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高宗時期,王氏被廢,武氏被立,“多相制”再也無法阻止皇權獨斷

引言

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恆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全唐文*立武昭儀為皇后詔》

這是唐高宗李治立武氏為皇后的詔書,那麼李治又是如何廢掉王皇后,當朝的多位宰相為何要反對,唐高宗最後又是怎樣成功立武氏為皇后的,在這場廢后立後的過程中,宰相們的表現又如何,讓我們來看看宰相們在這場風波中是如何失敗的!

01何為宰相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

秦朝時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稱作丞相,就是“

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的宰相。這種丞相以一職“

獨兼三公之事”的模式屬於“獨相制”

,在職數上設左右二人,但大多時候都是由一人獨領相位,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到了西漢時期承秦制,沿續秦朝設定

丞相為百官之長,

在丞相府中還專門有百官朝會殿,用來供丞相召集百官商議國事的。

當時名相陳平對宰相職權有過一個總結:

“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漢武帝時期先設定

大司馬用來瓜分宰相軍權

,接著主導朝官的

內外

之分,

稀釋

宰相在官僚系統中的影響力。

大司馬

就自然成為內朝的群臣領袖,而

宰相便只是外朝的百官之首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大打折扣。

而到了漢成帝又

設大司空加入到對相權的瓜分

,丞相之名也一度被改稱大司徒,連標示身份的名稱都失去了。自此之後,對宰相權力的分解便成為歷代皇帝打壓相權的通用手段,

秦漢之初的獨相制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多相制、群相制。

西漢後期,大司馬

由一個依附於將軍本官的加官變成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超司徒的獨立職官,以內朝官領袖又兼跨外朝官首腦,

儼然有了漢初丞相的雄風。

東漢光武帝時期又設定了

尚書檯

,所以東漢時期真正行使相權的是

尚書檯,“用人行政,領尚書者定於禁中,丞相奉行而已,權遂歸尚書”

,揹負宰相之名者只剩負責執行,只有

得到“錄尚書事”的頭銜才有宰相之實

,才能總攬朝政大權。

於是“錄尚書事”這個頭銜從東漢直至南北朝,在七百餘年間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東漢有太傅陳蕃、太尉李固、司徒王允、司空楊彪、大將軍何進等人錄尚書事,三國時有諸葛亮、司馬懿、姜維等人錄尚書事,兩晉時有賈充、王渾、王導、庾冰等人錄尚書事,南朝時有劉義恭、蕭道成等人錄尚書事。

尚書檯在

南朝梁時改稱尚書省,正式成為行使宰相職權的最高機構

,這一時期的宰相制度也被稱為

“一省制”

隋唐時期,

宰相

制度於是進入到

“三省制”時代

。在三省制之下,相權被

一分為三

,即政策制定權、政策審議權和政策執行權,具體的運作則是“中書造命,門下審復,尚書奉行”。

尚書省長官尚書令是正二品,而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和門下省長官侍中則均僅為正三品,所以

尚書省的地位在宰執中是很突出的

,尚書令自李世民之後空置不設,以從二品的副職

左右僕射充當長官

唐朝的正職宰相就是中書令、侍中、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和尚書僕射。中書令“掌軍國之政令”、“佐天子而執大政”,侍中“佐天子而統大政”、“掌出納帝命”。中書侍郎“朝廷之大政,皆參議,”黃門侍郎“事之與奪,皆參議,”尚書僕射“統領六官,”實際上分別代表了決策、核查、執行的執政權力。在唐朝的正職宰相中,侍中、中書令地位最高,其次是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尚書僕射,這與唐高祖時代開始提高中書門下省有關,強調決策過程中減少執政錯誤,溫彥博、溫大雅兄弟同時擔任中書侍郎、黃門侍郎,成為榮耀的地位。貞觀二年唐太宗確立中書門下省分工責任: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唐太宗時尚書僕射與中書黃門侍郎等同參議,

政事堂原本是位列宰相的三省官員坐到一起商議政務的場所,但是自

唐高宗時起從二品的尚書左右僕射只有獲得“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加銜才能參加政事堂會議。

而與此同時,則有更多的御使大夫、秘書監等非三省官員,能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平章政事”的加銜獲得等同於宰相的職權,進入政事堂參與議政。

至此在唐高宗時期,出現了多位宰相。

02唐高宗時候的宰相們

1、 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長孫無忌

北魏皇族後人,父親為隋代著名外交家長孫晟,母親也出自高門大閥渤海高氏,關隴門閥領袖。與太宗相知莫逆,一手將李治捧上皇位。李治登基之後,長孫無忌因兼具顧命大臣吉國舅雙重身份,權傾朝野。

2、 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

初唐名將,

軍方領袖

。起自山東寒門,少年時即已名揚天下,即《說唐》中的徐茂公是也。李勣向來有“純臣”的名聲,玄武門事件中恪守軍人職業道德,拒不介入皇室內鬥。貞觀末期隨著李靖的隱退、侯君集謀反被誅,李勣儼然已成為大唐首席將領。更因原本為李治東宮舊屬,太宗對其著意栽培,既是彌補長孫無忌不善軍事的弱點,也是作為一種分權和制衡。

