪為萬民典範,但的確不是聖人!

僅此而已,無他!

王陽明先生有個非常著名的“心學四句教法” 即: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關於這個“良知良能”最早提出來的應該是孟子。

孟子曰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老爺又講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更不知道了!

首先“良知良能”論出於孟子。但在晚年的王陽明先生那裡,對於“良知良能”已然有了不同於孟夫子的見解了。

孟子所講的“良知良能”是一種出自於天然的“知能”,而表達的形式卻是猶如人類孩童對於親生父母一般的純潔情感。而且,孟子還把這種“孩提之童”對於“父母兄長”的“親敬”的情感上升到“仁義”的高度。

而在王陽明先生晚年的認識境界來看的話,所謂的“良知良能”則是出於對“世間事物善惡是非”的一種“判斷”。這顯然已經出離了孟子認識下的\出於“孩提之童對於父兄親敬”的\“純潔情感”下的\那種“良知良能”了。

王陽明先生的心學體系裡的“良知良能”是出於思考和權衡的。已然不那麼天真而純粹了。但這並不是說孟子就高明到了哪裡。相反,或許,孟子口中的“良知良能”更糟糕呢!

良知良能如果建立在\孩童對於至親父兄的“親敬”的\純潔情感之上的話,如果世間還有人\確信這種“良知良能”真實存在的話,那麼這種人\未嘗不會落得被他人\“玩弄他人於股掌之間”的\下場。

無他,太過幼稚了!

王陽明先生的“良知良能”還好一些。好歹是建立在所謂的“知”之上。進而還有對於“善惡是非”的分別。

所以你看,這個王陽明短暫的一生,僅僅五十七個年頭,他就完成了天下所有\有進取心的\讀書人的夢想,那就是所謂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而反觀孟子在其所處的現實時代之中,幾乎無有建樹。即沒有王陽明先生的那種功業成就 也沒有王陽明先生那種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

究其原因,不過二種:

一者,要不,聖人說了假話了,莊子先生一生都是如此看待儒家的虛偽的;

二者,王陽明先生的“理解”,更實用一些!

均屬閒聊,敬請指教;

歡迎表揚,謝絕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