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亞洲文旅展特別策劃 | 人文亞洲——霓裳篇(上)

編者按:

亞洲文化旅遊展

將於2019年5月16日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盛大開幕,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一部分,屆時一定會為世人奉獻一場亞洲文明的視覺盛宴。回溯歷史,亞洲文明究竟有怎樣的底蘊與魅力,亞洲人民藉由怎樣的偉力創造著亞洲奇蹟?《大旅遊》雜誌將在近期在公眾號上推出特別策劃:人文亞洲。分別從服飾、美食、建築、音樂、舞蹈、節慶等眾多方面來展現亞洲文明之美,敬請關注。

【中國傳統服飾】漢服:禮儀之邦 冕服華章

翻開中國服飾源遠流長的歷史畫卷,我們會欣喜地發現,從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以漢服為主的中華傳統服飾都因其鮮明特色而被世界所矚目。

漢服,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也稱為漢裝、華服。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

據《史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透過儒家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佈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日本傳統服飾】和服:唐風再塑 美學演繹

和服,又稱吳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有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釐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經常看日本NHK大河劇的朋友或許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很多古代的日本女子在背後總是揹著一個如同小枕頭一樣的小墊,那麼這個小墊是做什麼用途的呢?這可不是真的當做睡覺的枕頭,而是別有妙用的裝飾藝術品。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日本的奈良時期,他們透過借鑑中國的著裝制度,創造了屬於他們的傳統服裝,其實就是唐代服裝的改良版,這個時候和服的概念就開始產生了,但是身後還沒有出現腰節。到了幕府鎌倉時期,他們的和服慢慢有了新的變化,袖口開始變窄,這樣更加方便於行動,而且當時的政權由於是在武人世家的把控下,所以世家們開始在和服上印上家族標誌,方便區分。在之後的桃山時代,當時日本十幾年的統治者是豐臣秀吉,在他掌權的期間日本實行了對外貿易的開放性政策,所以慢慢開始許多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了日本,這些西方傳教士們的到來也深深地影響到了他們。當時傳教士們的著裝統一都是穿著袍子,並且用繩子一樣的帶子系在腰間。日本人看到之後非常感興趣,於是就開始模仿起來,用繩子系在自己的腰間,當時他們只是用細帶,因為不是很適合他們的和服,所以形象不是很美觀,也就沒有推廣開來。再到後來日本進攻朝鮮,駐紮在名古屋的時候,發現了那裡的藝妓們頭上都是扎著大發髻,身上穿著小袖衣,而在腰間纏著中國工匠編織的青紅雙色的筒狀錦帶,非常的豔麗漂亮,於是這種非常時髦的打扮,很快就流傳到了日本,因此當時這種袋子也被稱為“名古屋帶”。受朝鮮傳統服飾中寬腰帶的影響,才慢慢演變成了現在和服背後的這種裝飾品。

女式的和服背後有結(方方的那種是太鼓結,蝴蝶型的是文庫結變化的寶貴結,花明結,檜扇結等等結式。是用長達380~400釐米,寬從15~60釐米不等的腰帶系成的),一般來說已婚婦女打太鼓結,而未婚女子則打蝴蝶結。根據四季時令和出席場合的不同也會換不同的腰帶,春季以粉色系的櫻花為主,夏季以花鳥蟲魚為主,秋季則菊花為主,冬季則飛雪為主,十分美觀怡人,也有人認為太鼓結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彌補了日本女性的身材。

【韓國傳統服飾】韓服:亦莊亦絢 自居一格

朝鮮民族的傳統服飾古稱高麗服。歷史上,朝鮮半島上曾存在馬韓,辰韓、弁韓、三個國家,因此朝鮮民族自稱“三韓民族”或“三韓子孫”。朝鮮民族又稱韓民族,所以現在的韓國朝鮮的官方學術界對其正式稱呼為“韓服”。

韓服,是一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韓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和衣服上並沒有口袋。韓服的結構自稱一格,上衣自肩至袖頭的筆直線條同領子、下襬、袖肚的曲線,構成曲線與直線的組合,沒有多餘的裝飾,體現了“白衣民族”的古老袍服的特點。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嫻雅。一襲韓服透露出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國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印度傳統服飾】紗麗:量體裁編 師法自然

什麼是紗麗?紗麗是一塊四五米長的布,或素雅、或鮮豔,圍裹之中顯得恰到好處。紗麗是印度女性心中捨棄不了的一種情結,印度人以自己別具一格的創造力詮釋著他們對於生活、審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泰戈爾有一句形容紗麗的詩:“長髮飄柔的婦人,把紗麗從屋頂欄杆上掛下來……”。有人說“如果泰戈爾的詩具有最高超的理想主義,那麼紗麗裡就有女人最美麗的情懷”。印度的婦女大多體態豐腴,她們穿著紗麗,半遮半露,顯得綽約美麗,一如神秘的印度。