3、 尚書省長官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于志寧

出身鮮卑貴族,其先祖於謹,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家世十分顯赫。本人文章德行冠於天下,是李治的老師。于志寧是個老實人,真正的至誠君子,持身謹慎,一直力圖遠離政治是非,然德高望重,世所同欽。

4、 尚書省長官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

先祖為南朝衣冠,父親褚亮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書法,貞觀時漸受重用,官至中書令,與長孫無忌一同受命輔政,頗有權勢。褚遂良於貞觀後期即已投效無忌,合力將李治推上皇位。

5、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來濟

舊隋名將來護兒之子,江都政變時煬帝被弒,來氏家族闔家殉難,來濟成為唯一遺孤。來濟並非關隴貴族集團成員,而是以原李治東宮舊屬的身份被起用,直言敢諫,文名傳於天下。

6、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柳奭

柳奭出身於河東柳氏,唐朝宰相、外戚,北周尚書左僕射柳慶曾孫,王皇后的舅父。早年間擔任中書舍人,後歷任兵部侍郎、中書侍郎等職,永徽二年(651年),柳奭拜相,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次年升任中書令並監修國史。

7、 門下省長官侍中韓瑗

出身關隴貴胄南陽韓氏,與長孫無忌及李唐皇室均有間接婚姻關係,剛提拔為門下省最高長官。

在高宗時期的宰相都是士族的代表。宰相七人,唯獨李勣為山東寒門不為士族。

03王皇后被廢的原因

皇后王氏,出身於五姓七望的太原王氏,是一位出名的美人,其父母兩家都與李唐皇室有著姻緣關係,她與李治的婚姻,就是從祖母唐高祖之妹同安長公主牽的紅線。據說太宗對這個兒媳婦很滿意,臨死前曾對褚遂良說過:“

佳兒佳婦,悉託付汝

!”她也因此有了一重護身符。顯而易見,這道護身符並沒有保護的了她。

王皇后影視劇形象

雖然有

“佳兒佳婦”

之譽,可是王皇后卻從來沒有得到丈夫的喜歡,不過李治卻很尊重她,她是大唐的門面,她的背後站的是

士族

,李治就算不愛她也不會廢了她。

但是這一切都在武昭儀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不久暴斃開始就不一樣了。

高宗認為是王皇后殺了女兒,王皇后又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高宗也沒有證據證明是王皇后乾的,但是高宗對王皇后的印象從此一落千丈。

武氏影視劇形象

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資治通鑑》)

此時的唐高宗再也沒有了對於王氏的一點情義,一心只想著廢了她,好立自己喜歡的武氏。此後一段時間李治看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的眼神都不一樣!

柳奭影視劇形象

永徽五年六月,王皇后舅舅柳奭受不了這種壓力自請罷相,李治高興的立馬同意!強大的外朝勢力由此出現缺口。永徽六年六月,王皇后被人告發在宮內行厭勝之事,王氏母親柳氏也被禁止入宮,不久柳奭就被貶外放,此時的王皇后已經完全成了待宰羔羊。同年九月,直言進諫反對廢后的顧命老臣褚遂良被貶出京。十月,李治下詔廢王皇后蕭淑妃為庶人。

04在當時宰相們看來只有士族可以作為皇后。

在整個的廢后立後過程中,宰相們是反對最為激烈的,反對的理由就是王氏乃名門望族,皇后之位必須要有皇后的標準,最重要的一條便是要出身於名門世家,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是由當時的社會風氣決定的。

一,在唐初人們以能娶“五姓七望”為榮

在初唐仍為世所重計程車族高第,以五姓七望為第一等,即“清河崔、范陽盧、趙郡李、滎陽鄭、太原王”五姓,“五姓七家”,“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傲慢地進行著內部通婚,以保持高貴的血統。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能娶一位五姓女,那是天大的尊貴,但是五姓之間聯姻,哪有其他人的事情,他們甚至連皇帝家的婚事都可以拒絕,這也讓當時的皇帝非常的不滿,為此在唐初太宗專門下詔禁止這幾家相互通婚。

二,士族們反對在士族外立皇后

這一天唐高宗宣召四位宰相即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及褚遂良議事。幾人都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都有了心裡準備,準備提前商談一下好回覆皇帝,本來打算讓李勣先反對好逼迫李勣表態,但是李勣豈是可以逼迫的,李勣一直就是明哲保身的人,怎麼會參與這樣的事情,於是李勣當即決定稱疾不入,避免在關鍵場合公開表態。他既不願意幫助群相給皇帝施壓,也不願意當眾和同僚翻臉,迴避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等三人步入內殿,皇帝沉默良久,顧望長孫無忌道:“

莫大之罪,絕嗣為重。皇后無嗣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后,公等以為何如

。”

褚遂良即答道:“

皇后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褚遂良將孝道的大帽子壓下來,談話頓時無法繼續,不歡而散。

李治不甘心,第二日,再次提起了立後之事。

這回褚遂良毫不客氣的將不變宣之於口的話都說了出來:

“陛下必別立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儀經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使萬世之後,何以稱傳此事?

