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這個貧困縣咋“引鳳回巢”

河南西北角的臺前縣,地處黃河灘區,是一個深度貧困縣。以前,這裡“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年年有洪澇,歲歲鬧饑荒”。而今,縣裡迎來大批返鄉創業青年,贏得鄉村振興新機遇——

全縣崛起汽車零部件企業500多家;羽絨產品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框產業佔全國50%以上市場份額……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3367名臺前人返鄉創業,帶動3。28萬名農民就業增收。

“臺前許多產業‘無中生有’,一批批外出的人才帶著技術、資金,帶著經驗、情懷回鄉,他們是鄉村振興的希望!”臺前縣委書記常奇民說。

鄉村振興,關鍵看人氣。農村人才怎麼引得來,留得住?記者進行了調查。

為何引得來?

產業有基礎,用地用工成本低

在臺前縣,飛出去的“鳳凰”,緣何願意回鄉?

記者調查瞭解,不少人看中鄉村創業成本低。吳玉磊、丁小燕大學回口認畢業洩高精後,留在鄭州打拼。2011年,兩人辭職創業,看中舞蹈服和舞鞋生意,七拼八組頂湊,開了個40多平方米的代銷店。第二年,兩人借用親戚的舊房子當車間,僱傭20多名工人,掙下第一桶金。

“時間一長,用工成本高,技術工人流失,想擴大規模,大城市缺少空間。我們一盤算,如果回老家,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吳玉磊說,老家有場地,鄉親們也有做鞋的手藝,算工價,每月人均便宜近千元。

2013年,吳玉磊兩口子回到臺前縣清水河鄉嶽莊村。一開始,他們購置縫紉機,培訓工人,在自家小院辦起鞋廠。之後,租地建起“扶貧車間”,安置就業50多人。技術有保障,產品有質量,銷路越來越廣。如今,年銷售舞鞋100多萬雙,產值近千萬元。

有人返鄉是看到產業基礎。馬樓鎮人滿慎波原本在內蒙古做汽配批發生意,年銷售額2000萬元,但他一直有發展綠色農業的夢想。“濫用化肥、農藥,讓果蔬品質下降。我想種出綠色農產品,找到記憶中的味道。”滿慎波說。2017年春,他拿出200多萬元,流轉土地560畝,開始在黃河灘發展農業。

有人返鄉是因為家庭所需。打漁陳鎮周莊村的楊紀彬、姜玉芬夫婦回鄉,初衷是不願再讓孩子“留守”。

2008年,楊紀彬、姜玉芬從北京一家服裝廠辭工,回鄉做服裝加工。因為技術不過關,一年後創業失敗,十多萬元投資打了水漂。夫妻倆到杭州打工,雖說倆人每月能掙1萬多元,可始終牽掛老人、孩子。2015年,夫妻倆再次回鄉創業,從代工做起,如今已建起500多平方米廠房,自創童裝品牌——“妙妙蟲”。

如何幹得好?

土地難批、貸款難拿,完善軟環境是關鍵

回鄉創業,說來輕鬆,幹起來不易。

記者採訪中瞭解,對於許多返鄉創業者而言,最大的難題首先是土地問題。創業者多以家庭小作坊式生產起家,想擴大規模,建設廠房,租地是第一關。

後方鄉玉皇嶺村的王楠自學做相框。創業之初,因土地難租,一年多無法新建車間。2015年,縣裡鼓勵建設“扶貧車間”。王楠終於獲准建起佔地15畝的廠房,吸納70人就業。

採訪發現,當地“扶貧車間”政策使一大批小企業有了“長大個”的機會。長遠來看,如何最佳化集體土地租用政策,依然是返鄉創業者最關心的事。

其次是資金問題,集中在貸款難。建新車間,買新裝置,王楠花了300多萬元。他把多年積蓄全部投入,仍有很大缺口。於是,王楠把房子抵押,貸80萬元,勉強湊夠。廠子執行後,週轉資金左挪右支,捉襟見肘。幸虧鄉里協調50萬元的扶貧貸款,才解燃眉之急。