關於紗麗的來歷,在民間,口口相傳的眾多民族傳說裡,就有著一段關於紗麗由來的故事。說是古代的印度,有一位小有名氣的織布能手,他不但懂得織出精美絕倫的布匹綢緞,而且也擁有製作美麗走俏衣裳的絕世技藝,在當地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比得上他,十分令人豔羨。他在長年累月的織布、裁剪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於是他不再滿足於尋常的服飾,想求得新的突破,在他仔細研究女性的體態後,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終於織出了一種新型的服飾材料,無需一針一線,只要裹在女性身上,就是一件嬌豔動人的衣裳,他將其命名為“紗麗”。能工巧匠編織而成的上好紗麗,一下子便受到了人們的競相追捧,流傳廣遠,直接促進了印度織造絲綢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阿拉伯傳統服飾】長袍:清而不雜 因地制宜

對我們一般人來說,阿拉伯人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那一定是阿拉伯男人的白長袍和女人的黑長袍。阿拉伯地區氣候炎熱,風沙大,長袍因其既隔熱又防沙的特點,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其民族服飾文化的一部分。阿拉伯長袍的顏色一般分為黑白兩種,白袍素淨、聖潔,暗示著萬事隨心、吉祥如意,所以逢年過節、喜事臨門時穿著;遇到喪事穿黑袍,黑袍莊重、肅穆,表示出對亡者的哀悼之情。

阿拉伯主張男纏頭、女戴蓋頭。阿拉伯大袍的顏色除白色外,也有深藍、深灰、深棕色和黑色。上衣多為條紋長衫,也有白色汗衫。下身穿著奇特,葉門、阿曼、阿聯酋等國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褲。利比亞、突尼西亞等國男士是喜歡穿肥大的燈籠褲。阿拉伯人穿長袍時,必須配上纏頭巾,阿拉伯語叫“庫非耶。纏頭巾分花白兩種顏色,用棉布或薄紗織成長約一公尺。白色較傳統,而花色也深受人們喜愛,有黑格、藍格、紅格、紫格、綠格等。在阿拉伯國家裡,穿大袍和纏頭巾的男子受人尊敬,認為這是對伊斯蘭教虔誠篤信的表示;阿拉伯國家的女性,從老到小,一年四季,多穿黑長袍,頭戴黑麵紗。阿拉伯女性的長袍與男人長袍差不多,也是肥袖寬腰,長垂到地。一般在外層穿真絲綢緞黑袍,裡邊再穿一件真絲印花綢或薄紗長袍,雍容華貴,大方典雅,被認為是阿拉伯女子最高貴得意的服飾。也有少數淺藍、淺綠、淺黃色長袍。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泰國傳統服飾】紗籠裹裙:王謝堂前 古國瑰寶

很多看過泰劇的胖友們有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泰國的傳統服飾多以黃顏色為主?而且佩戴的飾品也大多鑲著黃色金屬?這是因為在泰國,王室多用黃色,因此黃色相當於國色,與此同時黃色也是權利的象徵。

在泰國古代的時候,只有王室和貴族或是身份高貴的人才穿華麗的泰絲服裝,一般平民只能穿粗麻材質的。現在,泰國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裝,打領帶,女士則穿著各式流行服裝。很少有人尤其是年輕人直接穿著泰國的傳統服飾走在大街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你知道嗎?泰國男子的傳統民族服裝叫“絆尾幔”紗籠和“帕農”紗籠。帕農是一種用布纏裹腰和雙腿的服裝。絆尾幔是用一塊長約3米的布包纏雙腿,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由於紗籠下襬較寬,穿著舒適涼爽。

泰國女性都是下身穿裹裙,上衣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正式服裝一共有5種。第一種就是跟男裝上衣一樣的馬褂搭配,叫做巴羅皮曼(Barumpimarn/Boromphiman),圓立領,長方裙,前面或者後面扣扣子。還有一種比較像巴羅皮曼的泰國晚禮裙,叫做絲娃來(Siwalai),與巴羅皮曼唯一的區別就是披肩帶,一般出席皇家典禮或者正式場合才穿。 還有一種絲娃來是裙子中間打褶子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內容策劃大旅遊編輯部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路)

興旅傳媒(sunnitravel)、大旅遊(dalvyouzazhi)

文化和旅遊部下屬單位、

中國旅遊協會健康旅遊分會創始會長單位:

北京興旅國際傳媒有限公司

北京興旅國際傳媒有限公司主辦:

《大旅遊》雜誌

《大旅遊》雜誌公眾號:

dalvyouzazhi

大旅遊(dalvyouzazhi)

發行於2010年,是中國內地第一家專注於文旅行業的財經期刊。本刊定位於“經濟眼光看旅遊,全球高度謀發展”,從財經角度對文旅產業態勢和發展加以觀察與分析,旨在為企業效益提升與地區文旅經濟發展提供策略之道,致力於成為“中國旅遊經濟商業方案提供平臺”。本刊發放到文旅企業(旅行社、景區、酒店、航空、車船單位等)、事業單位(文化和旅遊部、各級各地文化和旅遊廳(局))及各國文化和旅遊政府機構駐中國辦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