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一首很“汙”的民歌,寫得極其文雅,又讓你心領神會

中國民間的俗文化,要感謝一個人,他的名字就是鄭振鐸。

鄭振鐸是五四時期著名的文化健將,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聽到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翻譯了泰戈爾的飛鳥集。

實際上,鄭振鐸先生的貢獻不僅僅是翻譯,而是對中國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

鄭振鐸一開始閱讀大量的中國古典書籍,但是他發現這些書籍基本上是和大眾割裂的,也是他認為要為大眾創造一種文學,於是他聯合了許多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而這個研究會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大眾服務。

鄭振鐸認為,過去的廟堂文學無病呻吟,裝腔作勢,毫無生命力,可是他又找不到方向。

後來他遊學歐洲,在歐洲博物館之中見到了敦煌文書,其中有很多平民文學史料,他這才真正意識到文學的生命在民間。

之後鄭振鐸先生開始研究民間文學,並且鑽寫了很多論文,將民間文學提升到了與廟堂文學一致的高度。

他認為:大眾文學生於草野,原本不登大雅之堂,卻往往由草野而攀登了廟堂。這種草野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是很大的。

後來鄭振鐸在撰寫中國文學史的時候,將唐五代的變文,宋、元的戲文與諸宮調,元、明的講史與散曲,明、清的短劇與民歌,以及寶卷、彈詞、鼓詞等新資料寫到了書中。

文學史必然涵蓋各個朝代,各種問題,所以對俗文學的寫作只能佔據某一章節。在研讀了更多的資料之後,鄭振鐸專門為俗文學寫了一本書——中國俗文學史。

他認為,中國俗文學有六個特質:一是大眾化,二是無名的集體創作,三是口傳性,四是鮮活與粗鄙並存,五是想象力豐富奔放,六是善於引進新東西。

有人這樣評價鄭振鐸:

不論是介紹世界文學名著或整理民族文化遺產方面,你都作出了平常一個人所很少能做到的那麼多的貢獻。

很多人喜歡的木心文學回憶錄,只要是稍微度過一點書的人就會知道,木心的文學回憶錄框架就是鄭振鐸先生的

文學大綱

那本書,與其聽二流學者侃侃而談,不如去看真正大師的作品。

馬頭調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曲子,準確來說屬於俗文化之中的寶卷、彈詞或者鼓詞一類。

當年有著京韻大鼓藝人、有著鼓界大王之稱的劉保全就會唱馬頭調,他留下很少的珍貴錄音。

不過馬頭調的詞非常口語化,有的還有些粗俗,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一首馬頭調詞是相對來說文雅的,全文如下:

茶蘼架下成雙對,鴛鴦戲水,顛鸞倒鳳,連連幾回,甚是嬌美。猛抬頭,一對蝴蝶空中配,來來回回。玉針棒,輕輕插在金瓶內,不瘦不肥。

揉碎了雞冠,溼透了紅梅,好似風雨催,露水珠,點點滴在花心內。花枝兒擅微微,回繡房,四肢痠軟如酒醉,懶去畫眉。

內容就不多分析了。