“做企業,經常感覺缺資金。”姜玉芬坦言,有時候貨款迴流不及時,她和丈夫不得不貸款發工資。在政府幫助下,他們拿到100萬元的扶貧貸款,由政府貼息。

創業者普遍面臨融資渠道單一問題。專家建議,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

當創業者邁上一個新臺階,面臨的最大短板是管理、技術人才。

吳玉磊剛回鄉時,請一個同鄉負責舞鞋生產。老鄉懂縫紉,但不懂做鞋,領著工人生產出一批殘次品,全部壓在倉庫。吳玉磊一年賠了100多萬元,幾乎破產。無奈,妻子丁小燕只好帶著出生不久的孩子回鄉,親自上陣,才扭轉市場。“在村裡幹事,特別想招大學生來管理,可談了幾個,不是嫌工資低,就是不願意下鄉。”丁小燕說。

管理人才難覓,技術人才難招。馬樓鄉小夥趙陽依託臺前縣汽配行業優勢,做起電子商務,2017年網上銷售收入800多萬元。現在,他最頭疼的也是人才。“特別缺客服、網站美工。”趙陽說,他試著在網上招聘,應者寥寥。

“培訓一直沒停過,但農村電商發展迅猛,始終不夠用。”臺前縣電子商務辦公室主任付純靈說,縣裡兩年時間培訓了12000名電商從業者,仍是不夠用。

即使是熟練工,也難留下。打漁陳鎮後柴村劉龍波、柴麗芳夫婦從事羽絨製品加工,最迫切的需求是提高工人素質。“同樣的工種,有的工人一個月能掙七八千,有的手法差,只能掙三四千。”柴麗芳說,鄉村工人流動性很大,連續幹一年以上的人在廠裡都是“寶”。

採訪發現,鄉村小企業對高階人才吸引力有限,原因主要是能提供的工資待遇有限,同時地處偏遠,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跟不上。人才缺失導致“夫妻店”成為常見模式。

咋能留得住?

政策對路,產業有幹頭,生活有奔頭

鄉村振興,迫切需要有見識、有才幹的青年人才。記者瞭解,目前臺前縣返鄉創業者大多在30歲上下,有打工經歷,有創業激情,咋能讓他們在村裡紮根?

調查發現,返鄉創業者們最關心的,是事業能否持續。

汽車零部件行業是臺前縣的特色產業,年總產值50多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8。9%。縣裡第一批鄉村創業者多數出自這個行業。當年騎著腳踏車走街串巷的小販,如今不少成為身家千萬的老闆。

老闆有老闆的煩惱——成本上漲,同質競爭,行業利潤越來越薄。技術如何提升,產業怎樣升級?

“這兩年,感覺迷了路,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兒走?知道瓶頸所在,又不知道怎麼突破。”萬聯汽車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聶興安說。

20年前,為了賣汽車配件,聶興安騎著腳踏車翻越過武夷山。如今,他雖然仍願意吃苦,卻不知道怎麼翻越眼前的“山”。他報名參加企業家培訓,因為針對性不強,仍沒找到答案。

“不少培訓只會說專業術語,紙上談兵,很難真正幫到我們。”和聶興安一起創業的徐龍海也有類似困惑。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他甚至聘請了一個管理團隊,但收效甚微。

企業家著急,縣裡也在想辦法。臺前縣編制汽車零部件產業規劃,為企業指明方向;引進龍頭企業,引導當地企業由一般配件生產逐步轉向核心動力類零部件生產;引導企業集聚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基地。縣裡計劃藉助清華、北大等高校師資力量,開辦企業高層MBA核心課程班、企業總裁研修班等,加強企業家和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培訓。組織企業家到沿海發達地區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增強本領。

“引鳳回巢”離不開政策引導。臺前縣依託現有產業集聚區、電商產業園等,盤活閒置廠房等資源,發展返鄉創業園。同時簡化返鄉創業登記方式,配套減稅政策,降低門檻。農民工返鄉創業符合條件者,可免徵一系列行政事業性收費。

“除了穩定產業,留下人才還要靠提高鄉村發展的軟硬體。”常奇民認為,農村基礎設施的歷史欠賬仍然很多,要留住創業者,必須改善交通、通訊、物流等硬環境,必須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培育使用引進機制,在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優質保障,讓回鄉者舒心創業,讓創業者安居樂業。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1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