“昭儀經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

續道

:“陛下倘虧人子之道,自招不善之名。敗亂之端,自此始也。”

武氏原本是太宗的侍妾,高宗立她為後有悖人倫,褚遂良直接斥責皇帝子奪父妾,亂倫通姦,給先帝戴綠帽子了。

皇帝一口氣還沒喘過來,褚遂良已經先把朝笏放到地上:

“臣上忤聖顏,罪合萬死,倘得不負先帝,則甘從鼎鑊。”臣得罪陛下,罪該萬死,可是隻要能不負先帝,死也甘心”。

說罷頻頻叩頭出血。皇帝還沒有發作,他倒先尋死覓活起來,一腔怒火,哪裡還按捺得住!當下命令殿前武士將褚遂良拖出殿外。

此次激烈程度比昨日更加激烈,先是褚遂良指責皇帝亂倫,天顏震怒喝令拉出,後有顧命大臣血染金殿,君臣針鋒相對,態勢逐步升級,親眼目睹這一場龍爭虎鬥互不相讓直至最後彗星撞地球一幕的兩朝老臣于志寧,嚇得戰戰兢兢,連大氣也不敢出。

唐高宗影視劇形象

訊息迅速傳播開來,舉朝驚駭。韓瑗當即入奏:

“皇后是陛下在籓府時先帝所娶,今無愆過,欲行廢黜,四海之士,誰不惕然?且國家屢有廢立,非長久之術。願陛下為社稷大計,無以臣愚,不垂採察。”

次日韓瑗再度切諫,感情更加悲切,說到激動之處,潸然淚下,悲不自勝。皇帝大怒,促令引出。韓瑗仍不罷休,再次上疏:

“皇后母儀萬國,左右善惡,事關重大為由,援引妲己傾覆殷商,褒姒毀滅周室為例,直斥武昭儀必為亡國禍水,不堪為後”。

與關隴集團素無瓜葛的中書令來濟也上表聲援

“臣聞王者之立後也……必擇禮教名家,幽嫻淑令,富四海之望,稱神祉之意”。

縱論古今,大談家世背景之重要,更是說漢成帝以出身微賤的趙飛燕為後,如何使得皇統亡絕,社稷傾淪云云,總之以出身背景兩皆尷尬的武昭儀為後就是不行。

宰相們的意思就是皇后無錯,你不能廢她,如果因為無所出而要廢皇后,那麼你再選皇后也不能選擇寒門武氏這個有亂倫嫌疑的人做皇后,要選也要選擇

士族門閥之女

。皇帝和宰相們爭奪的重點就是不應該立武氏。

士族集團的集體反對,讓高宗不能不有所顧忌。如今七名宰相除了李勣尚未正式表態之外,無一持贊成態度,激烈反對的倒是大有人在。而他們多出生士族,無論家世背景,政治上經濟上,都有廣泛的影響力。高宗只能另選方法。

05士族宰相們的失敗

高宗煩悶之下沒有辦法只能尋求李勣(李勣為山東寒門,掌軍權)的支援。高宗見到李勣後對他說:

“朕欲立武昭儀為後,然顧命大臣皆以為不可,”

皇帝吐出一肚子苦水,是傾訴也是試探,

“現在只能停止。”

李勣微笑,笑容中有心照不宣的默契,以他一貫含蓄的口吻回答:

“此為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這句話即出,即為李唐王朝埋下了禍根,也為自己家族埋下禍根。

作為軍方代表的李勣這樣一說,無疑是暗示高宗自可隨心所欲,不必有太多顧忌。對於高宗來說,這句話真如同久旱之後的甘露,精神為之一振,爭吵多時的皇后廢立之事,至此一錘定音。

高宗時期,王氏被廢,武氏被立,“多相制”再也無法阻止皇權獨斷

唐高宗和武皇后的影視劇形象

——“上意遂決。”永徽六年十一月一日,高宗李治正式冊立三十一歲的武昭儀為皇后。

這場應為皇后之爭引起的君權和相權的爭奪,最後以宰相權力過於分散而失敗,多位宰相的存在缺少了一個一錘定音的聲音,李治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尋求到了軍方代表李績的支援,才取得成功。

結語

多相制是歷史的進步,它使宰相權利有了制約,讓宰相再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不會再有王莽,楊堅之事發生。但是它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相權和皇權失衡,相權再也無法如以前那樣對皇權制約,宰相之間互相監督,互相制衡,皇權缺少了約束,封建君主專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此以後皇權再無威脅,皇帝多是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